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湖南高考作文題:請聯系自己的生活與感受,以“詩意地生活”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
注意:(1)注意題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襲。
標桿作文之一
詩意地生活
湖南考生
海德格爾說:“人應當詩意地棲居。”當飛鳥翱翔于天際,當鮮花盛開于大地,當人們臉上綻放出微笑,詩意便開始在生活中流淌。人應當詩意地生活。
詩意地生活,源自人們內心的和諧。季羨林曾說過:“真正的和諧是人內心的和諧。”試想,一個內心渾濁不堪的人如何能夠讓生活充滿詩意呢?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往往是其內心的真實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瀟湘館,在那一叢青翠的綠竹下迎風灑淚,對月抒懷,吟出一句句清巧奇譎的詩。而渾身散發著酒肉臭的薛蟠卻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開河胡謅些“一個蚊子哼哼哼”的葷段子。內心和諧,充溢著對萬物的愛的人才可以詩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給每一個窮人帶去關愛,愛讓她的生活充滿詩意;皮埃爾神父為無家可歸者送去溫暖,關懷讓他的生活充滿詩意;袁隆平院士為饑餓中的人們送去希望,愛讓他的生活充滿詩意。當人們內心和諧,帶著對萬物的愛去生活,人們才可以學會如何詩意地生活。
詩意地生活,人們需要從閱讀中汲取養料。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變得詩意。當人們從儒、道、墨、法的典籍中探究為人之道,當人們從司馬遷的竹簡中開啟歷史的明鏡,當人們從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里頓悟文章之法,智慧便開始滋潤人們干涸的靈魂,給靈魂注入詩意。當人們從陶淵明的菊花中思索隱逸之士的情懷,當人們從史鐵生的地壇中感念生與死的變遷,當人們從盧梭的瓦爾登湖畔拾獲人生的寧靜,思維便開始給心靈插上翅膀,讓心靈翱翔于詩意的天空。從閱讀中收獲智慧,從閱讀中學會思考,人們才能懂得詩意的生活。
詩意地生活,人們需要讓自然撫慰自己浮躁的心靈。現代人的生活充斥著為了生計和未來的奔波,充斥著嘈雜的汽笛聲與喧鬧聲,充斥著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戒備。人們需要在清風的吹拂下,在小鳥啁啾中找回生活的詩意。莽莽蒼蒼的森林給詩意棲居的莎士比亞帶來了濃郁憂傷的情懷,潺潺流動的多瑙河給施特勞斯家族帶來了優美的音韻,古老滄桑的鳳凰古城給詩意棲居的沈從文帶來了歷史的質樸與深刻。自然的靈動與純凈,讓人們更加詩意地生活。
當人們內心和諧,帶著愛心去生活,當人們從閱讀中獲取智慧與思緒,當人們到自然中尋找撫慰,人們才可以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寫,詩意地生活。
評 語這是一篇中規中矩的議論文,文章從“源自內心的和諧”、“從閱讀中汲取養料”、“讓自然撫慰浮躁的心靈”等三個層面,對“人應當詩意地生活”這一中心論點作了有力的論證,表述了自己對“詩意地生活”的深入理解。文章引用了海德格爾、季羨林的名言,舉出林黛玉、特蕾莎、皮埃爾、袁隆平、司馬遷、莎士比亞等事例,顯示出豐富的閱讀積累與獨特的審美體驗。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
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結尾重申論點,既照應了文章的開頭,又對主體部分的三個方面作了“回扣”,符合文體要求,結構嚴謹,語言流暢。
文章有鮮明的個性色彩,材料豐富,論據充實,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力,發展等級計滿分。
總評:內容25分+表達25分+發展10分=60分
標桿作文之二
詩意地生活
湖南考生
生于江南水鄉。對于江南水鄉的秋卻一直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讀了郁達夫《故都的秋》知道其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慢的特點。原來呀,一番仔細的領略與品讀南國之秋后,我發覺南國之秋更有一種神韻,更有一種詩意。
不信,便和我一起到南國水鄉之秋瀟灑走一回吧。
正值金秋十月,秋風習習,陽光也還是嫵媚極了。一大清早。突然間有一種想法:攜一本書走進屋后稀疏的松林去細品這秋的神韻。
踏著露水,迎著懶洋洋的“太陽公公”,吮吸著清新的空氣,我走到一個巖石上,席地而坐,思緒忽而飄悠起來。秋的神韻也越見醇厚了。
一片飄零的落葉便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任你的情思飛揚,思想飄逸。它飄飄悠悠,急(極)不情愿地盤旋在半空中,似乎還在東望西顧,分明有一份依戀的情懷;它儼然一只金黃的蝴蝶,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分明是打消了會被你傷害的念頭,輕輕地扇動著翅膀,在你眼前晃過幾圈,然后還要親吻你的臉夾(頰)。一份愜意與舒暢,于是乎隨你嘴角的微微堯(翹)起油然而生了;它亦是一個小精靈,泛著五彩的光茫,射入你的眼睛,灑向你的心田,慢慢地它落在地上,便是找到了它的歸宿。因為此時的你一定泛動文學的靈感,萌生出對生活對文學的喜好之情。
憶著古詩文,“一行百(白)鷺上青天”,你儼然回歸了自然,找到了心靈上的共鳴者——古代的一些飄逸著閑情的詩人。詩意便由此而生。稀稀落落的樹木,落下長長的、光禿禿的樹干,斜暉朗照,幾條長長的樹影鋪在地上,像是坐坐(座座)高聳入云霄的山峰,直指蒼穹。感慨、開闊、壯懷之情便讓你不能止住自己內心的振動。或是道一句“妙極!”或是忽然站立,昂起頭,直視天空,仰天大笑……許多事是無法預料的,許多事都讓你驚訝。
及回時,你大可以沿一條清溪而下,看看清(溪)水的澄澈清明,像是在洗滌生活壓在心靈上的污垢。捧起一手清水,澆在臉上,真是神清氣爽。快哉,快哉!
幾多神韻,幾多詩意,你的思緒一定會悠悠于天地之意。一攬世間絕境,此次的南園(國)之秋的領略,也許讓你心往神馳。有時間不仿(妨)也去南園(國)之秋作作(做做)客,領略一回得(詩)意的生活。
評 語本文通過記敘作者自己領略與品讀南國之秋來表達主題,具體細膩地描寫了南國之秋如詩如畫的景色,真切自然地表達了在美好的自然中“洗滌心靈”的審美感受。內容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內容項在一等偏上計分。
由“故都的秋”引出對江南林景的回憶,行文線索清楚,符合記敘文文體要求。語言輕靈自然,不乏優美之處,像“秋的神韻也越見醇厚了”、“泛動文學的靈感”、“溪水的澄澈清明”像是在洗滌“心靈上的污垢”等句子顯出靈氣,結尾點題照應,結構井然。但文中也有幾處語病,錯別字過多,表達項在一等下限計分。
發展等級從“句式靈活”及“意境深遠”計8分。
總評:內容24分+表達21分+發展等級8分-錯別字3分=50分
標桿作文之三
詩意地生活
湖南考生
鳥在藍天歌唱,那是它的詩意;鷹擊長空,那是它的詩意;魚翔淺底,那也是它的詩意。然而,這些詩意都沒有匯成一個高貴的字眼:“生活”。只有人才懂得如何生活,如何詩意地生活。
詩意地生活是淵明穿過歷史的美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淵明,選擇了“采菊東籬下”的詩意生活,看不慣官場黑暗,百官勾結,適應不了官官相護,那就隱退吧!在田野,在“五畝之宅”享受自然的樂趣吧!聽取“滔聲一片”,蛙叫成群吧。
詩意地生活是蘇東坡日嘗荔枝三千顆的豪放。才高八斗的蘇東坡受人排斥,“烏臺詩案”后一貶再貶至嶺南卻依舊自由自在,關心農事,與人民為伍,與農人為伴,依舊悠然自得。
詩意的生活是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間”的高雅。既然,不得重用,不可為天下百姓謀福,那也不向權貴低頭,于是李白選擇了詩意地生活,一飲三千杯的暢快。
這是古人的詩意生活。
如今,社會中詩意生活的人也不少。
每日,清晨不少老年人,在廣場,在河畔,或三五成群,或七八一伍,做著早操,聽著廣播在河邊慢走;幾多快樂,幾分享受,只為晚年快樂,安詳。
清晨吟一首李白,傍晚聽一首邁克爾搖滾,這些都是詩意地生活。
詩意地生活,不再(在)乎你有多少外在物質,它只需要你用心聽取自然,多學會享受生活,享受快樂。
田野多美,草原多美,我想去,大海多美,藍天多美,想擁抱那就去吧!
詩意地生活需要我們立刻行動,它不會等待我們。
詩意地生活需要我們去追求,它不會去找你。
面對湛藍的天:快樂的鳥,紅紅的太陽你還遲移(疑)嗎?
快快去尋找,把握吧!
去放風詩意吧!
快樂,詩意!
評 語本文意在闡述“只有人才懂得如何詩意地生活”,并號召人們去追求詩意的生活,但文中個別地方將“詩意地生活”置換成“詩意的生活”,可視為“符合題意”,“中心基本明確”。為證明觀點,作者援引了陶淵明、蘇軾、李白、晨練的老人等“詩意地生活”的事例,視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內容”在二等上限計分。
文章夾敘夾議,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符合文體要求”。在擺出古今事例之后,缺少必要的過渡,結構略嫌松散,但仍可視為“結構完整”,文章“語言通順”,“字體較工整”,“表達”在二等上限計分。
發展等級從“材料豐富”計5分。
總評:內容20分+表達19分+發展5分-錯別字1分=43分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