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傳統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的不足以及我國就業市場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具體要求,進而對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模式進行探討,有助于提出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設置模式的實施方案。
關鍵詞:高職院校;課程設置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的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以學科為中心,這種模式存在明顯的不足,不適應就業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過分重視學科體系多年來,高職課程一直沿用大學課程體系,在知識編排上學科邏輯結構嚴密,系統完整,每門課程自成體系。這種課程對培養學科型人才是適用的,而對于培養滿足某一財經職業崗位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則不適用。
課程劃分過細傳統的課程設置過分強調學科體系,專業面設置過窄,知識結構不合理,課程設置缺少橫向聯系,課程之間缺乏整合,導致一方面課程之間缺乏銜接,出現空白,另一方面又交叉重復,內容繁雜。
強調對學生知識的灌輸,忽視市場對學生的要求傳統的課程設置開設的選修課門數較少,仍局限于會計專業范圍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與綜合職業能力,課程內容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變化,很少考慮市場發展的需要,不利于學生的就業與創業。
忽視了以學生為主體高職許多課程的教學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師﹢粉筆﹢黑板”的教學手段,很多學校缺乏系統軟件輔助教學,教學方法也是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習慣于記筆記,缺乏主動提出問題的思考與探索能力,忽視了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就業市場對高職會計
專業課程設置的新要求
就業市場現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就業市場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對就業者職業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據調查,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以及涉及的領域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看出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涉及的職業領域較廣,涉及的崗位也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就業市場的新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
1.零距離上崗。用人單位希望學生畢業后就能上崗或經過短期培訓即可上崗。因此,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與時代同步的專業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傳授會計專業所需的新知識、新技術。
2.對新型人才的要求。隨著全球一體化與國際市場的發展,企業越來越需要學校培養既有扎實的會計能力,又有豐富的相關知識的人才,能夠面向經濟建設第一線,獨當一面。學校在課程設置中,應注意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設《國際貿易》、《跨國財務》、《專業英語》等課程。
3.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許多用人單位表示,很多剛畢業的學生與社會溝通的能力明顯不足,因此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是亟待解決的課題。會計工作的性質決定了從業人員必須與外界溝通,是否具備這方面的能力,關系到畢業生能否順利找到工作,能否盡快適應工作,將來能否順利晉升等諸多問題。學校應根據學生的特點,開設相關的選修課程,使學生的職業生涯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4.身心健康。合格的高職畢業生應該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健康的心態迎接社會競爭和挑戰。要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誠信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質教育。對于會計專業來說,誠信問題越來越成為衡量會計人員職業水準的標尺,因此,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要加強人文教育課程的力度。
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模式
課程設置要突破傳統專業的限制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主要依據是就業市場的需要,在課程設置上要引入“通才”觀念。要針對“大專業”進行課程設置,加入部分財經類專業的相關課程,以適應社會的需求。例如,很多中小企業會計人員不僅要熟悉會計知識,還需要掌握稅務專業的相關知識。
課程設置要突破傳統能力的限制會計專業能力對于從事會計工作很重要,但一些通用能力,如語言表達、人際交往、承受挫折以及自我發展和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也是職業生涯中重要的基本能力。開發和培養高職生的通用能力,為他們打下從業和終身發展的能力基礎尤為重要。要求高職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增加通用型、復合型課程,為學生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課程設置要突破傳統教學方法的限制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要求,需要引入新的教學方法。教師應廣泛應用演示教學方式,利用網絡教室、會計教學軟件、多媒體進行講解,廣泛應用交互探討的教學方式,運用行動導向法等教學方法。此外,學校還可以請企業的會計總監、財稅干部、專業資深人士開設講壇,使學生掌握最新的法規政策,追蹤最新的會計前沿知識。
課程設置要突破傳統課時分配方法的限制傳統課程采用“先理論灌輸,再集中實踐”的方法,人為地割裂了會計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性。因此,在課程安排上,理論課與實踐課應相互穿插,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實驗應貫穿于每門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各門專業課程的教學進度加以安排。傳統課時安排,理論課70%,實踐課30%的比例分配不符合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應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教育與訓練結合,邊教邊干,邊干邊學。
課程設置要突破傳統教材的限制傳統的教材專業理論性強、規范、抽象,缺少應用案例,特別是實踐教學的教材內容缺乏實用性、針對性,影響了教學效果。在進行課程設置時,要考慮就業市場的需要以及與職業資格標準的銜接,對傳統教材可進行修改與重組。高職院校應根據當地經濟產業的發展,鼓勵教師編寫實踐材料,開發校本教材,克服“學而不用,用而不學”的弊端。
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設置
專業課程設置模式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已經從過去對數量的要求轉變為對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要求。因此,應立足于崗位能力分析,針對不同行業發展的需要,建立以現代會計學基礎原理為核心,面向不同行業類型及對象的靈活的、多種類的會計專業教育體系,構建針對社會職業崗位群的會計專業崗位模塊群體,以滿足市場的需要(具體如表2所示)。針對現有會計職業崗位群的需求,應設置前后關聯、循序漸進、理論與實踐并行的專業模塊課程群,如基本素質模塊、基本能力模塊、崗位基礎模塊、崗位核心能力模塊及拓展模塊等。在課程設置上,應與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相結合,在科目與時間上相吻合。

實踐課程設置模式高職教育實踐環節是一個由淺入深、由點及面、由低到高的過程,包括專業課課內實驗、專業課綜合實訓與實習。實踐課程對于高職學生是很重要的教學環節,設置好實踐課程是高職院校能否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的關鍵。
1.專業課課內實驗。課內實驗是根據專業課程各個分散的知識點設計的實驗,目的是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并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新的知識。課內實驗教學一般根據各專業課程的教學進度分步進行,具有局部性的特點。如《基礎會計》課程會計憑證知識的實驗,可使學生掌握原始憑證的基本內容、填制方法以及原始憑證的審核等內容。課內試驗由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安排,可加深學生對會計基礎理論的理解,彌補教材某些方面的局限性,為學生系統理解專業課程打下基礎。
2.專業課綜合實訓。專業課綜合實訓是對一門或幾門專業課的綜合應用,目的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包括會計綜合模擬實訓、稅務綜合模擬實訓、會計電算化綜合實訓、審計綜合實訓等。實訓教學是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實踐教學方式,一般在相關專業課程結束后進行,是階段性的實踐環節。如《財務會計》課程實驗,在課程結束時,將所學的會計專業知識運用于工業、商業、房地產業等各主要行業的專業實務訓練中,實驗教材的內容可以選取當地某企業某一時期的實際的經濟活動,不僅要包括該行業會計核算有代表性的內容,還要注重實際操作與會計理論之間的銜接,把握范圍上的全面與數量上的適度。
3.實習。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后,可以安排其在實際經濟工作中訓練,目的是通過校內模擬與校外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專業勝任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習教學是會計實驗教學內容多方面的結合,包括會計核算實驗與會計管理實驗的結合,會計課程實驗與相關課程的結合,會計實驗內容與其他方面實驗內容的結合,一般安排在三年級進行。教師要注重每一層次實踐環節操作熟練性的訓練,通過反復多次的訓練,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和處理各種會計業務的能力,畢業后參加工作能夠做到上手快,適應期短,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秦桂蓮.高職會計專業構建“需求——能力”型模塊式課程體系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
[2]潘煜雙.會計學專業實驗課的“點線面”教學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0).
[3]吉文麗.高職會計與審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2).
[4]程淮中.論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的結構與范型[J].中國輕工教育,2006,(3).
[5]鄒永忠.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學校課程設置模式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2).
[6]江鋒.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三位一體”模式探索[J].財會月刊(綜合版),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