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素質教育的亮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自主、體驗、合作、探究,倡導“做中學”和“研中學”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科學學習、終身學習,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具有獨特的功能和價值。該課程在課程門類、課時安排、內容呈現、教學組織、學習方式、考核評價等方面表現出突破性的變革,同時在操作層面上形成了一系列課程實施瓶頸,主要表現在:(1)沒有統一的教材和具體的課程標準,教師感覺無米下炊;(2)沒有可以參照的組織實施模式,學校反映無章可循;(3)沒有在教育理論和實踐操作兩方面均高度發展的專業教師,課程亮色無法體現。為切實解決以上問題,營造課程實施的綜合性良好環境,蘇州市以市教科院為核心,聯合各方力量和各級部門,形成了一個研究型的共同體,開發課程資源,組織區域性指導,提供材質輔助、技術服務和精神激勵,全面有效推進了該課程的實施。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實施環境建設的基本理念
1.提倡“自主開放”
在深化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自身發展個性紛呈、百花齊放。在課程初創階段,學校和教師對課程資源開發的自主投入,教師創造激情的煥發、靈動思維的激活,課程管理的兼收并蓄、海納百川顯得尤為重要。
2.兼顧“系統均衡”
國際教育管理學理論認為,大到教育本身,小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都是一個系統。營建課程實施的良好環境,在于素材開發、管理策略、制度建設、教師培養等各個方面的協調統一,均衡發展。當然,最根本的還在于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
3.鼓勵“實踐探索”
怎樣的實施環境才能真正導向課程健康發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育研究不能臆斷,需要實證性的探索和驗證。在課程法規的支持之下,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結合國家教育目標和課程計劃展開行動研究,邊學習邊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深化理論,通過理性實踐在高位理論和低位操作之間架起梯子,在探索中發展課程,在實踐中成長教師。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實施環境建設的基本思路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心理環境和信息交流環境等幾個領域。僅實施環境的主體分類、管理層次、工作內容和發展過程,便形成了一個立體型結構框架(表1)。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環境建設要把握多主體、多層次、均衡性、漸進性的思路。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實施環境建設的階段成果
在國家課程規劃的總體框架下,結合我市優美的自然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濃郁的人文氛圍以及開放的發展態勢,共同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形成在本區域內可資相互借鑒和普遍推廣的組織實施策略,為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提供體現一定自主性的材料支撐、人力支撐和技術支撐,幫助他們邁出課程實施的起始步伐并走穩探索之路。
1.聯合推進課程實施,初步形成區域聯動、分層管理的態勢
充分發揮教研部門“課程資源中心”功能,實現“行政、教研、學校、教師”四位一體,初步形成有效的區域性管理策略。
第一,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推動,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和推進創造了重要前提。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從課程改革的立意出發,高度關注課程實施狀況,不斷創設政策條件和行政支持,希望該課程推進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校發展、教師成長的過程。蘇州市教育局頒發《蘇州市深化素質教育,豐富校園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三項規定》文件,進一步表明了深化素質教育的決心,并制定了具體舉措,如要求“還學生自主發展的時間與空間”等,高度重視活動課程。此外,蘇州市還開辟了“綜合實踐活動”高級職稱系列;部分縣市級教育行政部門還將該課程的組織實施納入學校年終考核的指標體系,其中,吳江市教育局更是明確提出了“四個一”的考核要求,即制定一個實施方案、編撰一本成果集、建設一個網頁、提供一個展示平臺等。
第二,各級教研部門的科學指導,為推動、規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供了重要保證。以教研助實施,具體策略概括為“促啟動、督常態、導規范、創特色、出人才、搞活動、大展示”。(1)“促啟動”:深入基層,共同分析、提煉學校特色資源,設計課程實施方案,幫助有意愿、有基礎、缺方向的學校啟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2)“督常態”:通過月報等制度,及時了解各校實施情況,指導解決具體困難。(3)“導規范”:結合督導和課改調研反饋信息,認真研讀理論,撰寫文章,及時糾正對課程理解的偏差。(4)“創特色”:通過指導課程實施,滲透現代教育思想,幫助學校提升辦學理念,形成辦學特色。(5)“出人才”:組織主題式現場研討,結合學校課程實施案例、具體活動案例、課堂教學展示,對教師進行“通識+操作”的培訓并評選 “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帶頭人”。(6)“搞活動”:組織研討會,看學校,看活動,看課堂,看教師,使學校中層管理人員和教師得到充分的實踐滋養;組織各類評優活動,為教師發展鋪設道路。(7)“大展示”:市教科院搭建平臺,各學校自主選擇展示內容和方式,展示+點評,以點帶面地介紹課程實施具體情況,形成區域管理、學校管理、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大交流。
第三,學校建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具體協調,統籌安排,落實課程實施方案。
第四,教師分工合作,組建團隊進行指導和教學,相互研討,共同提高。
2.結合地域文化特點,收集和整理區域性課程活動素材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門重在實踐的經驗性課程,恰當的實踐內容就是良好的活動載體。我們在學生生活中發掘原始活動素材,結合深厚的地域文化,對其進行課程意義上的規范和設計,形成一批充分體現本課程性質、可供教師進行多元化二度開發的寬泛性的教育教學資料。如張家港的“河陽文化”、金閶區的“山塘文化”、吳江的“絲綢文化”等。在這類大主題下,學生依據興趣和能力,進一步確定具體探究內容,在自然、社會、自我三個不同維度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可以揉合式進行,也可以各有側重。這類材料學生感到親切,教師容易上手,各個主題內部點、線、面交織,活動內容收放自如,自由跨越,充分體現綜合性特色,也能兼顧不同學生的自主選擇。
3.兼容并包,多種活動周期和不同教學設計模式并存
目前,全市的綜合實踐活動周期多樣化并存:較低學級,學生興趣持續時間較短,學習內容較簡單,以3~6課時的短線活動為主;部分生源較好的初中和高中安排為時一個學期的長線活動,主題較為單一,研究較有深度;大部分學級和學校一學期實行2個中周期活動,兩個主題彼此相關,相互滲透,結成網絡。已初步建構起6種教學設計模式:主題學習型、課題研究型、作品創作型、活動體驗型、實踐應用型、網絡學習型。
4.建設綜合實踐活動基地,開拓活動時空,緩解安全問題
不謀求學校單獨營建綜合實踐活動基地,而重在整合使用原有其它課程實習基地,如本課程勞動內容在勞動基地展開,社會實踐內容在德育基地展開等。蘇州高新區、太倉市、張家港市等還以行政掛牌和辟地新建的方式系統創建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并據此設計活動套餐,深受學校歡迎。
5.創建綜合實踐活動網站、網頁,實現網絡交流和評價,師生共享資源
我市建立了課程資源建設交流平臺,部分縣市區和學校也自主建有專題網站或網頁,通過網絡交流信息,共享資源,分享經驗,切實促進了本課程在我市范圍內的整體推進。通過博客還涌現了一批精通理論、勤于實踐的優秀教師。太倉市網絡評價系統也已初步構建。
目前,蘇州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興未艾,春潮涌動,正是得益于各級各類教育力量在課程實施整體環境上的創設和努力,正可謂“風正千帆順,潮漲舟行健”。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