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際交往能力是健康、全面發展的高技能人才質量得以保證的有機組成成分。結合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的實際,就培養人際交往能力的“三結合”層級模式進行了闡釋。
關鍵詞:人際交往能力;“三結合”模式
卡耐基集眾多成功人士之經驗發現——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其中85%取決于良好的人際關系,15%取決于專業知識??梢姡己玫娜穗H關系在一個人一生的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一個人職業生涯中各種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都離不開良好的人際關系,一個人一生的健康幸福也離不開良好的人際關系。如果經常處于高度緊張、矛盾重重的人際關系中或因自我封閉而人際關系缺失,都不利于個體心理的健康成長,進而影響其生活質量、學習效率與工作效率。作為以高技能人才培養為己任的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傳承與培訓,更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以及整個人生發展歷程中具備自覺主動地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意識和能力,為其健康成長奠定基礎,亦為事業的成功鋪平道路。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重慶工程職院”)為培養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成長的高技能人才,把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納入到整個人才培養的系統工程之中,并在大量探索的基礎上總結出了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三結合”模式。
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結合的模式
課堂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應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不斷開發其在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系統工程中的功能。一方面,采取正式教育的培養方式體現課堂主陣地應有的功能——專門開設以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為重要內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做到:有對口教材、對口師資、課程目標、課程計劃以及詳實可行的教學實施方案,把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納入到整個課程結構體系和人才培養的總體方案中,以此促成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進入課程正式教育培養層面;另一方面,任何課程都有育人的功能,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是各門學科應盡的職責。重慶工程職院在采取課程正式教育培養方式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的同時,還通過非正式教育培養途徑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將人際交往能力培養融入到其他各門學科課程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文化基礎、專業基礎與技能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人際交往能力也得到培養和訓練,這樣既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各門學科課程內容的學習掌握,又有利于幫助他們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當然,這需要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式,變過去的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教材本位為學生能力本位,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為每一位學生搭建交流互動的平臺。
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結合的模式
盡管課堂是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主渠道,但是立足課堂對學生進行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交往對象單一、交往時間有限、交往場景相對穩定而缺乏變化等。這些缺陷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質量。為了增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的全面性、徹底性和有效性,重慶工程職院一方面緊緊抓住課堂主陣地在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中的功能地位不放,另一方面轉變觀念,大膽探索,將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外一切可以利用的交往實踐機會加強鍛煉,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引導學生在結識新朋友的過程中消除不良心理
經調查發現,高職生人際交往能力分化比較嚴重,有的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較強,也有不少的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在正式場合或與陌生人交談的過程中,不少的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自如地表達清楚,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在這些特殊情境下容易受到害羞、自卑、怯場等不良心理的影響。要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就要設法幫助他們消除這些不良心理,使之踴躍而自如地投入到陌生情境交往實踐之中。為此,重慶工程職院采用給學生創造結識新朋友牽線搭橋的做法,促使其在不斷結識新朋友的過程中消除人際交往中常出現的不良心理。
一方面,緊緊抓住新生入學的教育契機,竭盡所能地為學生搭建結識新朋友的交往平臺——特意安排不善于與陌生人交往的學生投入到每年的入學新生迎接活動中,使之在與帶隊教師和學生會干部一道開展“迎新”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拋頭露面、結識新朋友的機會;分別以系、專業、公寓為單位組織開展新生聯誼活動,在形式多樣的聯誼活動中為新生創造結識師哥、師姐的機會,同時也為不善交往的師哥、師姐創造鍛煉的機會。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的整個過程中自覺投入到“交往結對”活動中接受鍛煉——鼓勵他們每天在校園內至少主動結識一位陌生同學,因為他們每天出入在校園內的學習區、生活區、娛樂區、運動區,在生活與學習的各種活動中也不可避免地遇見一些陌生的同學,教育他們抓住這些相遇時機主動與其打招呼、主動問寒問暖、主動詢問學習生活狀況,如此日復一日,量變自然引起質變,達到消除怯場、害羞與緊張等不良心理的目的,并且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
(二)引導學生在交心談心活動中學會溝通
人際交流溝通能力主要指交往主體用語言準確傳達信息或透過語言外殼正確理解對方表達信息意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表現出一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中矛盾的產生或人際關系的破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語言表達能力不強,語言媒介代表的意思和內心深處想表達的意思之間發生分歧,或者是對對方語言媒介傳載信息意義的理解和其本身蘊藏的真實意思之間發生分歧,在交往雙方之間造成誤會、產生矛盾、關系僵化而破裂。重慶工程職院為提高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一方面,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平臺的作用,通過教師與學生在講臺上交流示范和引導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讓他們掌握交流溝通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為學生搭建在課堂外的交心談心活動平臺,該平臺功能的發揮主要通過建立交心談心接待制度來兌現:一是建立學生公寓交心談心接待制度,周一至周五早中晚和周末全天候由生活指導教師輪流值班,學生在公寓生活方面遇到什么困難或有什么心結可直接尋求幫助與指導,這樣既有利于解決困難,又有利于學生交流溝通能力的提高;二是建立院系二級學生交心談心接待制度,在院系學生會分別設立專門的交心談心場所,每周至少有兩天時間指派專人接待學生來訪,給學生提供在更寬廣范圍內反映問題、傾訴內心不快與學習人際溝通的機會,其余時間可通過撥打熱線電話的方式與教師溝通、向教師求助;三是建立班主任或輔導員接待制度,班主任或輔導員每周至少用一天時間接待學生來訪,與學生平等對話。通過建立交心談心的接待制度,學生在與公寓生活指導教師、院系學生會心理輔導員和班主任傾訴衷腸、交心談心、平等對話的過程中,不僅能得到相應的幫助與指導,而且能夠有機會不斷提高人際交流溝通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在社團服務活動中訓練提高
學生社團是密切聯系廣大學生、促進學生自我提高的群眾性組織,鼓勵并引導學生參與到形式多樣的社團服務活動中去接受鍛煉,有助于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重慶工程職院為了讓更多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社團服務活動中,在服務他人的同時也可以鍛煉自己,近幾年來成立了許多新的學生社團組織,如“5.25”學生心理健康協會、計算機義務維護維修協會、“紅巖魂”文學社、數學建模協會等。通過廣泛宣傳發動,增強了這些協會的凝聚力與向心力,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協會會員,按照協會章程指引的方向自覺主動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服務活動,既豐富了課余生活,又服務了學生和教師;既為自己的成長搭建了學習與鍛煉的平臺,又促進了他們初步掌握人與人之間有效溝通的技能技巧,懂得了與人溝通時要尋找彼此的共同點,富于同情心,懂得真誠贊美,學會委婉拒絕;不僅有助于他們掌握用語言交流的技巧,也有助于他們運用服飾、面部與體態表情等非語言輔助溝通技能的形成;還能促進學生根據對象的不同個性和性格來增強交流溝通的針對性,更好地達到思想和諧、心靈相通的目的。
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結合的模式
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在學校這一狹小的范圍,因為學生在校園內的人際交往對象與角色相對單一,而畢業進入社會以后更多的是要與形形色色的人員打交道,若在校學習期間對他們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僅僅停留在校內而“足不出戶”,今后學生就很難適應社會。所以,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應當在校內教育的基礎上將觸角延伸到社區、行業與企業以及廣闊的社會。讓學生在參與社區服務、科技扶貧、社會調研以及進入工廠、企業與行業進行生產實習等方面的活動中,與不同階層、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職業崗位、不同成長經歷與性格特征的各界人士廣泛接觸,可以摸索出建立和諧人際關系,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即平等、真誠、寬容、守信與互助合作等原則。為此,一方面,重慶工程職院通過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多種形式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養的路子,先后跟重煤集團、天府礦業公司、煤炭科學研究院等數十家行業、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實質性的人才培養合作關系,整合社會職教資源共同對學生進行全面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不僅為學生掌握過硬的技術本領、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創造了條件,而且也有利于他們在完成生產實習任務、攻克技術難題的過程中學會與人相處,正確處理個人榮譽和利益,在親身經歷中體驗堅守尊重他人和互惠互利準則在與單位同事和領導相處過程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時間組織學生深入開展社區服務、科技下鄉扶貧、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服務并深入了解社會、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同時,更好地掌握與社會各界人士和諧共處、互利合作的技能技巧。這樣,我們培養的學生今后才能順利融入單位、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單位人、職業人、社會人,才能以一種平和而良好的心境投入學習與工作,最大可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享有健康而美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張大均,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診斷·訓練·適應·發展[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桑志芹,鄧旭陽.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丁志強,心理咨詢師,碩士,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及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