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里經常見到這樣的情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書面測試時,諸如公共汽車上,你愿意為沒座位的老人讓座嗎?公共場所有個水龍頭在流水,你會去關嗎?撿到了錢包你會主動交還給失主嗎?……這些問題,只要是讀得懂題意的人都能得滿分。但現實情況卻并不如此樂觀——能講不能做,言行不一致,這是目前發生在學生身上的通病。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別是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五花八門的信息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無時無刻不在“教育”著我們的學生。這種“教育”比起學校教育來更形象、更直觀,也更具吸引力。其中自然也不乏負面的“教育”。當前不少學生身上暴露出來的信仰危機、人情淡薄等問題,正是這種負面影響的體現。毋庸置疑,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學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面對新的形勢,學校德育工作的弊端已日益顯現,原先那種“轟轟烈烈搞突擊活動多,大會小會作口頭動員多,聯系生活抓落實少”的德育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了。
德育工作的形式主義與五光十色的現實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難怪很多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道德人格的雙重性,這能怪學生嗎?
熱熱鬧鬧談德育,扎扎實實抓智育,這是很多學校的現狀。什么時候德育工作也能像抓智育那樣扎扎實實了,德育之成效也必將充分地顯示出來。
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提倡“精講多練”。要求教師講得少些、精煉些,讓學生“練”得多些、扎實些。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一年中常常在外面講學,但他的語文教學質量之高是被同行所公認的。這成績不也是在魏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學出來、練出來的嗎?魏老師本領再大,也無法一邊在外講學一邊為自己的學生講課呀。高水平的老師重視學生的“練”,就連那些課堂教學稍差的老師也會用一下“題海戰術”的“法寶”,讓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提高“實戰能力”。可見,在教學領域,老師水平的高低不是體現在課上講多講少,而是體現在能否通過老師的講引導學生科學地練。能夠讓學生練得恰到好處,練得興趣盎然,那這位老師一定是高水平的。
課堂教學是如此,育德也—樣。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如何,同樣不取決于老師給學生講道理的多少,而取決于在德育的過程中老師是否引導學生進行了科學的“練”!
當然,與課堂教學相比,“德育”中的“練”更強調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德育的過程應該是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提高生活的過程。
生活的道理本身就隱含在生活之中,一個清潔工雖然不一定知道環境保護問題是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三大難題之一,但卻不會輕易地把一個塑料袋丟在剛掃過的地面上,為什么?因為在打掃衛生的過程中他就在接受著保護環境的教育。一個老農民雖然從未上過學,更沒有讀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他卻比能把這兩句詩背得滾瓜爛熟的兒孫們更懂得珍惜糧食,為什么?因為在種田的過程中,他已經真切地體驗到了這個道理,而他的兒孫們正因為缺少了那種切身的體驗,所以無法真正感受到“粒粒皆辛苦”的含義。中國有句古話:“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就是告訴我們凡事只有親身經歷了,才會有實實在在的感受。事實上,也只有這種通過親身體驗獲取的道理,才算得上是我們真正懂得的道理。也只有這樣的道理,才能有效地對學生的行動產生積極的指導意義。
陶行知先生說過,親知為一切知識之根本,天下最經濟的事無過于這種親知之取得。這種親知只有通過做才能得到,所以他又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真學。可見,“做”在教育工作中何等重要。
作為德育工作者,在育德的過程中,應自始至終把“做”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要少說空話,即“少講”;要引導學生多體驗和多實踐,即“多做”。相信有一天,如果我們在育德的過程中,也能像課堂教學堅持“精講多練”那樣,堅持“少講多做”的原則,不斷為學生創設體驗和實踐的機會,把本來老師要灌輸給學生的“大道理”變成了學生自己在“知”和“做”中悟出的道理,那么我們的德育就有可能真正落實到學生的親身實踐中、融匯進學生主體人格的成長中,從而真正使學校德育之成效彰顯于學生生活的全過程。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青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