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過分地依賴教材,把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的備課與上課完全以教材和參考書為依據。這樣就會使教學內容單調、教學方式單一,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和不利于教學進程的教學設計與內容的調整。這種運用教材的方式,不僅限制了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而且影響了數學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即便在小學數學教材有了很大改進的今天,教師也應當在教學實踐中靈活地運用教材,結合本地的情況和學生的發展需要,選擇教學內容和方式。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拓寬知識點,充實數學內容
教材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一種載體,是溝通師生關系的一種媒介。教師尊重教材,但不要迷信教材,不要機械地執行教材。課程改革要求我們不能只研究怎么教,還要研究教什么。一節好課決不能是孤立于生活之外的,而應該是學生探索生活世界的窗口。也就是說課程改革為教師參與教材建設提供了一個無限發展與創造的空間。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要求老師要具備一雙慧眼,要善于發現、捕捉各種有用的信息,作為對課程教材的必須補充。
例如,教學單價、數量和總價的數量關系后,我設計了“今天我當家”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選一天當家理財,把一天家里的支出情況做詳細的記錄。課堂上進行了:匯報當家感受——分析、整理數據的方法——依據手中的材料估算家庭一個月的支出情況——收、支對比,感受父母當家的艱辛——幫老師理財(出示一個月的收入、預支情況,在支出大于收入時,讓學生討論出最佳的理財方案。)——談學習收獲等教學流程,從而使學生體會當家的真實感受,體會父母的辛苦,同時也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的數量關系、培養多種整理數據的方法及參加實踐活動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再如,教學行程問題中的基本相遇問題后,我把知識點拓寬為:甲乙兩人同時從兩地相對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時3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時2千米,相遇時距中點3千米,甲乙兩地相距多少米?學生當然感到困惑重重,我讓學生充分感知題意后,用表演的形式把題意表達出來,學生恍然大悟,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就把問題解決了。這樣使每個孩子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二、加工教材內容,使數學樂趣無窮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內容富有多樣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境性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如果以活潑的形式,學生喜歡的方式展現學習的內容,就可以直接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樂趣無窮。
例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鞏固課時,我把班上的孩子分成兩組——買東西的和賣東西的,創設出一個模擬購物情境,讓學生在采購中學會認識價格、掌握簡單的“元、角、分”的計算,甚至學會怎樣識別假幣,從而讓孩子們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再如,教學“7的認識”時,我對教材進行了加工,用去小兔家做客這一主線貫穿整個教學流程,把各個知識點設在了去小兔家路上發生的小故事之中:在小兔家認識7——幫小松鼠分船過河學習7的分解——森林運動會中學習基數和序數——來到小兔家進行了鞏固、延伸練習。這樣的情境創設使學生深深體會到數學課的樂趣。
三、調整、改變教材內容,使教學變難為易
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靈活地運用教材,可以調整和改變教材中的部分內容。
例如,我根據一節課中學生注意力集中度先強后弱的特點,在教學“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周長”一課時,在學生認識了“周長”的概念后,先教學長方形周長計算,再教學正方形周長計算。這樣調換例題順序后,較復雜的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推導過程就能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段內完成。在此基礎上,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推導出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從而最大限度地壓縮了教師按部就班授課的時間,學生也有了自己參與學習實踐的機會和時間。
總之,教材是課程資源之一,而不是全部;是教學的重要參考,不是唯一標準。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成為教材的主動使用者和建構者,靈活地使用教材,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讓教材發揮更大的作用,產生更好效果。
(作者單位:北安市鐵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