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有效的探究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然而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的“科學探究”開展的如何呢?稍作調查,我們就會發現許多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存在,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低效性。探究活動看似熱鬧,但并不能真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有時甚至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真正有效的探究應該建立在學生產生探究需求的基礎上,是思維的碰撞,情感的溝通和經驗的提升。學生在探究中不但能獲得知識與技能,而且在探究中不斷生成智慧完善人格,科學素養不斷提升。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探究的有效性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淺見。
一、 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是有效探究的沃土
要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我的體會是:變復習鋪墊為開放式導入,鋪墊太多,有時會削弱問題本身的挑戰性,妨礙學生獨立思考;變一問一答式的“小步走”為呈現主問題式的“大步走”,問題過細、過窄就缺乏思考價值,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還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時間,并力求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即使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有必要先讓他們“跳一跳”,當他們實在無法摘到“果子”時,老師再設法幫助他們搭“腳手架”,進行適當的點撥、引導。實踐表明,只有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動中,才能形成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如在教《水的浮力》一課時,我在課前準備好四個乒乓球,里面分別裝有砂子、清水、鹽水、空氣,將四個球同時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結果學生看到:有的球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懸浮在水的上半部分,有的懸浮在水的下半部分。這是怎么回事?學生在疑惑中很自然地進入了問題情境。
二、捕捉來自學生的問題是有效探究的抓手
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解決老師的問題,還要解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老師要善于捕捉來自學生的有價值的問題。我在教“食物的營養”一課時,當有學生發現了“梨也含有淀粉,因為它遇到碘酒變成了紫黑色”時,面對“突如其來”的答案,我果斷地正視并接受了這個真實的“意外”,立即調整教學,和學生一起來尋找問題所在。通過討論、交流,澄清了錯誤的認識。孩子是永遠充滿了好奇心、求知欲、創造力、富有生命力的,這樣處理,不但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讓錯誤變成了寶貴的學習資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科學思維得到了鍛煉和發展。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尊重他人,完善自己的人格。
實踐表明,學生的問題并不全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通常一些普遍性的問題,能作為寶貴的教學資源,因為它能引發更多學生的思考,澄清模糊的認識。但有時即使是個別學生的想法,只要涉及科學的本質,能激起其他學生的思考,同樣應視為有價值的教學資源。這關鍵在于老師要有敏銳的眼光,善于從眾多的信息中發現、判斷、整合,讓學生的思維不斷碰撞,推動課堂的動態生成。
三、 發揮老師的價值引領是有效探究的保證
由于學生的認識水平正處于發展階段,生活閱歷也并不豐富,所以他們的發展常常不能自發完成,學生的科學探究往往缺乏深度與堅持性。他們經常在一個主題即將誕生時,受到干擾,放棄了研究而轉向另外的活動,從而失去許多有研究價值的主題。所以,在學生探究過程中老師要通過觀察、思考,找到恰當的機會,參與學生的活動,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學生生成研究主題。任何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既離不開學生,也離不開老師。
在研究“蟹”的活動中,每個學生的觀察視角有所不同,我經過初步統計發現:注意蟹形狀的有5人,注意色彩的有8人,注意蟹足的有10人,注意蟹的生活環境的有3人。這個統計引發了我的思考:如何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于是我開始引導:“為什么有的海蟹要把海星放在自己的殼上?”學生七嘴八舌發言后,我又問:“那么蟹把自己偽裝起來是為了什么?”學生答:“保護自己呀!”我接著問:“蟹除了用偽裝的方法來保護自己外,還有別的方法嗎?”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對蟹的自衛方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也引發了以后研究寄居蟹、蜘蛛蟹的自衛問題。蟹的自衛方法這一非常有價值的主題便是在師生的共同交談中產生的。
提高科學探究的有效性是我們每一個老師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的問題,讓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多加交流,減少教學的低效性,為科學教學作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溪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