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誕辰100周年了。人們以謙遜、善意的態度紀念勃列日涅夫,甚至還帶著一絲懷舊情感。他是聲望僅次于普京的最高領導人。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念勃列日涅夫和他當政的時代
2006年12月19日是蘇聯前領導人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誕辰100周年,俄羅斯各黨派舉行了相關紀念活動和研討會。
盡管至今俄羅斯人仍對這位治理蘇聯18年的領導人存有不同評價,但民調顯示,更多的人以積極眼光看待勃列日涅夫和他當政的時代。
俄通社-塔斯社19日發表文章說:“人們以謙遜、善意的態度紀念勃列日涅夫,甚至還帶著一絲懷舊情感。”
全俄輿情研究中心的調查則表明,勃列日涅夫是僅次于普京的聲望最高的領導人。61%的受訪者認為勃列日涅夫時期是國家發展最好的時期,一半的人認為勃列日涅夫在俄發展史上扮演了正面角色。
而在很多歷史學家眼中,這位執掌蘇聯大權長達18年之久、堅持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蘇共總書記是蘇聯最終走向瓦解的罪魁禍首。
那么,歷史上的勃列日涅夫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一個好獵手、一個飛車族、一個電影迷
勃列日涅夫結束了赫魯曉夫時代各種莽撞、輕率的改革嘗試所帶來的混亂局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時代是蘇聯充滿動蕩的歷史上一個少有的、非常“穩定”的、祥和的時代,沒有發生過任何值得一提的社會動亂。然而,就是這個表面繁榮的時代,隱含了種種危機,積累了無數矛盾。
勃列日涅夫選拔官員的標準很簡單,只要是曾在他的母校讀過書或來自他工作過的地方的人,都有可能獲得提拔。在給大量親信委以重任的同時,勃列日涅夫也在逐漸排擠他不信任的人。
勃列日涅夫的個人生活也頗受非議,據他的翻譯蘇霍德列夫回憶,勃列日涅夫有兩件事干得極好:打獵和開車。而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后期,他則總泡在家里看電視、看電影,然后再招來他喜歡的演員,給他們頒發各種各樣的獎章和勛章。
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的蘇聯,國民經濟增長率長期保持兩位數,經濟規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費品卻長期短缺;蘇聯擁有當時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糧食卻連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筆外匯進口糧食;蘇聯的宇宙飛船可以到達月球和火星,汽車卻故障頻出且耗油驚人;許多蘇聯百姓家里的家用電器陳舊不堪,電視機爆炸事件經常發生,很多人經常開玩笑說,蘇聯生產的電視機應當送給敵人。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卻開始深入到蘇聯普通公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心靈深處。迪斯科、爵士樂等西方文化成為年輕人的時尚,一度根絕的吸毒現象開始風靡一時,社會治安狀況大大惡化。據統計,在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大約形成了2400個黑手黨組織,并且這些黑手黨大都有官僚背景。20世紀80年代初,莫斯科已和紐約一樣,成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大城市之一。
大力推行軍備競賽,發動侵阿戰爭耗盡國力
在勃列日涅夫當政的18年間,龐大的軍費開支和同樣巨大的重工業投資,使得蘇聯的軍事力量迅速膨脹,逐步改變了蘇美之間的力量對比。20世紀60年代,蘇聯處于美國軍事力量的壓制之下,而到70年代時,蘇聯的軍力已能與美國平起平坐,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美國。
此時,美國在國外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中,在國內則面臨著高漲的反戰運動和“水門事件”的政治危機;中國則處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之中。所以,勃列日涅夫形成了一種錯覺,認為整個國際形勢發展對蘇聯有利,頻頻向美國發起挑戰。就在這一時期,蘇聯加強了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被蘇聯直接或間接地控制,這些國家的領導人無一不是親蘇派。這時的蘇聯自己也承認,其對外政策“在當前條件下具有全球進攻性”。
盡管勃列日涅夫后來與美國總統尼克松簽署了《限制反彈道導彈防衛系統條約》、《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臨時協定》等緩和軍備競賽的協議。然而兩國關系卻沒有就此走上緩和軌道,反而由于勃列日涅夫在1979年悍然發動入侵阿富汗的戰爭而陷入了全面對抗。而正是勃列日涅夫發動的這場曠日持久的侵略戰爭最終耗盡了蘇聯的發展動力。
俄羅斯人心態復雜看勃氏
在勃列日涅夫的時代,蘇聯的國勢達到了頂峰,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對蘇聯社會積累的無數尖銳矛盾缺乏認識,缺乏解決問題的決心和魄力,使這些矛盾越積越深,社會動亂的能量越積越大,最終隨著勃列日涅夫的逝去,一個曾經令人仰視的強國也隨之墜入深淵。然而在勃列日涅夫去世20多年后,俄羅斯人卻開始懷念這位“忠厚長者”。俄各界對于勃列日涅夫的評價呈現出肯定多于否定的總體態勢,主要是出于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與現在相比具有“公正”的優勢,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統計數據表明,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的1965年,蘇聯人的平均工資只有96.5盧布,到了其執政晚期就上漲到170盧布。很多蘇聯人在這段時間內搬進了屬于自己的房子,購買了像樣的家具、服裝甚至汽車。但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社會分化為界限分明的貧富兩大社會集團。對于大多數俄羅斯民眾,勃列日涅夫時代是“不公正、不平等”的俄羅斯的對立面。根據列瓦達中心的材料,2005年1月,48%的受訪者認為,如果俄羅斯所有的一切都保留在戈爾巴喬夫改革之前的狀況會比較好。
二是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處于發展的巔峰期,國際格局一度呈現出蘇攻美守的局面,俄羅斯的大國主義傳統和實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然而蘇聯解體后,在經歷了十幾年的經濟和社會資本主義化之后,俄羅斯始終沒有能夠找回曾經的大國榮光。而大國意識和強國意識恰恰在俄民眾的意識形態認同中占有重要地位。全俄輿情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俄民眾將躋身為世界強國甚至是回歸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列為俄在21世紀的戰略目標。在此情況下,俄羅斯人懷念勃列日涅夫及其時代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俄羅斯人現在也在反省勃列日涅夫時代。因為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開始停滯不前,這段時間內,蘇聯GDP增速從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降低到后期的9%。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只有1966年和1973年兩年能夠保障面包的供應,其余年份竟然需要大量從國外用硬通貨進口糧食。
蘇聯經濟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嚴重依賴于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從而為蘇聯的覆亡埋下了隱患。一些有識之士指出,勃列日涅夫執政的歷史要求俄羅斯人民進行深入思考,維護穩定的代價是什么?穩定又是怎樣轉化成為停滯的泥淖?俄羅斯今后要實現重新崛起就不得不汲取勃列日涅夫時代的慘痛教訓,而不能僅僅沉湎于這個時代表面的顯赫。
(摘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