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和諧文化建設值得高度重視。因為這是構建和諧企業,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社會和諧文化,已經講了很多,但是關于企業和諧文化的概念、內涵、定位,怎么具體展開,還少有論述,這是很費心思的問題。本文著重講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企業和諧文化建設的內涵,主要表現為十個和諧關系
企業與自然的和諧
這是首先要處理好的、領頭的和諧。講企業和諧,和諧企業,不能不講企業和自然的和諧。人類的行為常常在無意中傷害了大自然。大自然又反過來懲罰人類。恩格斯晚年在一部沒有完成的論文中針對經濟學家講的:“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提出“其實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提供勞動材料,勞動把材料變成財富,企業是要把自然資源變成社會財富。恩格斯糾正了經濟學界的一個觀點,他認為勞動加自然資源才構成財富。關于自然生態遭受人的生產行為破壞而又導致人自身受到懲罰的觀點,可以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些并沒有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工業文明以來,企業的行為在發達國家有許多經驗和教訓。恩格斯的觀點,涉及到人的勞動、人的創造與自然的關系。他告誡我們不要過于得意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我們的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的這種勝利的第一步我們確實達到了預期的結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是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結果,常常正好把第一步結果的意義取消了,就這樣懲罰了人類自己。人類對自然界的整個支配,僅僅是因為我們勝于其它一切動物,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界的規律。恩格斯還講了,生產行為較遠的自然影響,講了反自然的觀點,講了今天的生產方式中主要重視最初的顯著的成果,而行為的長遠影響和那個最初的結果完全相反。他指出要認識人類自身與自然界的一致,一致就是和諧。這里,令我想到印度古代名劇《沙恭達羅》中曾寫到,一位在森林中成長的少女,在遠嫁他鄉時曾與周圍的藤蘿、小鹿等親切告別的場面。大詩人泰戈爾認為,“在這里,自然與人是一種水乳交融、血肉相連的親屬關系。”這也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企業要變自然資源為社會財富,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要有一個和諧的理念。這包括綠色的環保意識,貫徹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方針,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的社會,包括開發循環經濟,推行節能生產,節約能源資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藝和生產能力,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有人認為,造成水、垃圾、空氣污染的兩個源頭,從廣義上講是生產和生活兩個方面。從生產來講,可以說,企業在加強環境治理保護,科學利用保護資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方面負有重大責任。而生活本身也在制造垃圾。因此要加強企業的環境理念、資源理念、節能理念的研究與建設,這涉及的是企業與自然的和諧這個大課題。
企業與社會的和諧
有的企業在企業精神中寫上了源于社會,服務社會;有的講來源于社會,奉獻于社會,都集中反映了這個問題。企業利潤源于社會要奉獻社會,講的是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其實不只是從利潤的角度看,企業要正常運轉,企業能夠運作起來,并且持續發展,方方面面都不能離開社會,不能孤立存在。社會是個大系統,社會這個概念,作為與自然相對應的大系統,作為人的活動領域的系統,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包括國家,包括消費者。所以細分還要講企業與國家、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和諧關系。
企業與國家的和諧
許多企業的文化手冊都有企業與國家發展大業、與民族振興相互聯系的一種表達。這不僅是依法經營、照章納稅的問題。在企業文化中價值理念確立的原則,包含企業價值、員工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統一,三者缺一不可,不能單打一,不能擇其一不要其二,也不能擇其二不要其三,不能顧此失彼,而必須是均衡協調發展。這就考慮了企業與民族與國家的關系。
企業與消費者的和諧
企業與消費者與客戶用戶的和諧很重要。企業和諧要與國家利益、消費者利益的和諧一致。中國煙草行業的企業提出“兩個至上”的核心價值觀,即國家利益至上,消費者利益至上,就是講的這個問題。今天企業的發展處于用戶經濟、用戶導向的新時代,企業能否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和良好服務,能否贏得用戶的信任感、滿意度、忠誠度,能不能有日益擴大的用戶群,這關系到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可以說是命運攸關。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消費者、用戶、顧客是“上帝”。如果企業同作為“上帝”、“衣食父母”的消費者、用戶、顧客處于一種不和諧的緊張的甚至對立的狀態,那么企業的狀況可想而知。所以,這個和諧關系是企業發展中的永恒的主題。
企業與員工的和諧
這是實現企業與消費者、用戶、顧客和諧的重要條件。企業實現同廣大消費者的和諧,首先要做到與員工和諧,這是一個基礎性的和諧關系。有的講企業有兩個“上帝”,一個是消費者、用戶,另一個是員工。沒有員工這個“上帝”,也不會有消費者這個“上帝”。這方面有許多內容要研究,其中包括,如何關心、尊重、愛護員工,如何培育、提升員工等。這里,如何真正而有效地體現“以人為本”,同樣是企業和諧文化建設中一個永恒的主題。
企業與企業的和諧
企業與企業之間是競爭與協作的關系,所以這些年來提出了“合競”、“競合”的概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競爭則無活力。競爭推動企業創新,為企業帶來創新的動力。但同行企業之間的競爭,要強調理性的競爭,而不是惡性競爭。惡性競爭則無和諧關系可言。有的企業提出“視對手如隊友”,就是講的這方面的理念。
企業內員工與員工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集團公司與下屬企業之間的內部和諧
在企業改革中,引進內部競爭機制,有的實行競爭上崗,這推動了企業整體素質的提升,推動了企業創新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我們講企業內部要培育和諧文化氛圍,是說員工之間要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的關系。這對于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愉快地攜手共進、推動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意義重大。企業和諧文化建設要求在員工關系上營造這樣的文化氛圍。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也要自覺地確立和諧相處的理念。集團公司與下屬企業之間的關系,弄得不好,也會發生不和諧的狀態。這方面的和諧關系、和諧文化建設,值得專題研究。
上市公司與股東、股民的和諧
這個問題值得高度重視,包括信息發布等等。國際上有的大公司在年報中不僅講經營業績,而且有價值觀的聲明。上市公司與股東與股民的和諧關系,要體現到企業運作、企業經營管理等各個方面。
企業在國外經營發展中與所在國有關方面的和諧
現在國外經營越來越發展。這個問題,其中包括企業與招用的國外本土員工的和諧、與國外相關企業的和諧、與國外當地民眾的和諧、與國外當地政府的和諧。確立這樣的和諧關系,要解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思維方式下如何克服“文化障礙”、實現“文化溝通”的問題。中石油集團管道局、中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公司已有這方面的初步經驗,值得進一步總結。
企業主體、企業人的內心和諧
這一條一般不大講,但我認為不可缺少。這里講的企業主體包括企業家、企業領導人、管理者和廣大員工。這些企業人都要處理好企業的各種和諧關系。而處理和諧關系的人,自身內心是否要和諧、是否具有和諧的素質、和諧的理念、和諧的心理狀態,至關重要。季羨林講過:“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這個話說得好啊。十六屆六中全會決議提出,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社會的人、企業的人每個人都有一張環繞自身的有形無形的關系網,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工作上、生活上的麻煩和難題,每時每刻都會有煩躁,都需要自覺的修為。這就要自覺地把握和諧的理念,自覺地培育和諧的心態,努力使自己生活在一個和諧融洽的環境中,實現個人與企業、與社會、與他人的共同發展。個人心態太重要了,愛因斯坦講:“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好關系”。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說,“人是自身幸福的建筑師”,也可以說,人是構建自己身心健康和諧的建筑師。這也是人格魅力的一個展示點。
與企業和諧文化建設相關的八個觀點
怎樣認識企業和諧文化建設中的“和”與“同”
堅持“和而不同”,而不是堅持“同而不和”。“和”與“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曾經有過“和同之辯”的討論,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和”與“同”的區別的是西周末年伯陽父,他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第一個對“和”與“同”作出了不同的界定。主張“和”而不是主張“同”,認為“同則不繼”,都相同則無發展。這樣的道理對如何理解企業和諧文化建設中的“和諧”、“和”的概念,是有啟示意義的。
和諧是一種狀態、一種境界
和諧作為一種狀態、一種境界,可用8個字概括:協調有序,持續發展。和諧并不是無矛盾,無差別的,建立和諧并不是取消差異,取消多樣性。張岱年曾引用古代圣賢之語:“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從古代思想家們關于和諧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和諧是一種有矛盾、有內在運行機理的狀態和境界,是一種在承認差別、承認多樣性的基礎上,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實現的一種協調有序、持續前進的狀態和境界。企業構建和諧文化,也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最廣泛地在企業形成共有價值理念,以更好地解決企業中的各種矛盾,在處理企業與自然、企業與社會、企業與員工、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用戶等多種關系中,做到協調有序、持續發展。和諧狀態有兩層含義,一是協調有序,二是持續發展,現在有的文章只講前一句,這是不全面的。
和諧文化與創新文化是怎樣的關系
創新離不開和諧,和諧離不開創新,在和諧中求創新,在創新中求和諧。“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提出自主創新,自主品牌,建設創新型的國家。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倡導自主創業、艱苦創業、和諧創業。從企業的角度講,提出注重培育創新文化與和諧文化,根本上是塑造自主品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與綜合競爭力的需要,是企業基業長青,實現健康持續發展的需要。創新是一個有生命力的、持續發展的企業的內在需求與本質屬性。創新文化與和諧文化必然是企業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內容。創新文化與和諧文化是同一個實踐的發展過程,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說創新離不開和諧,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和諧凝聚力量,和諧成就偉業。實事說明,企業想創新而無和諧的環境和氛圍,沒有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創新是不成的。同樣,沒有創新也不能實現和諧。六中全會講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而發展就要有創新。“和則齊美、離則兩傷”。創新有利于和諧,和諧有利于創新。
企業應當確立和堅持什么樣的創新觀
概括地說就是確立全面創新觀、全員創新觀與持續創新觀。
全面創新觀是說,企業的創新并不是單項創新,并不是僅僅某個方面的創新,而是全面的創新。這種全面的創新觀不僅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服務創新,而且包括文化創新。不講企業的文化創新,并不是全面的創新觀。全員創新觀是說,企業的每個崗位工作都可以創新,而不單單指少數技術專家搞創新。持續創新觀是說,企業創新是沒有止境的,是不能停頓的。創新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全面創新、全員創新、持續創新,體現了創新問題上發展的、全面的辯證觀點。當然,創新要從企業實際出發,是在務實基礎上的創新,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創新。
和諧與誠信
在企業和諧文化建設中,誠信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理念。誠信建設表現在諸多方面,如貸款、納稅、交易、合同契約、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等等。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法治經濟,也是誠信經濟。不講信用,失去誠信,交易、協作、競爭都無法進行,企業也談不上持續發展。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的蛇口打出標語,時間就是金錢,大家感到很新鮮。其實這是200多年前富蘭克林致年輕商人的信中講的,他講到“時間就是金錢”,緊接著還有一句話就是“信用也是金錢”,那時只用了前一句話。商人經商講誠信,這是和諧問題,不講誠信做不成生意也談不上和諧。失信是很麻煩的問題,誠信建設至關重要。
妙用時間與妙用空間
企業創新、企業和諧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實現的。時間和空間都是哲學概念。在企業運作中,在企業的和諧創新中,這些概念都有了跳動的實踐價值,這就有了妙用時間與妙用空間的概念。張瑞敏講“打時間差”是海爾成功的一個重要經驗。過去我們說領先半步就進入無競爭境地。打時間差就是謀劃早,是經營智慧。對個人、企業、地區、城市、國家經濟發展都有一個妙用時間差的問題。妙用空間是說,現在進入了企業選擇國家和地區的時代。消費者選擇企業是常說的,企業在哪里開辦要選擇國家和地區,要考慮當地的空間環境,其中文化環境也是投資環境,是否和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企業和諧文化建設中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精神的融合與統一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美德同現代企業文化相融合,是我國企業文化研究與建設中一個具有重大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的歷史性課題。這個融合關系到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前景,關系到人類走向美好的未來。中國特色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具有深厚的獨特的文化根脈。這就是中華民族悠久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個文化根脈對于締造形成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形成現代企業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具有重要意義。2006年胡錦濤主席在越南亞太經合會議上講:和諧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價值理念,中國主張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在文代會上胡主席又講到,和諧文化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建設和諧文化要“宏揚民族優秀文化,挖掘民族和諧文化的資源”。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既是哲學概念,是倫理范疇,也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狀態。中國思想家重視“和”、“和諧”思想的倡導,孔子的學生有子講“和為貴”,孔子講“和無寡”,孟子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講“和則一,一則多力”。從“和為貴”思想出發,中國古代先哲有一系列論證,還有許多古訓,成為中國和諧文化的重要構成要素。這是個大課題,值得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在這方面,中電國際“靜水深流”的企業文化,北方重工集團以“和”為基石的接力文化,是兩個典型范例。
和諧是美與企業美學
古希臘哲學家講過“什么是最智慧的——數”、“什么是最美的——和諧”。在這位哲學家看來,美即和諧,和諧即美,和諧具備了美學價值。我認為,在企業和諧文化建設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在企業戰略設計中,應高度重視企業美學。目前,企業美學與企業美的研究,很不適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需求。因為美的競爭力越來越突出了。過去講企業美是三大要素,即主體美、環境美、產品美。主體是指企業人,包括企業家、領導者、中層管理人員和廣大員工。主體美既包括心靈美,又包括行為美。現在看,企業美只講主體美、環境美和產品美是不夠的。因為企業是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包含著管理、營銷、服務等若干環節。提出企業美有六大要素,這是個突破性進展。國外沒有企業美學的專門著作,也很難找到企業美學的概念,他們搞過實驗美學,更多的是技術美學。我們今天講的是企業美學,同過去西方學者研究的技術美學是有聯系,但是有重要區別,并不是一個概念。美學應當走向企業,走向市場經濟,這是企業發展、競爭實踐的呼喚。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