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邀請函
喝茶更要品茶,看書也需提點子啊。為了能夠更好地策劃雜志主題,提高雜志質量,為大伙奉上精品“茶道”,編輯部諸位同仁認為。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從本期開始,我們向全國茶界同仁發出這一份“斗茶挑戰書”:
凡全國喝茶者,不論喝茶年限,不論喝茶水平,只要你看完本刊,靈感突發,發現有意思有創意的點子或思路,不要怕匪夷所思或驚天動地,請馬上告訴我們,你的選題或策劃一經采納,不僅有豐厚的策劃費,還將得到我們送出的一份價值五百元的禮品,另外還有可能成為我們的特約策劃呢。沒能入選的方案,我們將評出前三名優秀者,也將送上價值兩百元的高檔茶具一套。
上期點評
貴刊上期刊發的《春茶饕餮》,能同時看到這些名茶的品鑒,讓我大開眼界。這種結合全國多個城市、多種春茶進行整合品茗的模式,在其他茶刊物上還沒見過,可以說是一次很好的創新。品鑒既做到了覆蓋面廣,又能體現權威,對于指導我們茶友選擇茶葉大有幫助。
廣西讀者潘月
讀者聲音
貴刊今年第3期發表的《亂彈茶藝》一文開篇寫道:“說茶藝來自茶道,但茶道是什么,沒有人解釋過,大凡文化的東西,往往難有具體的、準確的含義,全憑個人的悟性去貼近和理解。”
且不說“茶藝來自茶道”的說法是否本末倒置,單說茶道“沒有人解釋過”,我覺得很奇怪,僅據我的了解,就有如下解釋:當代茶圣吳覺農在《茶經述評》中說:茶道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茶學大師莊晚芳在《中國茶史散論》中說“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其他人的解釋還有“茶道是一種文化藝能,是茶事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是修養和教化的手段”(丁文《中國茶道》)、“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余悅主編《茶理玄思》)等等。我們可以說人家的解釋不具體、不準確,但不能說沒有人解釋過,我們應該尊重那些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
天津讀者王夢石
本刊更正
本刊總第十六期特三十八頁中安溪縣琦茗茶廠刊登的“安溪總部”聯系電話0595-23281519應改為0595—23281518,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