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但你對“秋凍”了解多少呢?不合時宜的“秋凍”對我們會有危害嗎?如何才能“凍”出健康呢?——讓《健康之家》來告訴你!
何謂“秋凍”?
“秋凍”是指在秋季氣溫漸涼時,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利于鍛煉人體生理機能,適應即將到來的冬季,增強皮膚的耐寒能力。所以,“秋凍”又叫“低溫習服”,意思是在溫度逐漸降低的環境下,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增強機體的抵抗能力。
Tips:“秋凍”其實也包含運動鍛煉。不同年齡可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但都要注意一個“凍”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防寒氣通過排汗而擴張的表皮毛孔進入人體。當周身微熱,尚未出汗時即可停止。
“秋凍”要點ABC
A 因時制宜:初秋,暑熱未消,“秋老虎”還時常光臨,雖然氣溫開始下降,卻并不寒冷,這時是開始“秋凍”的最佳時期。而在晝夜溫差變化較大的晚秋,則切勿盲目受凍。晚秋常有強冷空氣侵襲,氣溫驟降,若一味“秋凍”,對健康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容易引發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所以這時應注意添衣保暖,以防感冒。
B 因人制宜:青壯年、體質好的老年人和兒童不用早添厚衣,這樣有利于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相反,一些抵抗力差的老人和孩子就該根據氣溫變化隨時添加衣服了。由于自身調節能力差,這部分人在遇冷后,抵抗力會下降,身體會很快發生不良反應,容易誘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
C 因病制宜:有慢性病的朋友不宜“秋凍”,尤其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壓的人。
“秋凍”致病一籮筐
“秋凍”也應根據外部環境和自身情況進行適當調節,否則不但達不到強身健體的預期目的,反而會適得其反。那么,對不同的家庭成員而言,會惹上哪些常見疾病呢?
時髦一族
即便入秋,還是會身穿裙裝、低腰褲、露臍裝,而就算氣溫驟降仍然不改本色,正是“要風度不要溫度”啊!
寒冷性脂膜炎
寒冷性脂膜炎,顧名思義,是由于人體遇到寒冷刺激所致的一種皮膚病。寒冷的空氣刺激皮膚,致使表皮血液循環不暢,血流緩慢,皮膚及皮下脂肪血沼流動不足,脆弱的脂肪細胞也會因寒冷而變性。這樣,皮下脂肪層較厚的大腿、臀部等部位,就容易出現杏核大小的單個或多個硬塊,表皮呈紫紅色,觸摸較硬,還伴有輕度的痛和癢,嚴重者還可引起潰破,這就是寒冷性脂膜炎。因為這種病癥好發于愛穿裙裝的女性,人們又稱之為“裙裝病”。愛美的MM如果因為短期的美觀而影響了身體健康,真的是得不償失哦!
如何應對:預防方法很簡單,就是衣褲穿著要寬松暖和,使皮膚免受寒冷的刺激。平時多參加各項體育活動,以增強體質和提高耐寒能力;多食入高熱量、多維生素的食物,以增強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一旦發生寒冷性脂膜炎,治療也較為簡單方便,只要適當增添衣褲,注意保暖(如用熱毛巾或熱水袋局部外敷),促進血液循環,數周之內便可自愈。若是癥狀較重,特別是發生潰破,就應及時到醫院皮膚科診治。
風濕性膝關節炎
某些風濕性膝關節炎,其實也是一種“裙裝病”。女性在陰冷、潮濕的天氣著裙裝,暴露在裙裝外面的下肢,就會因風寒的襲擊而出現發涼麻木,酸痛不適等癥狀,尤其是膝關節處,因皮下脂肪組織少,缺乏保護,更容易受到寒風的侵襲,久而久之,會引起慢性風濕性關節炎。例如,非洲突尼斯的女性一年四季都著裙裝,在潮濕、寒冷的季節,大多數40歲以上的婦女都患有慢性關節炎。
如何應對:首先還是要保暖啦,不想這么快就穿上秋褲的話,可以帶護膝。另外,晚上用熱水(可加入中藥或用姜片熬湯)泡腳和蒸熏雙膝也很有效果。嚴重時,可貼些去痛膏藥。
骨科舊傷復發
由于天氣轉涼會使腰肌,勞損,韌帶損傷,關節炎、外傷等骨科疾病的癥狀加重,原本并不明顯的痛癥會一下子暴露出來。一些人已患關節疾病,但無明顯癥狀。在天冷的時候如果穿得非常少,容易出現關節疼痛、紅腫等癥狀。
如何應對:一是保暖,尤其是關節炎患者,對患病部位加以保護,比如,使用護膝等防護用品;二是多洗熱水澡或用熱水燙腳,以改善四肢的血液循環;還應適當鍛煉。如果出現關節、腰腿疼的癥狀,最好及時診治,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中年一族
對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況估計不足,或者硬逞強,正所謂“死要面子活受罪”!
哮喘發作
秋季空氣干燥,過敏源較多,極易侵犯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常引發哮喘。
如何應對:有哮喘病史的應盡量查出可能引起哮喘的致敏原因,避免與致敏物質接觸。要隨氣溫的變化,及時增添衣服、被褥,防止受涼。還要注意加強營養,重視鍛煉身體。
慢性支氣管炎復發
中醫學認為“天人相應”,室內應安靜整潔,常開門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室內溫度最好控制在18℃~20℃之間,相對濕度在40%~50%之間。慢性支氣管炎其中70%是舊病復發者。
如何應對:有舊病者要注意鍛煉身體,加強戶外活動,增強機體抵抗力;要注意保暖防寒,少食辛辣食物,戒煙少酒。
胃病
傳統醫學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癥,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嚴重者還會引起心血管疾病。
如何應對:飲食上,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豐富的食物。總的說來,要做到5點:1,防止腹部受涼2,加強體育鍛煉3,注意飲食調養4,講究心理衛生5,避免藥物刺激。
銀發幼齒一族
老人易受“老經驗”左右,忽視自身慢性疾病;兒童貪涼,不懂事,或者父母不夠關心。
呼吸系統疾病
秋天是鍛煉孩子御寒能力的最好時段,通過對外界氣溫突然變化的逐漸適應,可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使自身抗病能力不斷增強,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各種疾病的發生。同時加強“秋凍”鍛煉,還能提高肌肉和關節活動的能力,促進血液循環,流向四肢骨骼的血液也隨之增加,對兒童生長發育有益。但是,兒童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自身調節能力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體會很快發生不良反應,誘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
如何應對:不要為使孩子得到御寒鍛煉而著涼生病,應根據孩子的年齡、體質和大氣溫度變化靈活掌握,使其逐漸適應。
心腦血管疾病
人到老年,陰陽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減弱,寒冷刺激可導致支氣管和血管痙攣收縮,不但易致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舊病復發,甚至有些冠心病患者出現心絞痛、心肌梗塞,高血壓病人發生中風。深秋季節氣溫變化大,溫差、風速,大氣壓都處于較大的波動狀態。這種變化多端的天氣會使老人的皮膚,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也會引起血液粘稠度增高,甚至還會使血管脆裂,引起偏癱,危及生命。
如何應對凡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節不但不應該“秋凍”,相反還應該注意保暖,隨著天氣的變化及時增添衣服,以免舊病復發影響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