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教學的特點是摒棄單向灌輸,是“寓教于樂”的最佳詮釋。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人類對自然本質的認識,都是通過自身的體驗逐步認知并積累的。在生物學教學中,新的生物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了學生的參與,強調學生的探究、實踐,其目的是改變以往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體驗過程中形成知識和方法,培養能力以及樹立正確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在生物學教學中實施體驗式教學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積極創造各種情境,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積極地、自主地構建知識,形成方法,發展思維,培養情感,從而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1.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在體驗中收獲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不要使掌握知識的過程讓孩子感到厭煩,不要把他們引入一種疲勞和對一切漠不關心的狀態,而是使他們的整個身心都充滿歡樂。”喜歡游戲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加之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挑戰,因此創設游戲情境能充分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如北京版生物教材第一冊第二章《生物學的研究方法》中“觀察法”一節的教學,教材通過講述李時珍修改《本草》,撰寫《本草綱目》的過程,向學生展示了觀察法在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為的就是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什么是觀察法,以及如何運用觀察法進行觀察。為了較好地開展教學,我將本節課的內容融入游戲中,要求學生每人帶3~4片落葉,課上帶著學生做起了“猜樹葉”的游戲,游戲規則如下。
A. 每人在自己的樹葉中任選一片,觀察記錄該片樹葉的特點,從顏色、形狀、葉脈的形態和長度、氣味、質地等方面觀察,并記錄在紙上。
B. 4個人為一組,將所有的樹葉混合在一起,其中1人念自己對葉片的描述,其他3人在所有的樹葉中,根據該同學的描述選擇被描述的葉片,最先選擇正確的為勝利者,并獎勵一個“笑臉”,最后比一比全班誰得到的“笑臉”多。
C. 1位同學在組內隨便選兩片落葉,其他3位同學比賽看誰說出的兩片落葉的相同點或不同點多。
在該游戲中,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眼、動口,親自參與,了解到觀察法是通過手、腦、眼、鼻等多種感官去感知,按一定的順序,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的方法,并且在觀察過程中體驗到了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等比較觀察的方法。
2.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科學的方法和精神
新的生物學課程標準指導下的生物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學生實驗,但是,是否按照教材將實驗順利完成,就達到了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的目標呢?答案是否定的。要讓學生理解知識產生的過程和方法,并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應充分相信學生有解決問題的潛能,積極地為學生創設體驗的條件和機會,而不應受教材、教案的束縛,要讓學生在最大限度內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充分體驗做科學的過程。
如在進行《探究霉菌的生殖》一課時,我并沒有讓學生按教材上已有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而是首先讓學生體驗生活,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尋找霉菌,觀察霉菌,認識霉菌的結構,在學生對霉菌結構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自主探究霉菌的生殖。學生分組對霉菌的生殖結構做出假設:多數組認為霉菌的繁殖結構是孢子;少數組認為霉菌的繁殖結構是菌絲。這時教師不做任何評價,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假設去設計實驗、完成實驗。
學生準備了兩組培養基進行對比實驗,一組接種根霉菌的孢子,另一組不接種根霉菌的孢子,同時放在溫暖潮濕的地方培養。然而試驗結果令他們感到意外,不但沒有接種根霉孢子的培養基也出現了一些根霉,而且還長出了一些其他的霉菌。學生們面對這一實驗現象感到困惑和懷疑,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接種根霉孢子的培養基長出了根霉與實驗預期是一致的,而沒有接種根霉菌孢子的培養基上的霉菌是哪來的呢?”“如果霉菌是由孢子來繁殖的,那么沒有接種根霉孢子的培養基上的孢子是哪來的呢?”“平時家里的食物長了霉菌,并沒有人去為他接種孢子呀?”“孢子那么輕,空氣中會不會有霉菌的孢子呀?”到此,學生又引申出了新的問題:霉菌的孢子是否會通過空氣傳播?于是,學生改進原來的實驗方案,將實驗分為三組。甲組:將培養基滅菌后密封做對照;乙組:將培養基接種根霉的孢子密封;丙組:培養基不密封,暴露在空氣中。經過多組實驗,學生終于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霉菌是依靠孢子繁殖后代的,孢子是通過空氣傳播的。
再如學生在學習《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時,通過蘿卜條在清水和濃鹽水中的吸水和失水的實驗推斷出細胞吸水失水的原理,但多數學生由于好奇心和求知欲較強,提出能否在顯微鏡下親眼看到細胞的吸水失水。這時我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創造力所能及的條件,拓展本節課的內容,加入1課時讓學生充分探究如何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吸水失水的過程。學生分組討論,設計了多種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操作。學生在實施方案過程中,小組之間相互影響,有的同學歡呼實驗的成功,有的同學反思實驗的失敗,通過小組間的相互學習,互相啟發,同學們在體驗中不斷改進實驗方案,最終同學們都在顯微鏡下親眼看到了如番茄果肉細胞、洋蔥鱗片液細胞等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過程。
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經歷了從不完善→失敗→反思→發現新問題→改進方案→完善實驗方案→體驗成功的過程,不但獲得了生物學知識,形成了科學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體驗到了科學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嚴謹的科學態度,勇于探索不怕失敗的科學精神,同時也使學生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因此,讓學生去體驗,去實踐,去走彎路甚至去嘗試失敗,這樣的收獲才真正是學生自己的,學生才會記憶深刻。正如詩人陸游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3.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在體驗中形成技能
以往在學習顯微鏡使用的時候,教師反復強調顯微鏡是非常精密的儀器,十分貴重,學生不能隨便亂動,要跟著老師的操作學一步做一步,不能有任何躍步行為。顯微鏡固然很貴重,強調對顯微鏡的愛護也無可非議,然而第一次見到顯微鏡的學生,不能掩蓋內心的興奮和極強的好奇心,總是控制不了自己的雙手,對每一個結構都充滿了好奇,想知道這是做什么用的,那是做什么用的。教師不妨利用學生這份可貴的好奇心,解放他們的雙手,讓他們親自去體驗每一部分結構的功能,去體驗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教師可提前強調一些注意事項,如不能用手觸摸物鏡和目鏡的頭,不能使鏡筒傾斜等。然后放開學生的雙手,讓學生通過動手體驗各部分結構的功能。學生通過轉動粗準焦螺旋,會體驗到它能使鏡筒升降,有調節焦距的作用。在體驗過程中,學生也會提出一些問題,如光學顯微鏡要借助光才能觀察到生物的結構,那么我們怎樣才能使我們的視野明亮呢?這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對光的基本步驟,讓學生掌握對光的技能和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原理。有些學生通過體驗對光的過程,還總結出了對光的小竅門,如三對準法(目鏡、物鏡對準通光孔,反光鏡對光源)、目測通光孔法(轉動反光鏡觀察通光孔被光照亮,說明光線已反射到了目鏡中)等。學生在體驗中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遠比教師教給他們的要多。
另外,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的時候,往往對一些抽象的、不能展示的結構和原理感到難以理解,這些內容教師可通過制作課件使微觀的結構宏觀化,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也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模型,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驗到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如可以用果凍充當細胞質,果脯充當細胞核,容器充當細胞壁或細胞膜來制作細胞的模型;用紅毛線團充當腎小球,膠皮管充當腎小管,膠皮管末端凹陷的氣球充當腎小囊來制作腎單位模型,等等。
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的課題。通過在生物教學中實施體驗式教學的嘗試,我深刻體會到美國自然教育家約瑟夫·克奈爾所說的“感悟這個世界遠比知道和理解這個世界更重要”。通過體驗,學生更容易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也更容易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
作者單位北京市門頭溝區大峪中學分校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