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發起:這一人
參與話題:蘇簫、劉遠、清溪
這一人:
過去沒有這么多的好茶來泡,所以,千方百計地研究如何把一泡不怎么好的茶,泡出美輪美奐的感覺來,可研究到最后,無論多少花招,還是被一泡茶王打倒。一切花招是那么經不起比較,遂萌生了隨意泡茶的想法。
丟掉所有繁雜的工具。用最簡單的泡法,去欣賞茶湯的美麗。
蘇 簫:
網上經常可以看到“××茶的泡法”,感覺很奇怪,怎么會有人為單獨的某種茶指定程序泡法呢?
記得以前有過茶是否可以隨意泡的爭論:當時一方觀點是:茶,不可以隨意泡,隨意泡這樣說,是神話茶葉;另外一方的觀點是區別對待,好茶,隨意泡。就可以正常發揮,品質較差的茶葉,應該適當講究泡法,揚善除惡。
劉 遠:
不錯,茶的品質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可是追求茶的泡法有時確實能改變自己的感覺,進而影響到品茶的口感,畢竟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的。我在泡鐵觀音時基本是完全按照自己熟悉的步驟來泡,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品出香和甘,也曾試過隨意泡,也許只是感覺,也許方法不當,總是不能如意。
清 溪:
我的觀點是:以不變(一種泡茶方法)應萬變(不同的茶葉)。
一直以來不愛喝紅茶。劉遠給了點正山小種,喝了幾次沒感覺,但一次酒足飯飽后,云里霧里地隨便沖了一泡,越喝越好喝,這次反倒感覺上產生了質變,現在比較愛喝紅茶(嚴格說是正山小種)。這可能也是一種茶緣,不可強求。
蘇 簫:
用平常心泡茶是一個觀念。
因為喝茶非常感性,加上各人對好茶的認識并不一致,泡茶不能邯鄲學步。程式過于固化,不一定適合所泡的茶,最終卻是舍本逐末。
這是一個本末的關系,茶是本。泡是末;茶湯是目的,沖泡是手段。說開了,問題很大很多。比如什么水、什么器、多少的量、怎樣的投法,還有什么器泡什么茶、一壺不事二茶、稱質量、測水溫……這樣還喝不喝茶了?
拋開專業的因素,說白了,茶是為人服務的,人不能成為茶的奴仆。
喝茶。心態是一個關鍵的因素,其次是當時的生理狀況和條件。愁苦的時候,一桌滿漢全席,可能毫無胃口;開心的時候,一個饅頭,就津津有味。溫飽的狀態,滿房子的好茶,茶王不過如此;海里游泳上來,一杯清水,就滿口甘甜。
所以我理解一人兄說的隨意泡茶是形式,平常心泡茶是根本。可以隨意泡茶,但卻有些擴大化了。比如“蓋住杯子一分鐘跟不蓋杯子的三分鐘,也許就是一樣的味道”這個一般來說,滋味是肯定不同的。
能用平常心泡茶,是一種修為。茶喝得越多,操守越難……
總結:這一人
很多人問,怎么學會喝茶?大多數人為繁瑣的;中泡而眼花繚亂望而卻步。
本文的宗旨就是在告訴初學者,不要被那些花拳繡腿搞暈了頭,是好茶,隨便泡就適合你,你就會發現茶真的是好喝。如果遇到不太好的茶,可能別人泡得比你泡得好喝,那就是技巧。
通常,喝茶水平很高的人泡茶,你看他舉重若輕,感覺很隨意,因為他對茶性很熟悉;還有就是不怎么會喝茶的人也很簡單隨意,因為他對茶性一無所知。泡茶肯定是有技巧的,這些技巧往往是經過總結無數次失敗的教訓得來的。
我在這里倡導大家隨意泡茶,是對沒有太多泡茶經驗的人的一種方法。因為我覺得,一種不認識的茶拿到面前,很難說要怎么泡才好喝,所以就只好隨意泡了;一種很熟悉的茶,因為已經知道了茶的特性了,也可以隨意泡。一比較你就會發現,隨意泡的效果不會差多少。
提倡隨意泡。可以養成很客觀地分析一種茶葉的習慣。如果太講究了,有時會出現當局者迷的感覺。
平常心泡講究的是心境平常,對待茶葉無論優劣,心態都要平常。用平常心泡茶的好處就是在沒有條件喝茶的時候,你可以獲得喝茶的茶意,因為你具備了喝茶的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