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在小學社會課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這是因為實踐活動是培養小學生正確觀察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讓學生親身參加社會實踐,才能在實踐中驗證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所以,小學社會課的教學只有把社會課教學從課內向課外延伸,把知識傳授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把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間接經驗相統一,才會達到教學的實效性,從而實現社會課的教育功能。離開社會,離開社會實踐去談社會課教學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注重信息收集,激發熱愛科學的情感
小學社會課就教學內容而言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識。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課前有目的地布置學生收集和本課相關的信息,老師和學生將收集來的視頻、文本、圖片、數據、表格等進行分類整理,為課堂教學所用。
如我在教《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時,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交通工具的信息。課上,首先根據學生收集的資料,分小組交流、討論,然后在全班交流,并用實物投影展示圖片。如車的發展史為一組、路的發展史為一組、橋的發展史為一組、船的發展史為一組,每個小組選代表上講臺交流。
在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我給同學們出示了關于我國各個城市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品牌的錄象片段和進口品牌車與國產品牌車數量的對照表,讓同學們談自己的感受。同學們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路面跑的汽車大部分是進口汽車,我們要爭口氣制造更多的國產汽車。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學生真正感悟到了科學在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從而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崇尚科學、發明創造的情感。
二、課內外結合,注重社會調查的實效性
社會課一個突出的教學形式是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進行專題小調查。在調查過程中使學生了解社會、感受社會,啟發學生明理。因此,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注意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安排一定的時間,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周圍社會,通過親身體驗,具體感知,從而獲得直接的知識,切實達到社會課教學的要求。
比如,教學《我愛我的家鄉》一課時,我課前作業的布置是:收集家鄉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社會環境、經濟特色等。在課堂上講講大慶油田的發現、鐵人王進喜、石油的用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認識和熱愛。由于學生參與實踐調查的對象就是自己生活成長的場景,涉及到的是大慶發展的歷史和自己身邊的故事,所以學生身臨其境,有真情實感,都很認真地收集相關資料。這一過程實際就是學生參與社會、了解社會,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
在教本課時,我采用故事匯報的形式讓學生從不同的側面講述大慶的發展史。學生有的播放收集來的大慶創業歷史錄像片段,有的講述鐵人會戰的故事,有的講述大慶城市的變化……每個學生都熱情高漲。
這種課內向課外延伸、課內和課外結合的教學形式,切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關注身邊事物,培養觀察事物能力
小學社會課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之一,就是以學生認識社會為線索,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小到大觀察身邊的事物。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每一個教學內容的細節設計,注意讓學生參與認識的過程,在過程中仔細觀察,在觀察中得到感悟。而完成這些教學內容則是為了最終能夠達到讓學生逐步認識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校的生活單元”《去學校的路上》一課時,如果僅在課堂上運用畫圖或多媒體課件演示,學生語言描述是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本課前,我給同學們布置了觀察作業,給同學發了一個觀察報告單,要求學生填寫報告單中的問題。報告單中出示:“學校在我家的什么個方向?”“從我家走,路的左側是幾號住宅樓?”“按順序說出經過幾個單位?”
在教學中,針對少部分學生分不清“東南西北”的問題,我告訴學生我們所處的地理位置,中午12點,太陽的方向是:“南”,相反的方向就是“北”;日出的方向是“東”,日落的方向是“西”。教師有機地把知識的傳授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來觀察,體現了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培養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對于社會課教學只要我們掌握了小學社會課的知識體系,把握住小學社會課的“實踐性”特點,選擇適合的方法和手段組織教學,就一定會使小學社會課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功能。
(作者單位:大慶市讓北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