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在發展黨內民主上一直在進行艱辛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非常明顯的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黨內民主發展在解決最為根本的“保障黨員民主權利、實現黨員當家作主”問題上至今仍然沒有實質性的突破。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我們對黨內民主的各個環節和方面采取齊頭并進的發展戰略。根據哲學上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辯證關系原理,黨內民主建設要有實質性的進展必須選準重點,以點帶面,推進整體發展。這樣的一個重點,也就是黨內民主發展的突破口。
選擇黨內民主發展的突破口不是簡單的、隨意的事情,必須堅持必要的原則標準。著名學者王貴秀在談到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時,曾提出選擇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要堅持的三個原則:一是實質性和聯動性;二是風險和成本小;三是要具有相對獨立性。筆者以為,發展黨內民主本質上是一種黨內政治變革的過程,也是一種政治改革。既然如此,也可參照這三條原則確立黨內民主發展的相應的原則標準。其一,實質性。黨內民主的實質在于實現黨員當家作主,所以選擇黨內民主發展的突破口時一定要考慮其能不能切實保證和實現黨員當家作主。否則,即使選擇的突破口的難度和阻力都較小,但卻不能使黨內民主建設有根本性的突破。其二,聯動性。黨內民主發展的突破口要“牽一發而動全身”,對黨內民主的各個方面產生聯動。也就是說,突破口的任何變革都將直接或間接地造成黨內民主的各個方面的適應性變革與調整。其三,低風險性。發展黨內民主是存在著一定的政治風險的,搞不好就會造成失控,象蘇共一樣走上亡黨亡國的不歸路。因此,發展黨內民主一定要慎之又慎,選擇黨內民主發展的突破口更應該十分謹慎,要首選那些風險較小、難度不大的環節作為突破口,而千萬不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四,相對獨立性。黨內民主發展的突破口要相對獨立,處于相對“超脫”的地位,與黨內民主的其它方面雖然也有聯系,但不易過多受到其他方面的影響和干擾。
以這樣的標準去審視,在對現行的黨代會非常任制進行改革和完善的基礎上形成的黨代會常任制的制度模式和運作模式,對于黨內民主的發展無疑具有突破性的作用。
所謂黨代會常任制在筆者看來可以定義為:關于黨代會本身如何“常任”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是在一屆黨代會的任期內,以常任的黨代表為組織細胞,以每年召開一次代表大會為組織形式,以設立黨代會的常設組織機構作為組織載體,將制度化的“常態”運作機制貫穿一屆黨代會任期的始終,保證黨代會成為黨的最高權力機關、決策機關和監督機關,并由此帶動黨內權力實現科學配置的黨代會制度模式和運作模式。根據這樣一個定義,筆者認為黨代會常任制的內涵主要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黨代表常任制;二是黨代會年會制;三是黨代會常設機構的設置、產生及運作制度。黨代會常任制對黨內民主發展的突破性作用主要體現在:
第一,黨代會常任制全面體現了黨員當家作主的要求,具有實質性。實行黨代會常任制,黨代會每年召開一次,研究黨的重大問題,有常設的機構來負責黨代會閉會期間的工作;黨代表具有了常任的資格,而且黨代表的產生完全是黨員意志的體現,他們能夠真正代表和反映黨員的利益要求。所以實行黨代會常任制客觀上就為實現黨員真正意義上的當家作主奠定了基礎:它能夠使黨員的各項民主權利、黨員當家作主的各項要求通過常任的黨代表及時反映到黨代會年會或其常設機構中去,這就保證了黨代會制定的各項決策都必然是反映黨員當家作主要求的決策,這些決策貫徹落實的過程也就是黨員當家作主的過程。這就能夠將黨員當家作主這一黨內民主的實質和核心問題充分地表達了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講,黨代會常任制可以作為黨內民主發展的突破口。
第二,黨代會常任制改革輻射面廣,具有聯動性。實行黨代會常任制要求黨代表和“兩委”的選舉更加民主,要求重新配置常任制條件下的黨內權力結構和權力模式,這就必然會引發黨內民主其它制度的變革。如推行常任制以后,黨代會將真正成為黨的決策機構,黨委成為黨的執行機構,紀委成為黨的監督機構,一定程度上實現黨內的分權,這樣,由黨代會常任制改革引發的黨委制度和黨內監督制度的變革也就是在預料之中的事。這說明,黨代會常任制改革具有聯動性,能夠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功效。
第三,黨代會常任制改革注重增量化發展,風險較小。亨廷頓說過:對于一個志在對社會——經濟結構和政治制度方面實行一系列重大變革的改革者來說,理論上有兩種大戰略可供選擇。一種是盡早地把所有的目標公諸于眾,然后盡量爭取逐個實現,以圖盡可能有所收獲。另一種是所謂藏而不露的戰略,隱匿自己的目標,把改革分開來,實現一事一辦。前者是一種全面的、斬草除根的,或曰閃電戰略;后者則是一種漸進的、枝節的、或費邊式的戰略。這實際上指明了激進式和漸進式的兩種改革思路。我們黨推行的黨代會常任制改革自1956年黨的八大開始,首先經歷了1958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的初步嘗試。八大二次會議以后,常任制的探索中斷。我們黨在分析常任制探索中斷的原因時認為:推進速度過激過快,制度設計不周密,違背事物循序漸進發展的規律是導致常任制探索中斷的主要原因。所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當我們黨出于發展黨內民主的需要,重新考慮實行黨代會常任制時,是非常謹慎的。主要表現在:不再象八大那樣在沒有任何制度設計和規劃的前提下就盲目地在全黨范圍內推行黨代會常任制,而是注重從試點抓起,逐步擴大試點,循序漸進地推行常任制改革。1988年中組部主持在全國12個縣市進行第一輪常任制試點。在第一輪試點取得初步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黨在十六大報告中作出了“進一步擴大在市縣進行的黨代會常任制試點”的決定,并隨即在十六大后選擇更多的縣市區開展了第二輪常任制試點。目前第二輪試點正在積累經驗,在為更高層次的常任制試點以及最后在全黨范圍內實行黨代會常任制做準備。以上分析表明:黨代會常任制改革是漸進的改革、增量化的改革。這種形式的改革往往是在人們的不知不覺和逐步適應中完成的,其效果是“潤物細無聲”,因而比起激進的改革來,風險要小得多,遇到的社會和黨內阻力要小得多。
綜合上述分析:在現行的黨的領導體制短時間內不可能有大的變革的前提下,通過逐步推行黨代會常任制,并以此來帶動黨代會制度、黨委制度、黨內選舉制度、黨內監督制度等黨內民主制度的改革,就可以使黨內民主在現有的制度基礎上得到突破和發展。黨內民主的制度建設有了突破,相應地,黨內民主作風、民主意識、民主原則、民主習慣、民主生活都將在黨內民主制度的基礎上有大的突破。如此一來,黨員的民主權利和當家作主的要求也就能夠在民主的黨內環境中得到充分體現。這樣就能夠出現以黨代會常任制為突破口,促進黨內民主大發展的格局。
相關鏈接:
(1)張曉燕:《從十七大黨代表選舉看黨內民主進程》,《學習時報》2006.12.12
(2)姜華:《以黨內民主促進黨的和諧》,《人民日報》2007.4.25
(3)阮思余:《黨內民主與黨代會常任制的理論分析》,“中國選舉與治理網”200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