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都希望企業能“共享樂”,而企業都希望員工能“共患難”,在“職場蹺蹺板”的兩端,怎樣取得平衡?
蹺蹺板是我們兒時抹不去的記憶。坐在蹺蹺板的兩頭,忽上忽下,快樂悠哉。而在職場上,也有這么一塊蹺蹺板,職員和企業坐在蹺蹺板的兩端,雙方對彼此的所求和所得就是在蹺蹺板上的落點到中間固定點的距離,兩頭到中心的距離差異決定了蹺蹺板的浮動或是平衡。職員的期望得到滿足了嗎?企業所付的薪資是否沒有得到職員等值的回報?在員工都希望企業能“共享樂”,而企業都希望員工能“共患難”的基礎上,在“職場蹺蹺板”的兩端,怎樣取得平衡?
“寶貝,放在寶貝該放的地方,才是寶貝。”我堅信人才要放對位子才能創造價值,打個比喻來說,一位營銷專才去做財務管理,表示這位寶貝沒有放在寶貝的位子,可預見他將無法體現其特質與專長,為企業與個人創造“雙贏”。同理,一流的人才放在二流的地方,相信,這位寶貝也無法在這崗位久留。
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曾說:“任何企業總離不開人和事,事是人做的,離開人則無以成事。”企業的成長與興榮,決定在是否找到“合適”的人才,進而為企業創造最大價值。 這里特別強調“合適”的原因,是因為不是找到全世界最好的人才,就最好。每家企業有其薪資水準、規模大小、職級職等、工作環境、企業文化等等,人才與企業需要 “門當戶對”。不適合嫁入豪門的員工進了豪門才發現 “庭院深深,深幾許”,千金小姐嫁入草房,才知道 “柴米油鹽醬醋茶,原來樣樣都要花錢”。
某企業一位部門主管曾收到過一份令他印象深刻的簡歷,簡歷上除了姓名、聯系方式等最基本的信息外,只有一行文字:“月薪要求不低于8000元”。這份簡歷的確與眾不同,簡明扼要,但是它卻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簡歷的投遞者過于注重自身的要求,卻沒有讓用人單位看到你的價值,用人單位無法從這樣的簡歷中了解到求職者能給企業帶來什么,兩者的需求和付出絕對達不到平衡,注定是一份失敗的簡歷。
員工個人所創造出來的價值是否等同于企業管理層的期望值,這是保持職場蹺蹺板平衡的關鍵。對于企業管理層來說,他們的心理期望是員工可以與企業“共患難”、解決問題,推動企業往前進,再給與員工相匹配的薪資待遇。對于員工而言,則希望企業能夠與員工“共享樂”,除了工作帶給他們成就感、樂趣之外,更直接的是希望可以從工作中獲得理想的薪資和福利。
在利用杠桿原理的蹺蹺板,相對的雙方給予蹺蹺板的壓力既是動力也是阻力,而彼此的落點到蹺蹺板的固定點的距離,決定了在不同等的力量下蹺蹺板能否取得平衡。在職場上,員工和企業同樣要找準自己的落點。員工個人要擺正心態,明確個人在企業中的位置,了解職位所應當獲得的薪資待遇,以及獲得薪資相對應要付出的勞動。對企業而言,企業薪酬福利水平和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企業雇員的生活水平,影響員工的工作熱情和歸屬意識,也關系到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因此,建立合理的薪資制度對企業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企業管理層應掌握目前本地區同行業相似職位的薪資“行情”狀況,并且正確定位員工的價值,這樣,才能保持相對的平衡,取得令雙方都能滿意的效果。對于員工而言,則建議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做,如果不能,就盡量讓它變得快樂一點。
就像蹺蹺板必須要有兩個人才能玩得起來一樣,如果處于蹺蹺板兩頭的雙方出現矛盾,在沒有調解好的情況下其中的某一方就這樣離開,那么另一方就必然永遠處于最下方,沒有上來的可能了。在職場上,只有企業和員工將彼此的定位定準了,找到自己位于蹺蹺板上最適當的位置,兩者才能取得平衡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互惠互利,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