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日益增多,隨之引發的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日益突出,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江蘇省宿遷市是農業大市,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全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已達100萬人。與此同時,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在迅速增加。據統計,我市農村初中、小學共有學生68萬人,外出務工人員留守子女達20萬人,占30%左右。
日前,市教育局對全市1 200名留守兒童進行了一次專項調研,調研顯示,留守兒童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等諸多社會問題。一是親情的缺失,影響了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造成他們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在調查的1 200名留守兒童中,有焦慮心理的占27.4%,有抑郁傾向的占27.6%,有恐懼感的占24.5%,易怒的占22.7%。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了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的養成,導致行為偏差。調查發現,有過失、說謊、偷竊、攻擊以及破壞行為的留守兒童,分別占57.6%、35.2%、7.4%、30.6%和41.3%。此外,在1 200名“留守兒童”中,有48%的孩子學習成績較差,40%的孩子學習成績中等偏下。三是監護權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生活中存在著諸多安全隱患,如溺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目前,農村適合留守兒童的公益性娛樂設施非常少,而社會上的網吧、游戲廳、舞廳、不良書刊、黃色碟片等卻污染著孩子幼小的心靈,不少留守兒童經常光顧此類場所。去年我市查處的網吧接納未成年人案件中,來網吧上網的未成年人有一半以上是留守兒童。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問題已不僅是某個家庭、某個地區的問題,而是一個全國性的社會問題。關注留守兒童,研究其特殊的生活、學習、心理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分析其原因,探索解決辦法,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已成為當前農村教育工作中一個比較突出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也將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我市各級政府、領導對此問題都特別關注。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當地政府加快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的保護網絡,讓外出務工人員安心、放心地工作。按照“讓每一名留守兒童都能夠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求知”的目標,把強化管理、方便家長、服務學生和培養學生自主能力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加強留守兒童教育與管理的新路子。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管理體系
近年來,我市先后下發《關于對留守兒童進行登記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孤棄兒童關愛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市、縣(區)教育主管部門成立了關心留守兒童工作委員會,專門負責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工作。全市各中小學校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實行《留守兒童信息卡》和留守兒童定期登記制度,制作工作班子臺賬和結對幫扶臺賬,定期統計匯總留守兒童變動情況,確保一人一檔,專人負責,專柜儲存,專室保管。此外,全市中小學校還建立“家長代管制度”,發動教干、教師、共青團員、少先隊員與留守兒童結對,從生活、學習、經濟等方面進行幫扶。
2.切實解決留守兒童寄宿問題
建設寄宿制學校是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水平的有效辦法。為加快寄宿制學校的建設步伐,我市下發了《關于鄉鎮中心小學寄宿制建設與管理的意見》,并結合“六有”工程的實施,按照“先試點、后推廣,先普及、后提高”的工作方針,積極創辦農村寄宿制學校,使留守在家的子女安心學習,外出務工的父母放心工作。目前,全市已投入1.2億元新建和改建寄宿制學生宿舍34萬平方米,全市農村中小學做到了校校都有寄宿制,共寄宿留守兒童5.3萬人,占在校留守兒童總數的57.8%。為加強寄宿制學校的規范化管理,各學校從關注學生的生命健康出發,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狠抓宿舍安全管理、食堂衛生管理、學生離返校管理,強化過程管理,注重細節管
理,做到管理無盲區、時間無空檔、空間無缺位、環節無失誤、細節無差錯,確保寄宿制的安全規范運行。
3.大力實施留守兒童關愛工程
采取多種措施,給予留守兒童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幫扶。一是落實資助政策。大力實施“希望工程”、“春蕾計劃”、“愛心助學”等工程,通過社會捐助、對口幫扶、專項資助等方式幫助留守兒童順利完成學業。二是創建留守兒童服務中心。各學校建立留守兒童服務中心,配備圖書室、電腦室、活動室,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三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防止留守學生形成性格孤僻、親情冷漠等心理問題,我市制訂《宿遷市中小學心理咨詢室建設標準》,全市中心小學以上的學校均成立“心理咨詢室”、“談心室”,配備專、兼職心理咨詢教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從2003年起,我市開展了心理咨詢教師的培訓和資格認定工作,目前全市共開展心理咨詢知識培訓25場,培訓教師1 000余名,并有200余人取得初級心理咨詢師資格。四是建立家校熱線電話。為讓孩子能夠定期與父母電話聯系,全市所有學校的電話號碼都向學生家長公開,并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不少學校還收集了學生家長的聯系電話,裝訂成冊,保持與家長聯系。五是開展社會關愛活動。全市各級教育、婦聯、共青團、關工委、勞動、文明辦等與留守兒童工作相關的部門,密切協作,齊抓共管,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
4.努力構建留守兒童教育網絡
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溝通互動,努力構建留守兒童教育網絡。大力開辦家長學校,在教學內容中專門開設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課程,去年我市有10所優秀家長學校被評為全國和省級農村留守兒童示范家長學校。我市還成立了特色家長學校,如宿豫區的爺爺奶奶學校,幫助代管監護人提高監護能力。宿城區埠子鎮中心小學通過給本校留守兒童建立“信息卡”,定期向家長、鎮及村通報留守兒童在校思想、學習情況。泗洪縣曹廟鄉曹廟村把留守兒童教育作為村黨支部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對全村1 50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子女進行全面調查,建立檔案,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則,把村組干部和“五老”動員起來,專人負責,加強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情況的了解、督促、關愛和幫助,收到了比較好的教育效果。
5.深入開展留守兒童課題研究
各地各校還重視留守學生現象客觀規律的分析研究。沭陽縣胡集中心小學自2002年實行寄宿制以后,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利用寄宿制學校提高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實效性研究”被確立為省級科研課題。學校豐富的寄宿制管理經驗在周邊省、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受到了省教育廳領導的肯定,被確認為江蘇省實驗小學。宿豫區關廟中心小學申報的“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課題,被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批準立項為江蘇省重點課題。經過兩年多的研究與實踐,該課題已順利結題。它的研究成果為今后留守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和事實依據。
在工作和調研中,我們還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一是社會文化環境對留守兒童存在負面的影響。隨著文化市場的開放,各種文化傳播手段投入使用,人們的精神生活不斷得到豐富,但由于缺乏監管力度,加之留守兒童的自律能力較弱,無法抵擋外界的誘惑,使一些留守兒童不同程度的受到不良文化侵擾。二是地方財力緊張,工作經費不足,給留守兒童工作帶來較大難度。我市是勞務輸出地,經濟基礎薄弱,地方財力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留守兒童工作的有效開展。三是留守兒童工作機制和社會公眾的責任意識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社會公眾關注留守兒童的意識還不強。
留守兒童問題涉及農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農村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的社會穩定,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社會課題。今后我們將繼續加大寄宿制學校建設,進一步完善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落實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制度,大力發展農村家長學校,為留守兒童的教育創建良好的社會環境。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教育局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