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實行小學四年畢業分流制,學生小學畢業后根據志愿和成績,分流到三類教育目標不同的中學:主體中學、實科中學和文理中學。三類學校合而為一的則是綜合中學。主體中學為期五年,畢業后,大部分進入職業學校為就業做準備。實科中學為期六年,畢業后經過補習和考試,可進入應用技術大學學習,大部分則接受職業教育。文理中學九年畢業后,可直接升入大學深造。
2000年,德國在經合組織首次進行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調查中名落孫山,此后在隔年一次的調查中,評估結果雖稍有改觀,但仍居下游。德國在PISA中頻頻受挫的表現引發其對自身教育體制的反思和改革。其中,主體中學的去留成為主要爭論的焦點。主要原因如下:
(1)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能力要求不斷提高,主體中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已不再適應時代要求,其文憑也越來越不值錢,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明顯下降;主體中學教育目標所涉及的職業種類也從先前的300種減少到20種。
(2)主體中學越來越缺乏吸引力,就讀此類學校的學生中僅4%為自愿,其余均因成績不理想而被迫就讀。
(3)主體中學生源基本來自社會底層和移民家庭,學生素質普遍偏低,輟學、暴力和毒品等問題嚴重,僅40%學生能正常畢業。
(4)隨著全德中學生人數逐年下降,主體中學也江河日下,現有學校約4500所,在校生95萬人,比2001年減少了14.4%;為了整合辦學資源,應將主體中學與實科中學合并。
(5)主體中學的存在加劇了德國社會的兩極分化,貧窮家庭、移民家庭子女和殘疾青少年等受到最為不利的影響,取消主體中學有利于為其創造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目前,主體中學正在全德范圍內萎縮:東部六個州和不來梅、薩爾二州已基本普及“二軌”中學教育體制;石荷、北威和漢堡三州計劃取消主體中學;萊法和下薩克森州處于觀望階段;黑森州力主通過提高辦學層次和改善辦學條件保留主體中學;經濟最發達的巴符和巴伐利亞州的主體中學尚在維持,在校生分別占本州中學生總數的14%和17%。
最近,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四屆全體大會上,聯合國教育權利特別報告員穆尼奧斯提交了關于德國中小學生教育公平的調查報告,嚴厲批評德國三軌制中學體制不利于社會弱勢群體和移民子女接受公平教育。這將為德國取消主體中學的改革推波助瀾。
作者單位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