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散實習與集中實習相結合的模式是高職院校環境工程專業一種較為科學的實踐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利于學生的就業與創業。
關鍵詞:高職院校;環境工程;實習模式
實習是環境工程專業教學計劃中的一項重要實踐環節,是學生在學校期間理論聯系實際,獲得實際工作能力與經驗的有效途徑之一。分散實習與集中實習相結合的模式是一種很好的模式,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利于學生的就業與創業,在彈性教學與彈性就業方面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調查方法
近年來,筆者在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環境工程系5個畢業班和非畢業班中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工作,抽樣調查率為20%,樣本容量為100。主要調查形式有問卷調查、個別訪談、集體座談等。調查提綱如表1所示。

調查結果
問卷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個別訪談與集體座談調查結果總結如下:
對集中實習的看法(1)教研室預先聯系好實習單位,然后由實習教師帶領去實習。這種實習完全是在教師安排下進行,學生的實習過程則在預設的狀態中。學生的認識是,只要聽從教師安排就行了,自己不要考慮什么,只要按照實習指導書上的有關規定操作就可以。(2)集中實習單調。安排集中實習時,一個班一般被分成幾個小組,一個組安排一個實習地點。實習點采用“師傅帶徒弟”的形式,變換工種比較困難;又由于實習時間緊,在實習開始后,不再變換實習地點和實習工種,學生在一個工種上用完實習的所有時間。實習學生普遍認為實習內容不能滿足教學要求,并且單調乏味。(3)沒有達到實習要求。就調查的環境工程而言,主干課程包括水污染治理及運行管理、大氣污染控制及工程運行管理、噪聲控制、固體廢物處理等,相關技能包括環境質量評價、儀器分析、化學分析等。主干課程技能和相關課程技能加起來有十幾項,而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只能涉及其中一種。這樣根本達不到實習目標。(4)沒有個性,不能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學生在學習中由于存在個性差異和不同的興趣愛好,感興趣的課程有很大差異。有的學生喜歡主干課程中的某一項,或相關課程中的某一項。而這一項偏好,也許將成為該學生將來就業選擇的方向。而集中實習的安排,無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因而造成學生實習沒有積極性,學生普遍認為“低效率、浪費時間”。
對分散實習的看法(1)分散實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愛好選擇實習單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有的喜歡做室內工作,可以到工廠企業做實驗室分析化驗,或做工程設計、或做計算機相關的工作;有的學生喜歡做具有挑戰性的室外工作,如環保設備的營銷、工程施工、環境評價等;另外有些學生希望選擇某些條件好、薪水高的工種。(2)分散實習與過去集中實習相比有利于就業。過去學生實習集中在幾個點,盡管學生實習認真、勤勞肯干、積極主動,深受實習單位的好評,但實習單位接受畢業生卻很少,學生還得為尋找就業單位而辛勤奔勞。在分散實習的模式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及對自身價值的認定,有目的地選擇實習單位。而實習單位在接受畢業生實習時,也通過考察考慮留用畢業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畢業生與實習單位建立起互信的關系。這就為畢業生就業開辟了渠道。從近年的實踐看,初次就業率(畢業以前)從集中實習時的30%上升到現在的75%左右。(3)分散實習促進了校企之間的接觸,加強了校企之間的溝通。在分散實習中,教學系部組織專業教師下去檢查實習情況,并向實習單位了解學生的實習表現,了解知識、能力狀況。從學生及實習單位反饋的信息中,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專業的學生工作分布、知識與能力需求、單位對本專業人才的知識與能力結構需求。同時由于學生的良好表現,對本專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為后屆畢業生的實習與就業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為進一步溝通校企之間的關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對學生影響的評價
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所處的環境不同,學生在視野上存在很大差異集中實習集中在某局部崗位,不能了解教學計劃的所有知識點與技能。就環境工程專業這幾年的實習而言,主要集中在與環境污染治理有關的污水處理、噪聲控制、大氣污染治理,涉及城市固體垃圾處理工程。而分散實習涉及的范疇涵蓋了本專業課程設置的所有方面:計算機應用、化學應用、環境評價、分析檢測、污染治理、工程管理與設備等6個大的方向。在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及全面性方面,分散實習遠優于集中實習。
分散實習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實施集中實習時,數十個學生處于同一個實習點,由同一個教師負責管理,實習點指導師傅相對固定。學生普遍反映實習內容單調,在整個實習期間,面對同一處理設施,探求知識的熱情隨時間的延續而逐漸消失。而分散實習涉及很多工種,要求的知識面非常廣泛,包括教學內容中沒有的,各種各樣的工程問題促使學生去思考和鉆研。而問題的解決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社會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也成為學生自我發展設計的客觀標準,成為學生自覺探求知識、自我改造的強大動力。
分散實習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使就業與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分散實習要求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在聯系過程中,一個學生往往要接觸好幾家企業,才能找到一個相對滿意的單位。接受畢業生實習的單位大多數都有意接納畢業生。學生在實習工作過程中了解了企業,而企業從另一個側面考察了實習學生。若雙方都滿意,則有可能形成勞動合同關系。這就相當于把實習期變成了考察期,縮短了學生被用人單位考察與學生了解用人單位的時間,有利于學生就業。
分散實習促進了校企合作,有利于專業建設與發展在分散實習過程中,管理教師經常走訪實習單位,了解學生的情況,聽取實習單位對學生專業技能和常規素質方面的意見與評價。在反饋信息中,教師認真分析企業對本專業畢業生的能力要求,改進教學大綱與課程體系設置。學生在用人單位的良好表現,對學校也是很好的宣傳途徑,擴大了學校的知名度,為專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分散實習應注意及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分散實習是學生第一次邁進社會,社會和學校形成強烈的反差。很多學生從小在父母的過度關懷下成長,在學校受到保姆式管理,缺乏生活能力與處理問題的能力,或多或少地表現出緊張不安與急躁,缺乏面對社會的信心,女生在這方面尤其突出。在調查中發現,約有30%的學生實習單位是由家長聯系的,另有10%的女生和5%的男生沒有尋找實習單位而在家里看書或做別的事而逃避與用人單位聯系;還有部分學生在實習單位難于與人溝通。調查表明,有70%的學生在“你認為學校還需增加哪些崗位知識”的問題上,要求開設崗位人際關系學這門課。
建立與分散實習相對應的管理體系有人認為,分散實習是學校的一種不負責的表現,在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將學生推向社會,存在放任自流的現象。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種現象確實存在。分散實習的客觀評價的難點,在于學生的流動性大,不易掌握。我院在分散實習管理上作了很多有效的嘗試,具體做法是建立實習學生的跟蹤檔案,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過程控制。事前控制的做法是,學生在申請分散實習時要求得到家長的認可,要有具體的實習單位出具的意見以及有關的通訊聯系方式;事中控制就是在學生實習的過程中,指導教師不定期地對實習學生進行各種方式的聯系,了解實習情況,走訪實習單位,同時要求家長對實習學生加強監督管理。事后控制就是要求實習學生在實習結束后寫出詳細的實習報告或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寫好一日生活日記。這樣,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實習學生的情況,使實習全過程處于掌握之中。
加強指導,提高實習效果學生在實習單位實習或工作,其性質仍是學習。學生把在實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反饋回學校,指導教師通過各種手段,與學生進行遠程交流,并對一些工程實際問題進行研究。這樣的輔導更有針對性,比課堂教學更有效果。對實習單位存在的問題,可作為畢業設計(論文)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譚紅,等.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系統教育實習模式探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6,(11).
[2]姚嘉凌,等.大學理工專業生產實習模式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6,(4).
[3]王祖山.會計專業集中畢業實習模式探討[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6,(10).
[4]王曉君.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模擬實習模式初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7).
作者簡介:
龔貴生(1964—),男,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