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職業中學應將校本教研的重心下移,以中職專業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在教學實踐中開展多種形式的校本教研,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促進農村中職教師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校本教研;中職教師;專業發展
農村職業中學校本教研存在的問題
農村職業中學教師在專業知識與技能方面缺乏先進的教育觀念和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知識結構單一陳舊,基本技能疏淺,綜合能力偏低。在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缺乏必要的教育科研能力,往往無法進行專業課題研究。農村職業中學校本教學研究活動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導致先進的教學經驗得不到挖掘、總結,先進的教育理念得不到很好的傳播,先進的教學方法得不到很好的推廣,沒有建立起長效機制,教師的專業發展不能持續。
傳統的校本教研忽視教師的主體成長,活動方式單向、保守,忽視教師的能動作用,不符合專業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沒有成為活動的主動參與者與創造者。因此,在農村職業中學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整合校本教研,促進農村中職教師專業發展
校本教研強調教師工作過程與學習研究過程的整合以及教師之間、教師與專業人員之間的合作。教師專業化意味著教師職業具有不可替代性與專業性,尤其是對中職課程改革的關注,使得促進農村中職教師專業化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中職專業課教師培訓量大、面廣,而且后續培訓更為關鍵,農村職業學校要送教師外出學習,在時間、人力、財力上都有困難,這些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更加凸顯出來。教師的真正成長不在于崗前培訓,也不在于脫產培訓,教師能力的顯著提高在于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新的教育思想必然會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產生,新的教育觀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的探索中才能逐步確立。這就要求學校必須立足農村職業學校發展的實際及資源優勢,把每一位教師視為創新之才,給予充分的信任。通過搭建校本教研活動的舞臺,挖掘其潛能,實現學校發展的自我構建,從而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培訓促使教師全員參與培訓的方式主要有:
1.教研組教研方式。由教研組組織教師對自己或同事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反思和評價,學校開展說課、研討等合作教學研究活動,使教師本身的素質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大幅度提高,完成教師全員培訓過程。
2.師徒結對方式。師徒結對的形式在農村職校已廣泛存在,各教研組在進行教研活動的同時,組織優秀教師示范課與專題報告,使優秀教師的先進教育觀念、教學方法與具體實踐方式在新教師中形成反響。示范性就在身邊,更具有真實性、可信度與可行性,是進行新教師培訓的一種有效途徑。
3.專家指導方式。各職業學校可根據學校的專業設置特點和學校的發展規劃,邀請工廠或培訓部門的有關人員定期來學校開展咨詢、研討活動,如“研究性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先進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教育科研的開展方式與方法等。學校也可向工廠或培訓機構提供培訓信息,傳達學校的需要,由培訓機構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并親自到學校進行實地培訓,專家與學校直接掛鉤為該校教師提供咨詢,也可與該校教師共同參與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引導和培訓教師。這樣既實現了校本培訓,又在教育專家指導下與教師需要和社會需要相結合,注重實效性,以實現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目的。
4.中職與高職合作方式。中職與高職共建一個培訓基地,這個基地是教師的“信息交流場”,也是“設計所”和“輸送站”,可以設計出最佳方式,使教師在活動中接受專家或工廠師傅的課題指導,從做中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助于將專業課教師培訓成“雙師型”教師。
5.信息技術輔助方式。信息技術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發生了深刻變化,“校校通”使各學校之間形成緊密的聯系,對教師的培訓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學校領導要把“教師發展第一”作為堅定不移的辦學理念,解決學校信息來源問題,盡快在農村職業學校普及現代遠程教育的應用,建設好圖書閱覽室,發揮圖書資料與網絡的作用。教育信息技術可以使培訓像看參考書一樣方便直接,教師可以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培訓方式,找到自己所需的培訓內容,實行自學式培訓,使問題得到及時解決,使教師的理論和專業技術水平得到提高。
研究促使教師獲得專業發展問題是科學探索的“源頭”,教師自身的教育實踐則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活水”。
1.要充分利用課堂這一主陣地積極為教師專業發展搭建舞臺,通過開展示范課、展示課、匯報課、研討課、觀摩課、交流課等各種課堂教學活動,更新教師的知識體系,鍛煉教師的教學能力,引導教師實現從“高耗型”向“高效型”的課堂教學轉變,讓教師在真實的教學歷練中實現專業素質的提升。
2.課題研究。課題研究包括教師的業務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環節。學校可以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所面臨的挑戰和問題為出發點,采取課堂觀摩、案例分析、敘事研究、個別交流、座談會等方法,幫助教師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要是問題,都可以研究,做到了這一點,農村職業中學也能出現“人人有課題,個個會研究”的可喜局面。
展示促使教師體驗成功要促使教師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更新自己,可以通過展示獲得改變自己的力量。如每周固定一個小時作為論壇時間,每個月舉辦一次全校性的大討論。由教師輪流講述自己對新課改理念的認識、做法、實驗體會和感悟、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的思路,也可以講自己學習的教育理論、對素質教育的解讀、對教育手段的改進、對教案及作業的改革設計、班主任工作、心理輔導案例、教學心得等。可以從各專業教研組中挑選幾名骨干教師,每個學期舉辦1~2次專題講座或報告會,展示農村中職教師的教改成果,使教師體驗成功的喜悅。
從教師發展這個意義上講,校本教研是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進行的,是教師參與其中的真情投入,是教師對自己深刻的反省與體驗,能夠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曾寧波.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教研制度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3,(8).
[2]張行濤.校本教研的理論與實踐[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林丹萍(1965—),女,福建省羅源縣高級職業中學教師,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基礎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