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為本是21世紀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核心問題,在職業教育領域推行人本管理,是職業教育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保證。針對目前職業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辦學理念、培養模式、課程模式三個方面探討人本管理理念在職業教育領域的應用,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人本管理;職業教育;培養模式
管理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核心問題。職業教育是承擔知識創新、培養高技能人才、滿足人們多樣化發展需求的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是實現科教興國,實現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職業教育領域應用人本管理,改革落后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模式,既是受教育者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職業教育不斷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重要保證。
人本管理的內涵
所謂人本,即以人為本,將人視為經濟和社會活動的中心、根本,充分利用和開發人力資源,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本管理的本質是以促進人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發展的核心內容是個體心理結構的發展與個性的完善。
管理史上,從“經濟人”時代開始,歷經“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復雜人”等幾個階段管理理論的發展與實踐應用證明:人是生產和管理中最重要的資源、最核心的要素、最寶貴的財富。管理要依靠人、尊重人、發展人、以人為中心,這是一種從哲學意義上產生的對組織管理本質的新認識。人本管理具有豐富的內涵:首先,強調滿足人性發展的需要,重視人的本質和潛力挖掘,主張采用有效的制度設計以及資源配置實現人的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重視管理過程,從以往的將人視為“手段人”、“目的人”,只關注管理結果轉移到關注管理過程上來,強調過程中的互動,通過管理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平等交流與相互支持實現管理目標的和諧統一。
人本管理思想在職業教育領域中的應用
目前,人本管理的模式已日臻成熟并逐漸滲透到包括學校在內的各個管理層面。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各行業、各領域的專門人才,強調個性化的勞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最大的區別是其職業性、靈活性和多樣性,要求勞動的多樣化和就業創業形式的多樣化。在這種多樣化的過程中,必然要求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實現多樣化。因此,人本管理理念在職業教育領域便有了用武之地,要求尊重學習者的個性差異,尊重求知者的自主選擇,幫助學習者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一)職業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辦學理念落后,定位不明被扭曲的教育價值觀和人才觀是阻礙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在辦學思想上,存在比較嚴重的普教化傾向,沒有明確自身的培養任務和辦學方向,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過于注重理論能力,片面強調學科教學,忽視知識的實踐性,漠視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在考核機制上,沒有擺脫分數的限制與束縛,從而使教育過程演化成為應試能力培養,個人發展的多樣性與社會需求的多樣性被遏制。
培養模式僵化我國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基本上是由政府設計和制定的,要求學生主動適應學校的培養方案,而不是針對學生的特點制定教學計劃。我國職教的培養模式,基本上是圍繞政府展開的:(1)政府制定計劃,設計發展模式,向學校分配資源;(2)市場需求、企業信息通過政府中介進行傳達,企業與學校沒有形成直接聯系;(3)學校按照政府計劃與自身認識設置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制定人才培養計劃;(4)學生成為政府、學校、企業利益博弈結果的承擔者;(5)政府、學校、學生、企業之間缺乏溝通與聯系。
課程設置工具化傾向嚴重現行的職業教育課程過分強調技能的掌握,以單純的技術培訓、課堂教學、實踐訓練,力求使受教育者獲得一項或幾項謀生的技能,忽視了對人本性的關懷和全面發展的需要,存在嚴重的工具化傾向。教育的本質功能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對人的改造,對人的思想觀念的改造,使受教育者身心都獲得全面的、健康的發展,這才符合以人為本的和諧目標。
(二)人本管理理念與職業教育管理實踐的融合
轉變辦學理念市場和企業是職業教育的核心,技術和能力是職業教育的目標,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特色,以人為本可以使受教育者能夠實現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修訂的《關于技術與職業教育的建議:2001》中指出:職業教育應當“為工作能力強、愉快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從這一表述上看,職業教育的能力培養不應只注重于專業技能,而應注重以專業技術和能力為本源,向外輻射和發散的綜合能力,包括相關的專業知識、職業道德、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心理素質等等。
構建以學生為本的培養模式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的體現和保證。本文借鑒了西方國家較為成熟的職教培養模式。西方國家職教模式源于企業自身需求,政府在其中也起了積極的作用,最終模式形成于企業與學校的博弈:(1)企業與學校合作辦學,產學結合,共同培育學生;(2)政府在企業與學校的聯系與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3)充分尊重學生的發展意愿與個性化需求;(4)政府、企業、學校、學生之間有密切的交流與聯系。國外比較重視學生的發展意愿與個性化需求,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例如,德國在管理上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不主張學生按教師的意圖去做,而要求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主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德國的職業學校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學校基本上都與企業建立了合作辦學關系,企業資助學校實驗室建設,向學校提供畢業設計選題,指導學生畢業實習,接受教師到企業承擔應用技術開發項目等。以學生為本,培養應用型、技術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我國在培養模式上對學生的重視程度極為不足。筆者認為,教育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培養學生的質量來評判與檢驗的。學生作為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構成了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第二種商品形態。這第二種商品形態的意義就在于,它構成了職業教育專業建設以及職業院校生存的基點。因此,在今后的改革與發展中,應該切實考慮學生的需求和未來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賦予學生參與和發言的權利,真正實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
1.學生是職業教育的中心,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各方的博弈過程中充分注意和尊重學生的發展意愿和個人需求,構建柔性的、開放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彈性培養模式。
2.學校—學生: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人才培養觀念,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建立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導向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企業—學生:企業是學生就業的主要載體,學生是企業人才的后備力量,是企業未來財富的創造者,企業要積極主動地參與職業教育,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4.學校—企業:學校要轉變辦學思路,以社會為生存之基、力量之源,積極建立與社會、市場、企業穩定合作的關系,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動力機制和長效運行機制。
5.政府—學校:應給予學校充分的自主權,由過去的計劃、包攬辦學、限制控制轉變為引導、扶持、協調,建立國家宏觀調控的、教育與勞動就業接軌的、各項制度協調保障的、具有多樣性與靈活性的運行機制。
6.政府—企業:要運用市場、法律等手段引導企業與學校合作辦學,例如,通過稅收、補貼、價格等市場手段鼓勵合作教育,為產學結合創造一個良好的政策、法制環境
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模式課程是培養人才的藍圖。要讓職業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并以人文價值觀指導教育,引導學生成人,這應該是職業教育的首要使命。這里所說的成人是成為社會人,培養社會人,首先要讓學生懂得學會做人重于學會做事的道理,社會人的基本品質是全面而又不乏個性。這些都是無法通過單純的技術培訓完成的。廣東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在教學改革中提出了“通專結合”的培養構想,課程設計在嚴格配置的基礎上,更注重彈性地滲入各理、工、醫等專業;在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進行各種社會實踐、公益活動、生產實踐;組織學生參加專家座談、參與各種競賽等等。在課程模式上,以人為本不僅體現在要重視教育的本質精神,還包括對學生的培養不再限于傳統的針對某一特定崗位的技能培養。由于經濟與科技發展對人才提出了越來越復雜化、綜合化、智能化的要求,這就要培養學生在某一領域內從事幾種工作所需的廣泛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獨創性。
著名管理學家陳怡安教授曾經把人本管理提煉為三句話:點亮人性的光輝,回歸生命的價值,共創繁榮與幸福。在職業教育領域推行人本管理,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使命。只有在職業教育領域實行人本管理,改革落后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模式,才能保證職業教育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才能為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參考文獻:
[1]李嵐清.李嵐清教育訪談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鄒清光.人本管理,一個需要澄清的理念[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
[3]芮明杰.管理學現代的觀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7-51.
[4]姚美紅.試探高校教學管理中的人本管理[J].湖南社會科學,2006,(1):166.
[5]徐國慶.職業教育發展的設計模式、內生模式及其政策意義[J].教育研究,2005,(8).
[6]吳啟迪.堅持以就業為導向 實行產教結合 努力開創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局面——在全國中等職業教育產教結合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7).
[7]楊光.堅持市場性與公益性的統一——試論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價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4,(12).
[8]楊金土.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價值觀[R].亞洲教育北京論壇,2005-10-18.
[9]陳智.以人為本,探索通專結合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研究,2005,(5).
作者簡介:
陽暉(1983—),女,廣西桂林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創新管理。
陳靜(1970—),女,四川內江人,成都理工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
(本文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