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烽,女,浙江省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出生于浙江平湖,現為浙江林學院茶文化學院學科帶頭人。其長篇小說《南方有嘉木》獲中宣部1995年度五個一工程獎。2000年,長篇小說“茶人三部曲”前兩部《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孫中山先生向來被稱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我在查閱有關茶文化的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在他與茶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引起了我濃烈的興趣。因為這似乎又印證了茶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現象:部族的領袖人物、國家的統治者、一個區域首領,往往在茶文化的繁榮發展中,起著很重要的自上而下的倡導作用。在遠古有神農氏,在歷代王朝中有諸多的中國皇帝(其中尤以宋徽宗和清乾隆皇帝為甚),在國外有英國凱瑟琳女皇。
孫中山先生生于廣東香山縣,此地歷來就是飲茶習俗的風盛之處,先生本人又以學醫為最初職業,而茶,在中國人心目中,從來就是中藥中的一劑。孫中山先生有著品茶的愛好,這大概是毋庸置疑的。
作為革命先行者的孫中山先生,不僅僅把品茶作為自己生活中的一種需要,而是上升到國家民族的高度來認識,這可以從他在怎么樣的情況下提到茶而看出來。
在他的一篇題為《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的講演稿中,他說:“外國人沒有茶以前,他們都是喝酒,后來得了中國的茶,便喝茶來代酒,以后喝茶成為習慣,茶便成了一種需要品。”可見對于中國作為茶的原產地,孫中山先生是深為本國本民族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而自豪的。他把茶放到他提出的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格局中去考查,可見茶與國民國家之間的重大關系。
他曾經指出:“茶為文明國所既知已用之一種飲料……就茶言之,是最合衛生最優美之人類飲料。”在另一篇題為《建國方略之一·孫文學說以飲食為證》的文中,孫中山用許多篇幅贊揚了中國飲食烹飪文明時,特意提到了茶的重要地位:“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為最有益于養生者,故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壽。”在這里,孫中山先生把百姓的食譜,那淡飯粗茶為基調的食物看得那么美好,不但具備了精神上的美感、道德領域里的高尚。還具備了在實際生活中的養生保健的真正功用。茶在其中,擔任了如此親和的人類的朋友,的確是集精神與物質為一身的上佳飲品。
茶既然是這樣美好的所在,孫中山先生作為中華民國的締造者,當然關心著茶與救國之間的關系。孫先生是一向主張實業救國的,因此,他對舊時中國的茶葉生產現狀,不但了如指掌,而且也深為擔憂。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糧食工業》一文中,他用較大的篇幅專門指出,說:“其(指茶葉)種植及制造,為中國最重要工業之一,前此中國曾為以茶順供給全世界之唯一國家,今則中國茶葉商業已為印度、日本所奪,惟中國茶葉之品質,仍非其他各國所能及。印度茶含有丹寧酸太多,日本茶無中國茶所具之香味,最良之茶。惟可自產茶之母國即中國得之……中國之所以失去茶葉商業者,因其生產費過高,生產費過高之故。在厘金及出口稅,又在種植及制造方法太舊。若除厘金及出口稅,采用新法。則中國之茶葉商業仍易復舊,在國際發展計劃中,吾意當于產茶區域,設立制茶新式工場。以機器代手工,而生產費可大減,品質亦可改良。世界對于茶葉之需要日增,美國又方禁酒,倘能以更廉更良之茶葉供給之,是誠有利益之一種計劃也。”
孫中山先生這段對茶葉生產及流通的評述,至今看來,還是如此專業,如此精辟,如此具有科學依據。事實上,直到今天,孫先生的話依舊沒有過時,今天中國茶葉雖然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面臨著的,依舊是這些國父在七八十年前就提到的老問題。
從1912年到1916年。孫中山先生到我的故鄉杭州來過3次,第3次為1916年的盛夏。正是人們最離不開茶的時節。中山先生8月16日到杭州,18日到錢塘江觀潮,就先到杭州江干的一家小茶店中品茶小坐,然后再上六和塔觀潮,下塔后還到了虎跑。虎跑水龍井茶,向來是被人們譽之為西湖雙絕的。孫中山先生掬泉飲之,精神大振,不禁贊嘆:味真甘美,天之待浙何其厚也,中山先生在此雖然贊嘆的是潤茶之水,但對用這樣的泉水浸泡出來的茶的贊美,也已經滲透其中了。
正因為孫中山先生與茶的關系十分密切,我在我的長篇小說“茶人3部曲”的最后一部《筑草為城》的序言中,專門提到了中山先生與荼的這種淵源。“茶人3部曲”繁體字漢語版已全部在臺商務印書館出版,謹以此文為念,以示對偉大民族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