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無疑是最近一個月以來,最能讓中國互聯網興奮的一個詞。也正因為這樣,有關阿里巴巴的長篇報道今年內第二次登上了《互聯網周刊》的封面。拋開馬云這個人、阿里巴巴這家公司本身的魅力,其中更能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有阿里媽媽。
頗帶有幽默意味的阿里媽媽廣告平臺上線快3個月了,注冊用戶數飛快上升。平臺瞄準更多的中小企業對廣告的需求,希望借此打通廣告通道—為中小企業找到新的廣告渠道,也為更多不知名的中小網站提供一個發布廣告的渠道和機會。
這種平臺化的構想,和做服務提供商的思路實在跟眼下這個時代太匹配了,也難怪能讓馬云屢試不爽。阿里媽媽正是一個最新的實例。比如一個數碼相機的論壇,阿里媽媽不僅能提供其廣告的報價,而且還可以作為第三方來提供它的網站流量等相關數據,以幫助廣告投放企業做出相應的判斷。看上去,這是一個非常符合長尾邏輯的革命性改變,成為繼門戶廣告、搜索引擎廣告之后一個全新的廣告形式——盡管其內核無非就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廣告聯盟。
可以說,這一做法仍然是阿里巴巴成功經驗的復制和平移,其效應因而被放大了。平臺的最核心價值,在于它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渠道,發現了眾多的中小企業身上所隱藏的長尾效益。顛覆了以往只有大企業才能做廣告的舊有邏輯。對于廣告業來說,似乎找到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長尾。
阿里媽媽平臺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幫助中小企業找到發布渠道,而是通過聚集需求的兩端,降低中小企業發布廣告和“拉”廣告的成本。因為對于幫助廣告主要想找到廣告發布的平臺并不難。即使是再小的網站或是博客,也可以被搜索到,但這樣一對一的洽談,對于可能一筆幾百塊錢幾千塊錢的收入來說,無疑成本過大。阿里媽媽的平臺使這一切變得輕松透明。
但問題是,更多的中小網站是不具備承接廣告的能力的。之前無論是門戶廣告還是搜索引擎廣告,新浪和百度們的價值都在于它們本身所具備的承載能力,在于它們所具備的瀏覽量和關注度。而更多中小網站顯然不具備這一點。
尼爾森前不久剛剛發布了最新的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調查數據,截止到10月,今年累計的廣告市場價值估算已接近75億元,保守估計,本年度的市場價值將突破90億元大關,逼近95億元。
其實,無論是技術提供商、包括各類門戶在內的平臺公司,還是廣告主們,大家也都在尋找著更多的長尾。11月上市的航美一直是機場廣告的代理,而從明年開始,他們準備改選機場的廣告牌,將原有的廣告牌改選為液晶屏,采用字幕滾動的方式出租廣告位。這樣企業投放就有了更多的靈活性。十幾個企業共用一個屏幕,本身就降低了成本,而且相比以往一次合同幾個月的投放來說,企業還可以選擇更靈活的時段進行投放,比如一周,甚至在某個會議或活動召開期間集中在一天的投放。
分眾無線則繼續著江南春的“生活圈”構想,準備搶占中國5億多手機用戶的視線。已被江南春收購的艾瑞咨詢給出的數據是“2007年,中國無線廣告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8億元”。
當然,即時是網絡廣告本身,也已經有了更多新穎的思路和形式。比如思科今年成功的借用“換客”的思路搞了“網助計劃”;比如微軟借助其即時通信工具MSN Messenger實施的“I'm計劃”。事實證明,對于普通受眾而言,此類營銷活動對公司形象的實際宣傳效果,要遠在傳統形式的網絡廣告之上。
很多業內人士都非常認同這樣的看法:Web1.0時代的廣告是大眾營銷,Web2.0時代是分眾營銷,而今后的Web3.0時代則是以用戶為導向的精準營銷時代。分得越精準,廣告的效果也就越好。換個角度說,也就是你的想象力有多豐富,長尾就有多長。
其實誰都想抓住網絡廣告的脈,但有很多時候,機會不是你想抓就能抓得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