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德育滲透到小學英語教學中三法
一、尊重西方人的禮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如,教師在教學生運用社會日常情景進行英語對話時,可以告訴他們接待的禮儀,如第一次見到來訪者或客人應握手道好“How do you do?/How areyou?”在介紹兩位同性認識的時候,先介紹年輕、地位低者給年長、位尊者;介紹兩位異性認識時,西方社會通常先將男士介紹給女士。結束會談后,應起身握手道別,送來賓出門。與此同時,及時進行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教育。使其懂得忠貞愛國、孝敬父母、勤儉節約。
二、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西方社會很注重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英國的父母常鼓勵孩子:“你能行。”不主動替孩子做事,其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教師在教學中要教給他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自己努力尋找答案,攻克難關。比如說我們的孩子在為答案而猶豫時,我們可以鼓勵他:Never mind,take your time,(或者說Bcbrave,you can。)
三、注意孩子合作精神的培養。合作精神的有無、強弱是一個孩子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在英語教學中利用英語情景對話的時候,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團結合作精神,如創設一個家庭的情境,讓學生充當家長的角色,組織一個家庭的野營,大家共同商量怎樣搞好這次聚會,把任務分配到個人,獨立而又齊心地把活動完成。這樣既讓學生學習了英語,又給他們提供了口語會話的想象空間,還培養了他們的良好品質。
(北京市大興區魏善莊學校唐德鳳)
字教學小方法
想象識字低年級學生開始識字時,很容易漏寫比畫或添加比畫而造成錯字。針對這一情況,我引導學生根據字形,展開豐富的聯想,達到巧記字形的目的。如“休”與“體”容易記混,我說:“一個人倚在樹上休息,所以休息的休右邊是個木。”“啄”字許多學生總少寫一點,學生便想出了:“啄木鳥在樹上吃害蟲,這一點就是它捉的小蟲子。”這樣學生能夠迅速、牢固地記住易錯的字。
游戲識字根據漢字的構字規律編成字謎。寓識字與游戲中,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如:“一人膽子大,敢把大王踩腳下。”(謎底“全”。)編兒歌也是很好的游戲識字法。例如“辨”、“辯”、“辮”、“辦”這幾個字的字形很容易混淆,我編了一首兒歌“中間藏‘ ’要分辨。中間加‘卞’能爭辯,中間有‘全’扎花辮。中間是‘瓜’愛花辦。”學生既記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義。
表演識字活潑好動是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充分利用學生這一特性,對學生難以區別的字讓他們表演一下。借助表演時的肢體動作記住字形。如“看”字,有些學生是這樣表演的,“把手放在眼睛上(目)就是‘看’字”。既有了“看”的動作,又有“看”的字形。
識字收集袋為了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擴大識字量,我們建立了識字收集袋,學生隨時把課外認識的新字剪下來或寫下來放在收集袋里,一周一評,一月一復習。大家你追我趕,識字量逐日增多,并且養成了良好的識字習慣。
(山東省昌樂縣唐吾鎮北唐吾小學楊樹軍)
小學英語課堂游戲的誤區及對策
誤區一:教師只“導”不“演”
在游戲過程中,應當是教師指導,學生操作。但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在介紹完游戲規則之后,便走到教室的一個角落里,觀看學生的表演。學生熱火朝天,教師則冷眼旁觀,只“導”不“演”。
對策:“導演”的作用在于有計劃、有目的、系統性地組織游戲活動,尤其是游戲的目的性要明確,要有針對性,同時要為“演員們”做出正確的示范。這就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不僅要在動作乃至表情上進行示范,更主要的是要做出語言上的示范,特別是要擔負著糾正發音的責任。在確保大部分學習者發音準確的前提下再放手開展游戲,只有這樣,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才能獲得語言知識和培養語言技能。
誤區二:評價煩瑣失效
我們在小學英語公開課上經常能看到各種各樣的評價:有貼小紅花的、有貼小紅旗的,有獎勵紅五星、小貼畫的等等。學生每說對了一個答案,老師就要匆匆忙忙趕回貼東西的地方加個標志,不僅操作麻煩,而且浪費了很多時間,人為地減少了學生發言的機會。
對策:評價的主要目的是要通過評價使學生不斷地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體驗進步與成功,但并不意味著對學生要一味表揚。在游戲過程中,對于學生所做的體現不出太多思維創造的模仿式表現,只要肯定發音的正確或進行必要的糾正,無須用太夸張的語言來評價。
(江蘇省海安縣角斜鎮老莊小學趙 靜)
培養低年級學生合作學習的幾點體會
一、以同桌為基礎,培養學生初步的合作意識
同桌之間的互相探討交流是一個很好的合作過程。教師可利用學生年齡小,好說、好動的特點,將一些淺顯易懂的知識交給學生學習,讓他們在同桌的交流中去探索知識,體會合作的快樂。例如:在教學拼音d、t、n、1時,讓學生與同桌說一說怎樣記住這幾個聲母。于是,在他們的討論聲中很容易得出b—d、f—t等的形體區別。這樣的合作交流不僅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改變了過去那種死記硬背的老式教學方式。
二、以周圍伙伴為依托,培養學生群體間的合作意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有意注意時間短,他們的表現欲極強。所以,當出現答案不唯一時,可讓他們與周圍伙伴進行合作交流。這種方法是有效的,有時也是必要的。例如:在學習數學“一圖四式”時,教師可讓他們根據圖列出算式,看誰列得多。如果想到的答案多,可以告訴周圍的小朋友,與更多的人一起分享。于是,在短暫的寂靜后,學生便開始互相轉告自己的發現,那些只想出一種算式的學生注意傾聽,將對方的發現融入自己的記憶中。
三、以靈活多樣的學習活動為紐帶,培養學生間的合作意識
為了適應學生年齡小,各方面都不成熟的特點,我們可以通過多種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設計一些游戲活動,如開小火車、找朋友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低年級課文生動有趣,教師可根據課文特點,引導學生在角色表演中合作。課程改革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手段。在低年級的課堂中,還可以讓學生在說一說、畫一畫、做一做、寫一寫中合作,真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泰來縣大興鎮中心學校八一分校王剛)
提高習作水平改效性三步走
一、自我評改
學生自我評改作文的過程是學生自我檢查,自我評改,自我矯正的過程。學生起草作文后,自己一定要多讀幾遍。學生要以評價者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作文。教師要鼓勵學生把文章修改到自己再也找不出毛病為止。
二、小組評改
以4人小組或同桌為單位交叉閱讀評改作文。你看我的作文,我看你的作文。一邊閱讀,一邊用鉛筆畫出好詞佳句,圈出錯別字及錯誤的標點符號,在不通順的句子下面打個“?”,在內容需要寫具體的地方加上“殘”等等。學生互相評閱后,馬上交換意見,學生再次修改。
三、全班評改
通過自評自改、互評互改兩個環節后,教師應給學生展示佳作的機會。可以毛遂自薦,把自己的文章讀給大家聽,也可以推薦別人的文章,大家集思廣益,共同提高。當學生讀作文時,教師要提醒全班學生動筆,邊聽邊記,記下人家作文中的好詞佳句,記下你認為不妥當之處,然后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學生對照自己的作文,取長補短,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同學。
(遼寧省阜新市清河門區教育局教研室尹春霞)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一、強化教學中的質疑和提問,培養思維創造能力
疑問是一切學習的基本支撐點。課堂中的質疑提問恰是學生求知欲強烈的體現,也是教師教學的“扶手”。如果實現了這個基本條件,我們也就找到了提升學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當然在這方面,我們自己首先要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問。而且提問要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方法可循。如教學《燕子》一課時,課文最后一節有這樣一句話:“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提問時,我先將句子讀一遍,然后問:“幾痕細線,細線一般用‘幾根’、‘幾條’,這里怎么寫‘幾痕’細線呢?‘痕’一般指痕跡啊?”學生通過思考,反復對比得出用“痕”比用“根”和“條”更形象、生動。
二、點撥課后復讀和課外閱讀,培養理解寫作能力
課后的復讀是對文章中心的進一步理解。學生只有反復閱讀,才能真正對文章進一步理解。從而也了解了自己對文章的掌握情況,知道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達到引以為戒的目的,為此課后復讀這一環節我們決不能忽略。而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展,是提高學生各項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學生擴大了閱讀量,既有助于了解這個世界,又有助于積累知識、提高寫作能力。所以,在學習課文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拓展視野,從背景、作者等相關方面作一渲染,使學生學完課文后有“意猶未盡”之感受,產生課外閱讀的愿望。如在教學《匆匆》一課之前,我布置學生先閱讀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使學生通過對課外讀物的學習,自覺地對課文產生深厚的興趣。
(五常市杜家鎮中心學校 劉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