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化隆縣是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國家重點扶貧縣之一。我縣有回、漢、藏、撒拉等12種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79%。目前,全縣各級各類學校268所,在校中小學生共42 372名。
長期以來我縣民族教育工作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十五”期間在硬件建設、教育教學管理和質量諸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發生了較大變化。但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就本地區的現狀而言也是參差不齊,具體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認識不到位,觀念轉變慢。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沒有真正認識到發展滯后的學校教育(特別是民族教育)對改革與發展進程的重大影響;民族學生家庭和家長,沒有真正認識到振興民族只能靠教育的深刻內涵。一些地區的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低、輟學率高,有其經濟方面的原因,但根本原因還是在認識方面。
二是資金投入少,基礎設施差。民族地區民族教育基礎設施差、底子薄,教學設備及資金投入都存在著嚴重不足。如化隆縣德恒隆鄉、金源鄉、塔加鄉等地區的部分學校甚至不具備辦學條件,尤其是教師的辦公條件差、住宿十分困難。
三是管理難度大,教學質量低。我縣師生構成復雜,教師隊伍構成和比例特殊,民族教師地區分配不均衡,教師教學水平低。由于民族教育政策和民族教師的特殊性,不少地區管理缺乏活力,沒有競爭激勵機制,教師無壓力、學生無動力。此外,雙語教師不足,不少學生進校一時難以適應漢語教學,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縣決定采用如下對策。
第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縣政府要把教育放在與經濟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納入到各級政府年終考核和目標責任制完成情況之中。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快民族教育規劃的制定,樹立教育公平和和諧發展的理念,關注重視民族教育和民族學校的發展。學校要從過程管理抓起,將教育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學管理之中,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時,通過成人教育、掃盲班及家長委員會等形式來提高家長素質;廣泛宣傳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振興教育的思想,形成濃厚的尊師重教氛圍;加強社會捐助活動的開展,形成全社會尊重教育、支持教育、關注教育、促進教育發展的局面。
第二,加大民族教育投入力度,改善民族教育辦學條件。首先立足省、縣、鄉三級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投入要形成制度,確定占有財力總支出和教育總投入的百分比,并在“十一五”期間分期、分批、分階段得到落實,確保民族地區教育條件的創設與改善。其次高度重視項目建設,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投入。
第三,加快內部體制改革,促進民族教育發展。一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民族學校的督促、檢查、評價、指導和宏觀管理。二是民族學校要加強和深化內部體制改革,積極引進人才,激發活力,充分調動教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要把握民族政策,找準自身工作的薄弱點和切入點。既要看到自身縱向發展的優勢和變化,又要客觀的看到和整體教育情況的橫向差距。四是民族學校校長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提高管理水平。
第四,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穩步提高教育質量。目前我縣師資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分布不均勻、人員不流動、余缺不互補、學科不配套、素質不適應。解決和緩解以上問題應從以下方面得到重視:一是重視青年教師培養,制定青年教師培養規劃,采取“傳、幫、帶”等結對子的辦法,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鼓勵青年教師脫穎而出;二是重視少數民族教師的培養培訓,對少數民族教師高標準嚴要求,努力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三是重視中老年教師的知識更新和專業成長,立足校本培訓和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機會讓中老年教師外出考查學習,補充“能源”,開擴眼界,充分發揮中老年教師的示范作用;四是引進調整少數民族師資和緊缺專業師資,解決部分地區少數民族教師過少,雙語教學和學科教學開展困難的問題;五是切實關心教職工生活,營造人文環境,創設和諧校園,打造穩定良好可持續發展的教師隊伍。
作者單位 青海省化隆縣教育局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