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只有適合學生特點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通過對職高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調查,分析了職高學生的學習特點,探討了適合職高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職高學生;旅游地理;學習能力;教學模式
“一流學生進重點,二流學生進普高,三流學生進職高。”如果單純從學習成績來看,有一定的道理,但一個人的智能卻是多元化的,有語言、動作、邏輯、音樂、觀察、人際等多項智能。因此,作為教師不能以偏概全,而應挖掘學生的優勢智能,探討適合職高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使三流成績的學生具有一、二流的綜合素質。
職高學生學習能力的調查統計與分析
(一)職高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調查實驗
調查實驗對象:桂林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2008屆導游班級學生80人(3個班),旅游管理班學生40人(1個班),共120人。
實驗方法:以提問、調查問卷形式對學生進行各項地理學習能力的調查實驗。

(二)職高學生的學習特點分析
缺乏學習興趣從問卷調查的結果看,學生對地理這門課程有著強烈的厭惡感,有60%的學生很討厭地理,只有2%的學生喜歡學地理,有38%的學生覺得對這門課程不討厭,也不喜歡。經分析職高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方面是主觀因素,自身的貪玩,對學習抱無所謂的態度;二是客觀因素,地理知識枯燥無味;三是不良的學習情緒,自卑心理作祟,學不好就討厭學,討厭學就更學不好,以致惡性循環,對學習提不起一點興趣。
學習方法不正確從問卷調查的結果看,99%的學生平時不注意知識的積累,不能做到學以致用,只是在考前死記硬背,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學地理,是應試教育所致,教法不當,學法自然不當。
學習有畏難情緒從問卷調查的情況看,77%的學生覺得地理知識深奧難懂,沒有一位學生認為地理知識容易學。這與地理知識本身抽象且不易理解有關,也與學生不求進取,知難而退等消極情緒有關。職高學生絕大多數在初中階段都是學習的“失敗者”,他們的學習成績總是處于班級的最后幾名或者十幾名,于是“破罐子破摔”,有逃避學習的心理。
學習目標與實際行動反差較大只有7%的學生認為學習地理用處不大,而73%的學生認為學習地理可以增長見識,20%的學生認為學習地理有利于就業,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結果。可這又與學習興趣、學習成績相矛盾。學生學不好不是不明白學習的重要性,而是他們的惰性在作祟,不愿付諸于行動。
雖說起點低、知識基礎薄弱、學習能力欠缺是職高生的通病,但好動、思維敏捷、樂于表現,交往能力較強卻是他們的優勢。如何把握職高生的學習能力特點,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與素質,是值得每一位職高教師思考的問題。
探索適合職高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
(一)情境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職高生在初中成績不好的原因多半是學習熱情不高,上課不愛聽課,如果在課堂上教師還是“滿堂灌”,學生的注意力就會游離,產生聽課疲倦,出現睡覺、講話、開小差等一系列問題。在旅游地理課教學中,如何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上好課的關鍵。為此,在課前可以收集大量的圖片資料并進行加工整理,在授課時能夠用圖片說明的一律使用圖片,用旅游圖片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引起他們的震撼,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如在講述錢塘江大潮時,教師可以展示游客與潮水賽跑的圖片;在講氣候旅游資源時,教師可以展示海市蜃樓的圖片;在講名山景點時,教師又可展示大量的景點圖片。學生通過圖片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會漸漸萌生和培養學習旅游地理的興趣。
(二)選擇專題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本是精華,是眾多專家智慧的結晶,可以說內容豐富而全面,但再好的教材學生不接受也是空談。只是照本宣科而不顧及學生的特點,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多而雜,不如少而精,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考慮到大多數職高學生不善于歸納總結、起點低、知識基礎薄弱的特點,自創教學模塊,以課本為依托而不應拘泥于課本,要選擇專題教學。如在高一上學期教師主要講述三大板塊:一是中國旅游地理區位環境,二是名山旅游資源,三是水體旅游資源。在講述名山旅游資源時,教師從各名山的歷史、文化、傳說、著名景點、旅游活動等幾方面去闡述。這樣的專題教學,脈絡清楚,學生易于形成完整而清晰的知識體系。
(三)在做中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情緒
現代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掌握知識和獲得技巧的主要動因是——良好的情緒”。一個人的情緒是決定他的行為的重要因素,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情緒,自然不會有良好的學習行為。職高學生不僅大部分學習基礎差,而且伴隨著消極的學習情緒:或得過且過,不想學習,只想混個畢業證向父母交差完事;或是缺乏自信,遇到困難,望難卻步。職高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克服消極的學習情緒,培養其健康向上的學習情緒。
十五六歲的職高學生大多個性較強,教師必須因勢利導,要認同他們、賞識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給他們創造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感覺到自身的價值,盡可能地維持良好的學習情緒。
學習是個持續的過程,并不能局限于課堂45分鐘;學習是個多方面的活動,不能局限于單純地聽課和閱讀。職高生好動,思維活躍,而且有非常寬裕的課余時間。如何讓學生在動中學,將學習過程延續到課外呢?教師可采取活動教學的方式。在講述名山旅游資源前,教師可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泰山組、華山組、黃山組、廬山組。課前三周布置任務:收集此山的圖片、典故、名人絕句、特點、風景點、旅游活動,并要求組長對每個同學的資料收集情況進行統計評分。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就調動起來了,有的上網查找資料,有的購買相關書籍,有的借閱相關書籍進行摘抄。課堂上安排由該小組成員講解,其他三個小組根據內容、組織、講解、儀態四方面的表現評分。每個人的活動分數由小組自評分(資料收集分)和互評分(課堂表現分)兩部分組成,教師則引導全班學生對每個發言的學生都進行正面評價,充分肯定其優點,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因為投入,因為參與,因為在做中學,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在活動中既增強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又提升了學生資料收集能力、語言表述能力和組織策劃能力,學生也能自始至終保持良好的學習情緒。
(四)分層評價,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心理學家威廉杰姆士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和贊美。分層評價、分層激勵就是采用不同的標準評價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激勵他們超越自己,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增強其主動性。
職高學生在初中階段始終處于“落后群體”,經常聽到和受到的是教師的批評和冷落,他們總是感到自己不如別人,喪失了學習的自信心。可他們在內心深處同樣希望得到教師的輔導與肯定,希望得到教師的激勵。因此,實施分層評價是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在地理課程的評分中,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平時表現,對學生的平時表現,教師可采取“加分制”。上課時教師隨時提問,回答正確的要加分。下課前教師還可給學生創造加分的機會,特意留一些容易回答的問題,如“六大古都在哪里”、“四大避暑勝地在哪里”等,讓學生課后查找資料,找到答案的都要加分。在教學進行過程中,教師則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安排不同的任務,并對學生的活動表現分別進行評價。由于加分涉及方方面面,不同層次、不同優勢的學生都可以加分,這樣就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學生學習熱情高漲,不再把學習地理當成一件可望不可即的難事。
(五)設定目標,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而在“職高學生地理學習能力調查”中,只有20%的職高學生意識到學習有利于就業,即學生對于如何培養職業能力比較模糊,未能將學習與就業聯系起來。職高教師要與學生一起設定學習目標,并讓學生將目標落實到行動上,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使之適應社會的需求。
明確學習目標,將所學知識與相關職業聯系為了形成學生的職業能力,對課程的設計要有明確的定位,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才能圍繞這一中心進行各項教學活動。在導游班的導言課上,教師可與學生共同探討一個問題:一個優秀的導游應具備哪些素質。學生暢所欲言,有的回答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有的回答應具有較強的語言表述能力,有的回答應具備扎實的史地文知識。最后大家一起歸納出優秀導游應具備的素質:服務者的意識、導演的水平和演員的本領,而綜合性的知識和素質則貫穿始終。這樣,在上正課前教師就與學生一起明確了學習目標,即培養應用能力強的高素質導游人才。
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職業能力當今社會需要的是能夠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人才,而職高生進入社會的最大優勢就是具有專業技能和較強的動手能力。職高學生在學校學習階段必須培養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實踐能力。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是滲透到各學科中的,因此,各學科要相互聯系,專業課不僅應與文化課相結合,各專業課也要相互滲透,才能全位地拓展學生的職業能力。我們知道,旅游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時應學會利用資源,加強與文化課的聯系。如講述古代六大名樓、名山時,可與語文課所學的相關詩句聯系起來,以詩文來記憶名樓、名山;講帝王陵墓時,又可以與歷史知識相聯系。這樣將學生所學的課程進行有機地整合,學生就會覺得學有所用,學有所得,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職業能力。又如,導游班的學生都渴望得到導游證,導游證考試雖然沒有旅游地理這門課,但有一門課是廣西導游知識,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旅游地理專業課與廣西導游專業課的相互滲透,尋找契合點。對導游考試涉及的一些地理問題,教師與學生要一道探討,這樣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就培養了善于解決問題的職業能力。
挖掘學生的智能優勢,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的職業能力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智能結構和智能優勢。職業學校的學生和普通高中學生的差異不在于智能高低,而在于智能結構不同。積極調動學生的優勢智能,彌補其弱勢智能,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職高學生的優勢智能是好動、思維敏捷、樂于表現。為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潛在能力,挖掘學生的智能優勢,開拓學生的思維。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學會贊賞,并鼓勵其他學生也踴躍地提出問題,然后要求學生課下查找資料,教師則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專題教學,師生共同討論解決。這樣,由學生自設問題進行教學,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更切合學生的特點,易于滿足學生的需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勇于探索、開拓創新的職業能力。
因材施教,學以致用只有切合職高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一線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鄢嵐嵐.中職教師教學策略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6,(7).
[2]趙東升.多元智力理論對高職教育的啟示[J].職教論壇,2006,(20).
作者簡介:
李軍梅(1969—),女,廣西桂林市人,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專業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