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植物組織培養(yǎng)》實訓課為載體,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指導模式入手,選擇、對比適合中職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驗。
關鍵詞:中職生;植物組織培養(yǎng);實訓課;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
自主學習是相對于“他主學習”而言,主要是指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jiān)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或能力。作為一種能力,自主學習不僅使學生在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中受益匪淺,而且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礎。在一般情況下,學生在學校中通常有三種可以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第一,通過自身學習經(jīng)驗自發(fā)獲得;第二,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在無形中獲得;第三,通過專門的學習技能訓練獲得。本文談談在《植物組織培養(yǎng)》實訓課中運用教學指導模式對中職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
實驗對象和方法
我校辦學歷史悠久,園林專業(yè)是學校傳統(tǒng)的品牌專業(yè),從2000年以來,《植物組織培養(yǎng)》課程一直是該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之一,而且每年都有畢業(yè)生以它作為就業(yè)方向。為了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體現(xiàn)職業(yè)教育的特色,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植物組織培養(yǎng)》實訓課與理論課的課時比例達到1.8:1,同時在學生的總評中,實訓成績作為一門技能單獨計分。為了便于教學和管理,園林專業(yè)一直實行小班教學。2004年共有73人就讀該專業(yè),學生隨機編班,73人被分成兩個平行班級,即04園林(1)班36人,04園林(2)班37人,我們以這兩個班的《植物組織培養(yǎng)》實訓課作為教學實驗。04園林(1)班為對照班,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實訓教學;04園林(2)班為實驗班,以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和教學進展等情況選擇適當?shù)慕虒W模式進行實訓教學。
實驗過程
首先進行前測,用MSLQ量表對兩個班進行了自主學習能力的問卷調查。然后進行一個學期的課程教學對比實驗,采用由北京農業(yè)學校主編,由中國農業(yè)出版社出版的全國中等農業(yè)學校統(tǒng)編教材——《植物組織培養(yǎng)》課本。最后進行后測,并對兩個對比班級自主學習能力狀況作多維評價,以了解教學效果。
在《植物組織培養(yǎng)》實訓課的教學中,對照班實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分組,每組5~6人(其中一人為組長),小組固定。每個實訓項目都遵循“實訓項目——(教師介紹)實訓目的——(教師介紹)儀器設備——(教師講述)實訓原理——(小組按照)實訓步驟(操作)——(學生)寫出實訓報告”這一教學程序進行教學。同時,實驗班實行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我們選擇了三個比較適合目前中職生自主學習的模式:支架式教學、合作學習和策略性知識學習。在一個實訓過程中,操作程序比較繁雜,新內容比較多的,例如,培養(yǎng)基的制備、無菌操作技術、取材與接種、試管苗的轉接與擴繁、組培苗的移栽馴化這四項實訓內容不能一下子完全由學生自己掌握,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對動作進行分解,幫助學生搭建支架,把實訓的自主權逐漸交給學生,這些需要運用支架式教學。作為中職學校來說,教學儀器設備不可能人手一套,有些實訓也不需要人手一套,除了幾個基礎核心的實訓外,很多實訓是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因此母液的配制、培養(yǎng)基的制備、實訓室的清理、試管苗的轉接與擴繁、生根培養(yǎng)、莖段的組織培養(yǎng)、莖尖的組織培養(yǎng)、葉片的組織培養(yǎng)、微莖尖的剝離訓練等8項實訓和1周的教學,實行的都是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現(xiàn)在的中職生基本上是中考普通高中落選的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方法不當是造成他們學習成績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要貫穿策略性知識學習。
實驗結果與分析
鑒于自主學習方式的高度策略化和自主化以及評價緯度的復雜化,要使評價更具信度和效度,又要在實踐中更易于評價者操作,綜合國內外的研究,張東等人認為應該在評價中結合多種方法配合實施。①
(一)非結構型訪談結果與分析
通過對學生的課前調查了解到:來校就讀的中職生90%以上屬于學業(yè)失敗者,中考成績大多在400分以下,甚至有些學生考分不到200分,有的學生自卑心理很嚴重,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他們在中學時不被注意,是教師眼中的差生,在這里他們被重新看重,進行完全不同于中學的學習內容和評價方式,因此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學校和教師心存感激,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們渴望成功,渴望被人尊重,渴望友誼,但不喜歡數(shù)理化等理論課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與學生的交流訪談,發(fā)現(xiàn)他們很開朗,但自主學習能力不強。主要原因不是他們智力低下,而是他們有一種依賴心理,只要不懂就問老師,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不能夠通過自己查找資料和與同學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在自主學習教學指導下,我們可以看到,實驗班的學生漸漸能夠通過自己查找資料及同學之間相互學習解決一些問題,進行較低層次的自主學習。對照班的學生卻仍然沒有進步。
(二)問卷測評(MSLQ)結果與分析
為了了解教學實驗前后兩個班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上的差異性,我們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了前后兩次問卷調查,使用的是勞和薩齊斯(Rao&Sachs)修改后的中學版MSLQ量表,②從自主學習能力的五個構成維度進行比較。問卷有效回收后,用SPSS10.0軟件對所測結果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比較兩個獨立樣本的平均數(shù)。③
教學實驗前,兩個班自主學習能力的各方面都沒有顯著差異。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實訓教學實驗,兩個班級在自主學習能力的動機性信念三個分量表方面仍然沒有明顯差異,但在自主學習策略的兩個分量表(認知策略的使用和自我調節(jié))上差異明顯,結果見表1。

(三)平時作業(yè)和學習觀察的結果與分析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對兩班的學生在出勤率、主動發(fā)言次數(shù)、實訓課上學生實際參與率、非正常損壞儀器人次、完成作業(yè)情況、學習筆記檢查情況和事故率方面做了全面觀察,結果如表2。

兩班在學習過程中差異比較明顯。實驗班的學生學習態(tài)度要明顯好于對照班的學生,學習策略運用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班。
(四)代表作品評價結果與分析
《植物組織培養(yǎng)》實訓的對象是活生生的植物,成活、生長旺盛程度、無污染既是生命的象征,又是實訓操作成敗的自然衡量標準。單元實訓后小組都會有作品留下,我們每次實訓期間都要對上次實訓的作品進行評定、反饋,一是為了找出實訓中存在的問題,以便總結經(jīng)驗教訓;二是對每個小組的成果做出評價。
對照班的學生基本上是從完成任務出發(fā),很少考慮學習結果,代表作品污染比較嚴重,學期結束后只有一個品種(四季海棠的葉片)啟動成功。實驗班的學生在實訓前都會對前一次的實訓作品進行認真地觀察,然后根據(jù)植物的生長情況進行小組討論或咨詢老師,分析成敗的原因,因此,學生的學習進步較大,代表作品越來越成功。學期結束后,全班6個組共有4個品種(月季莖段、康乃馨莖段、觀賞百合鱗片和金銀花莖尖)啟動成功,建立了無菌體系。
(五)自主學習測驗結果與分析
根據(jù)《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技能考核方案,本學期末對兩個班進行了操作技能考核,考核成績見表3。

用SPSS10.0軟件對所獲得的成績進行處理,先進行方差分析,F(xiàn)=43.748,P=0.00<0.01,即方差不具有齊性,必須進行校正,校正后進行T測驗。兩個班技能成績之差:X2-X1=13.843,t=4.431*,df=44.135,P=0.000<0.01,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通過自主學習的教學指導,在終結性評價中,實驗班學生的技能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這說明在《植物組織培養(yǎng)》實訓課教學上利用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有利于中職生技能成績的提高。
討論
教學模式的運用是一個比較靈活的問題,自主學習有多個指導模式,每個教學模式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由于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及教學進展程度都在發(fā)生變化,因此,單一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很難發(fā)揮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作用。例如,在本實驗的前期,《植物組織培養(yǎng)》課程對中職生來說是一門全新的課程,他們還沒有接觸到基本的操作,更談不上基本操作技術的熟練掌握,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容易收到較好的效果。教師把基本的操作技術加以分解,并詳細講述各個操作步驟的目的,設置一定的情境,在情境中促使學生思考掌握,進而熟悉各步驟的理論和實踐,然后加強練習。中后期,《植物組織培養(yǎng)》課程的很多內容基本上是在前面內容基礎上的加深、重組和變換。由于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能力,各個學生所掌握的內容也存在差異,利用合作學習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小組內部相互學習的功能,這時可以認定實訓課中合作學習的條件趨于成熟。
從中職生的中考成績和問卷調查來看,缺乏學習策略是他們體驗不到學習成功的一大障礙。經(jīng)過自主學習教學實驗之后,實驗班的自主學習策略指標有了明顯的提高。因此,在整個教學中,滲透策略性內容的學習顯得尤其重要。
注釋:
①張東,等.自主學習評價:理念、功能、標準和方法[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10).
②龐國維.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③楊曉明.SPSS在教育統(tǒng)計中的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