摘要:今年是獨立學院畢業生首次大規模走出校園,由于畢業生被社會認同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就業工作成為了獨立學院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本文以做好獨立學院學生就業工作為出發點,分析獨立學院學生就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獨立學院學生就業工作的對策。
關鍵詞:獨立學院;就業;心理;對策
近十年來,在國家積極鼓勵和支持多種形式辦學和高校大幅度擴招的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由普通高等院校按新機制和新模式創辦的獨立學院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截止到2006年5月,全國共有獨立學院316所,在校學生超過100萬人。2007年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為495萬人,比2006年凈增82萬。在全國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情況下,獨立學院畢業生開始大量走向人才市場,獨立學院因此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因此,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引導,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對獨立學院的進一步發展和體制完善有著重要意義,也是家長、學校以及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獨立學院就業工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獨立學院作為一種依托普通高等學校(母體學校)教育資源,采用民辦機制運作的本科高等學校,其畢業生就業工作對于學院的發展而言,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從江西省現有的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學生整體素質不高,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由于生源質量相對較低等種種原因,獨立學院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相對較弱。如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不高,責任心不強,缺乏上進心,知識結構不合理等,這些因素導致用人單位對獨立學院畢業生的能力及質量存在顧慮。
二是獨立學院社會認知度不高。獨立學院辦學時間短,社會影響小,用人單位對獨立學院辦學情況和畢業生各方面的素質、能力、特點不甚了解,這在人才市場供大于求的情況下,直接影響了用人單位聘用獨立學院畢業生的比例。
三是學院就業指導工作不完善,就業渠道狹窄。首先,獨立學院的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缺乏專業工作人員,工作經驗不足,很難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工作。其次,由于獨立學院辦學歷史極短,與用人單位聯系不夠,社會資源缺乏,學生就業渠道的拓展難度很大。再次,獨立學院普遍未能單獨為畢業生舉辦較大規模的招聘會。以江西省為例,江西省現共有獨立學院13所,規模普遍較小,畢業生人數較少。因此,絕大多數獨立學院未能單獨為畢業生舉辦招聘會,畢業生基本上依靠參加掛靠母校招聘會實現就業。與一般本科甚至重點本科畢業生同臺競爭,獨立學院學生勢必處于劣勢地位。
四是學生就業心理存在誤區。獨立學院學生因投資成本高、理論水平較低、社會認可度不高等眾多因素,在求職過程中容易滋生期望值偏高、看重經濟利益、理想與現實相脫離、消極自卑情緒較重、依賴心理強等就業心理誤區。這些心理誤區給就業增加了壓力和阻力。
獨立學院就業工作發展策略
針對獨立學院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本人認為可從社會與政府、學校及學生這三個主體出發加以解決,并提出以下解決策略:
(一)從社會、政府等外在環境的角度
轉變人才觀念,不拘一格選人才社會和用人單位要轉變人才標準,注重畢業生的實踐經驗,建立科學務實的用人觀念。獨立學院畢業生作為高級應用型人才,具備較高的理論文化水平以及較強的實踐能力,應該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規范學校辦學,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獨立學院作為高等教育中新興的辦學形式,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規范。加大對獨立學院的宣傳和引導,增加社會和用人單位對獨立學院的認知和認同,為獨立學院畢業生創造更符合市場競爭要求、規范而公平的就業競爭環境和氛圍。同時,還要加強對獨立學院辦學的指導和監督,針對獨立學院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評估體系和質量監控體系,確保獨立學院人才培養質量。
(二)從學校的角度
將大學生的就業和教學改革相結合獨立學院應利用辦學機制靈活的特點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招生計劃及培養目標,減少畢業生的就業困難。獨立學院應注重從寬口徑和動態性等方面增強專業設置的市場適應性,以培養應用型、創新型的人才為目標,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的,適時制定出前瞻性的專業培養方案,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不斷深化教學、教材改革,更新知識內容,及早啟動“雙證”教育機制,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畢業生能夠在瞬息萬變的人才市場上“適銷對路”。
樹立“全員、全方位和全過程”的就業工作理念“全員、全方位和全過程”的就業工作理念是指以學校就業職能部門為主體開展工作,充分利用教師、家長等社會資源,多方位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人人都來關心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形成“上下互動、專兼結合、內外并舉”的就業工作體系。進一步加大就業指導力度,就業指導雖然不能增加就業崗位,但可以協調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關系,減少空崗時間。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為就業工作注入動力學校應針對從事就業工作的人員或班主任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就業工作獎勵機制。如畢業生就業率以一個基數為標準,學生就業人數每增加一個點,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或對于學生離校之前就業率達90%以上的單位或班級給予一定程度的獎勵;還可以在評選先進時,優先考慮在就業工作中表現出色的相關工作人員。這種機制能夠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就業氛圍。
全程開展心理教育,提高學生的就業心理素質首先,學院應加大擇業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的力度,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正確進行自我定位。正確審視自己的情況,分析自己的優勢及不足,是求職中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敢于競爭,不怕挫折,自信而不自負,相信自己具備求得合適職業的能力。其次,要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導學生在擇業中遇到挫折時,保持冷靜和坦然的態度。對待用人單位的挑剔,要居逆境而不氣餒,直面現實,積極進取,百折不饒,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重新尋求求職目標。
建立完善的實習基地,積極拓展就業市場利用獨立學院規模相對較小、經費較充足的優勢,大力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增加實習教學比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實習基地一方面能夠通過信息反饋,改進獨立學院的內部教學,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實習促進就業。
(三)從學生的角度
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念教育學生降低就業期望值,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念,摒棄一切不合實際的想法,在不失尊嚴的情況下尋找工作。要更新就業觀念,本著“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后發展”的心態,使自己的思想從陳舊的思想觀念束縛中解放出來,擴展視野,以踏實的態度、勤奮務實的精神開拓自己的事業,大膽主動地尋找能夠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位置,為社會做出貢獻。
明確學習目的,注重綜合競爭力的提高一方面,要注重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學習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基礎競爭力的訓練,不斷提高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人際溝通和交往能力、團隊協作以及環境適應能力等。這些都是畢業生走向社會并適應社會、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已經成為獨立學院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獨立學院的發展時間較短,不可能像其他普通高校一樣形成有影響的教育品牌。學生在選擇獨立學院時,就業率越來越成為他們考慮的第一因素。獨立學院只有保持較高的就業率,才能在招生中占據主動,體現優勢,提高生源質量,實現獨立學院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0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Z].2006,(5).
[2]龍軍,等.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與對策[J].科學時代,2007,(1).
[3]胡建華.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及對策建議[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3).
[4]潘紅軍.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幾點思考[J].江蘇高教,2005,(1).
[5]樓錫錦,等.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7).
作者簡介:
龍軍(1982—),男,贛南師范學院科技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黃曉萍(1975——),女,贛南師范學院科技學院學生工作處處長,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