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的技術互聯網的根,要生長在“濕”的人際互聯網中。
中醫藥作為整體醫學體系,首次得到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認可。
在美國人對中醫地位形成共識的時候,中國人自己卻打了起來。推崇中醫的中國人聲稱,“FDA在一定程度上認同傳統中醫藥學與美國傳統醫學(即西方醫學)一樣,是一門有著完整理論和實踐體系的獨立的科學體系”,反對中醫的“中國人”(含國藉不詳者)認為這是一則“假新聞”,因為FDA文件中沒有“科學”這個字眼。
按照“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的原則,將前者拔高的部分降一點,將后者矮化的部分升一點,至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信息:FDA將“整體醫學體系”同各種處于“補充”地位的方法區別開來,并將其與西醫視為獨立、平行發展的醫學體系,顯然不是在貶低中醫藥。反過來說,繼續認為中醫藥不成體系,只能是西醫的補充,那才是貶低。FDA確實沒在字面上說“整體醫學體系”就是科學體系,但也沒說它是偽科學體系,FDA在文件中也沒有特別聲明西醫是科學體系,并不能說明西醫就不是科學。事實上,FDA談的只是醫學,而不是在泛泛談科學。
中醫反對者在轉移人們的視線。FDA承認“整體醫學體系”(WholeMedical Systems)這件事的意義,遠遠超過了醫學本身。特別是它與互聯網有關。互聯網就屬于與WholeMedical Systems對應的Whole HediaSystems。越是深入網絡時代,人們就越對中醫背后的邏輯產生共鳴。在我看來,中醫研究的就是人體互聯網;中醫理論,實際就是人體TCP/IP理論。互聯網與中醫共享同一套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就是互聯、互聯、互聯。
中醫的對象是人體互聯網
我經常拿西醫與中醫的關系,比喻工業化與信息化(互聯網)的關系。
它們之間,就像物理學中粒與波的關系一樣。粒的特點在分立節點,波的特點是彼此互聯。如果聚焦在節點,看粒清楚,看波卻模糊,如果聚焦在互聯,看波清楚,看粒卻模糊。西醫把人視為一個一個孤立的節點的加總,如果病的“重心”正好落在人體節點上,西醫可以藥到病除;但如果病的“重心”在功能聯接上,則會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連小小的感冒治起來都費勁。中醫正好相反,它把人視為一個聯接整體,如果病的“重心”正好落在機體聯系上,中醫常常藥到病除;但如果病的“重心”在功能節點上,就遠不如西醫有效。正如波和粒是一個事物的兩邊,可以相互轉化、近來中西醫的相互取長補短也是合乎情理的。FDA把東方醫學從備選醫學(alternativemedicine,備擇醫學、替代醫學,歧視譯法為“另類醫學”)改稱“整體醫學體系”,顯然就是在戰略上注意了這種針對西醫的互補性。
工業化的大思路和西醫差不多,先把人原了化、粒子化,再通過分工來強化功能;互聯網的大思路卻更像中醫,先把人整體化、互聯化,再通過協調來強化流程。功能(職能)的重心在節點,流程的重心在聯接。功能與流程相互配合,事情才能做好。信息化之所以要以互聯網為基礎之一,就是看中了它的聯接性,也就是它的“中醫”性。
黃帝內經:人體互聯網與社會互聯網的感應
我對互聯網悟道有十多年,最奇特的發現就是:黃帝內經的經絡學說,與互聯網原理十分神似,甚至它看起來像是ERP的軟件說明書。對中醫來說,所謂整體醫學,就是整體網絡。
比如我們挑出黃帝內經中關于電子政務那一章來學習,這章是黃帝內經中素問篇的第三卷總第八篇《靈蘭秘典論》。當時的“總書記”黃帝向岐天師請教電子政務。岐天師也就是岐伯,是甘肅省慶陽縣人士。后人范的岐黃書,最初就是指他與黃帝二人合作出版的書,不要誤會成他歧伯出了黃書。岐黃書后來被泛指一切醫書。為什么叫《靈蘭秘典論》呢?原來,岐伯同志這一節課講得實在太好了,黃帝聽后競說“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其實聽課又不是抽血,非齋戒個什么勁呢。不過黃帝還真是選了個吉日,將這次的聽課速記稿,專門供在了靈臺蘭室(相當于中央檔案館)里,所以叫《靈蘭秘典論》。后來金庸筆下的英雄,放著如此秘典不去爭搶打鬧,也算有眼無珠吧。
岐伯傳了什么秘典,讓黃帝這么一驚一咤的?從今天的觀點看,他講的是社會有機體論。岐伯用人體網絡比喻政府網絡,用政府網絡比喻人體網絡。具體闡明了政務網絡建設的指導思想應是建立有機體網絡。岐伯的這一觀點就其結論來說,已經超過了里根、撒切爾時期的公共選擇學派觀點,相當于克林頓、布萊爾時期的新公共管理理論。
岐伯分析了包括黃帝在內的十二個官位之間的職能關系,把它同每個人體器官對應起來。有的匪夷所思,比如,他把省市領導比成憋尿的器官,大腸比成傳導之官,等等。岐伯的主導思想是說,不能就職能談職能(“凡此十二宮者,不得相失也”,意即小要因部門分割而造成職能脫節,“相失”指相互脫節),一定要像人體器官相互協調那樣,進行政府流程梳理,建立一個政令暢通的政務網絡,或者反過來說,要像維護一個政令暢通的政務網絡那樣,維護好各個器官之司的協調。
岐伯說了句成為秘典的話:“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其中火危,戒之戒之!”這是中醫理論與互聯嘲理論融為一爐的名言。它意思是說,一個系統如果主干信息不明,信道不通,有形的功能就會大大受損,以這樣一種非信息化的方式運作生命有機體則會生病,黃帝雖然食言沒有齋戒,但叫岐伯輕輕一點,就頓悟了。
互聯網是濕的
按照FDA的說法,整體醫學體系是“有完整理論和實踐體系、與對抗療法(傳統療法)獨立或平行發展而來”的,有著獨特的文化傳承背景,它們具有一些共有的元素,如相信機體有自愈能力、治療可涉及應用意念、機體和精神的一些方法等,例如傳統中醫藥和印度草藥醫學。這里的整體,實際是指有機。專指構成整體的活性成分。什么是有機的、活的,在IT界有一個簡明的判別方法,就是看是不是“濕件”(Wetware)。意念、機體和精神都需要在大腦處于濕的狀態下才存在,文化,也需要人(社會)這個濕的載體。中醫是濕的!
互聯網也是濕的。2000年的教訓告訴人們,凡是互聯網干了的時候,它就到了失敗的時候;“干”的技術互聯網的根,還在“濕”的人際互聯網中,2000年后,互聯網轉向了人,變濕后,就活了。一旦失去聯接,人類將會怎樣?無論對于中醫,還是互聯網,答案部樣:死翹翹了。歌德說,生命之樹常青,如果生命之樹不是濕的,也死翹翹了。
我們越是理解了互聯網,也就會越覺得中醫世界觀的可貴。而國際社會越依賴互聯網,他們也會越理解中醫對人類關懷的深意。中醫像一只千年蟬,站在人類的樹枝上,日復一日地唱著單調的一句:經絡、經絡、經絡。到今天,我們才發現,它的實際意思是:互聯、互聯、互聯。從今以后,中醫將不再寂寞,因為互聯網來了。互聯網將以排山倒海的力量,把互聯之聲擴音一千倍。生在互聯時代,卻不具有互聯世界觀的人,將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