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0年,河南省管國有企業要由現有的34戶調整到20戶左右,力爭年銷售收入超200億元的企業7戶左右,其中達到500億元的2戶至3戶,達到800億元到1000億元的1戶至2戶。”
7月25日,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公布了一份《關于加快省管企業戰略重組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3年之內河南省管企業戰略重組的目標。
令人矚目的是,1000億這個數字,首次出現在官方文件當中。要知道,去年河南省管企業銷售收入最高的安鋼集團,也僅僅是231億元。可以想象,雖然處在工業化加速期,但要達到“千億”理想,河南仍然任重而道遠。
千億目標
這份近7000字的《意見》,是河南出臺的首個專門針對國企戰略重組的指導性文件。“透過這份文件,我仿佛看到一幅宏大的經濟藍圖正在河南這個新興的工業大省描出輪廓。”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永蘇說。
在《意見》內文,負責起草的河南省國資委解釋了打造“千億企業”的出發點——“加快(省管企業)戰略重組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是實現中原崛起的客觀要求,更是省管企業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加快省管企業戰略重組的時機已經成熟。”

河南省國資委常務副主任肖新明坦言,目前,作為經濟總量居第5位的經濟大省,河南在產業規模上還沒有達到3000億元的產業,在企業規模上還沒有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的企業,銷售收入超過100億的企業僅13家,超200億的企業僅6家。去年河南進入全國500強的企業只有9家,不及全國的五十分之一。
大個頭企業的缺失,使河南在全國的經濟地位顯得很尷尬:一方面去年地區生產總值居全國第5位,另一方面卻拿不出可以在全國范圍內爭奪行業話語權的企業。在這樣的背景下,“千億”目標的提出,彰顯了河南省國資委的決心和信心。
對于此次省國資委提出“3年之內實現千億企業”的目標,河南省九鼎德盛咨詢公司董事長張保盈博士認為,一個更深層次的背景是:河南省省管企業由此展開的并購重組,和此前中央企業的并購重組一脈相承。
2006年12月5日,國資委頒布了旨在促進央企并購重組的《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并稱:要保證央企的國有資本向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七大行業。
據了解,自國資委2003年成立以來,已對76家央企進行了重組,央企數量已由196家減少到157家。國資委的目標是:到2010年,將央企調整和重組到80家至100家,其中30至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同時,國資委還對央企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鼓勵整體上市、促進與地方企業重組。
一石激起千層浪。國資委的央企改革措施,意味著地方企業將被央企虎視,中央集中優勢企業目標明顯。
而目前,河南省國資委對省管企業也有清醒的認識。在《意見》中的表述是:盡管近年來河南省管企業通過深化改革和結構調整,綜合競爭能力不斷增強,但產業布局分散、體制機制不活、增長方式粗放、規模效益不明顯等問題仍然存在,且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個明顯的結果是:一旦地方優勢企業被央企收購,地方政府原先倚之為臂膀的企業將拱手送人,由于這些并購大多采取無償劃撥的方式,作為企業實際控制人的地方政府無法得到股權轉讓的收益,而分紅、稅收等收入也將損失不少。
事實上,“千億企業”的提出,除了地方自救,還源自于一個巨大的信心。2005年,溫家寶總理考察河南,首次表示河南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大省、經濟大省”,當年河南首次邁過萬億GDP門檻。而2006年,河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464億,工業占54.3%。
可以這樣理解這組數據,河南從2000年地區生產總值的5137億跨入萬億用了5年時間,平均每年增幅1000億,而2006年到2005年卻增加了2464億,比過去平均增速增加了近1500億。
“這說明河南的經濟發展已經站在了一個蓬勃飛躍的加速度上。”王永蘇分析。
求索步伐
3年出“千億”——“可以說,這是未來10年河南大型工業企業發展的一幅生動歷史畫卷。”張保盈說。但是,他同時謹慎地認為,3年之內河南實現“千億企業”難度非常大。“把兩個企業組合在一起,不是簡單的數學上1+1=2的問題,即便在短時間內形成這樣的企業也可能貌合神離。”
河南省國資委副主任史海南曾做出通報:今年上半年,34戶河南省管企業資產總額、銷售收入分別達到2002.51億元和718.57億元,達歷史最高點。14家省管工業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684.50億元,盈利27.92億元,利潤翻了一番。有3家省管企業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5家入圍“2006年中國企業500強”。
但張保盈表示,目前河南年銷售收入超200億的企業只有6家,就算以平均每年增長速度20%計,要達到千億的目標也不止3年,有些上市公司整合的難度更大。“如果時限放寬至5-10年,可能會更加從容,在國內外,大型企業用10年時間去完成一項整合,是很正常的事情。”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喻新安也認為,國有企業做大做強這個思路是對的,但是不能操之過急。同時,政府方面不能寄希望“畢其功于一役”,要有“五年計劃”的思想準備,這實際上是考驗省政府對待這次千億企業,是戰役還是戰略的問題。
同時,喻新安對河南培育大企業集團,也有自己的看法:“本次河南省國資委提出省管企業的并購重組,由現在的34家減少到20家左右,是以企業自愿的形式,還是以企業自主的形式?本次省管企業的重組,第一推動力是企業自己,還是國資委?”他認為,政府力量不能占主導地位。
“另外,省國資委劃出6大行業,國有經濟向這6個重點行業集中。那么什么是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難道有幾個大企業的行業就是重點行業?另外,還要動態的看待一個行業,這個時候是強勢行業,說不定過一段時間就不強勢了,這一段劣勢,說不定過一段就不劣勢了。”
喻新安認為,在本次國有資本集中的問題,要考慮產業選擇的問題。“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尋找一些帶動性強的新興行業。目前河南省的煤炭行業、制造行業,都屬于成熟的行業,成長空間非常有限,要實現3年千億企業的目標,難度大。比如生物工程,目前在國外,生物工程產業都以30%-50%速度增長。”
但河南的實際是,煤、鐵行業老大地位難撼,新興高科技產業難覓。在《意見》中,6個行業被重點列出,煤炭和化工企業位列首位。而于今年6月成立的河南煤化工集團,更是被業內人士稱作是“千億企業”的種子選手。
從“百億”到“千億”
在“千億企業”之前,“百億企業”是河南經濟生活中經常被提及的話題。而此次,河南省希望省管企業能完成“百億”到“千億”的驚世跨越,并在河南省工業經濟中起到帶頭作用。
從“千億”回溯到“百億”,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百億俱樂部在當年曾經成為河南企業界一個榮耀,但仿佛就是一眨眼間,“千億企業”就已經被提上日程。
7年前,河南只有一家洛陽石油化工總廠(已納入中國石化旗下)實現銷售收入104億元,2003年,河南安鋼、雙匯兩家百億企業。2004年,平煤達到百億,而截至去年年底,河南“百億企業俱樂部”的成員已達14家,目前中國一拖、平煤集團、永煤集團都已經加入了這個群體,百億俱樂部在不斷擴大。
事實上,百億俱樂部這個概念的提出,是在安鋼集團等企業達到年銷售收入百億之后,當年只是存在于“民間”,從來不曾見諸官方文件。而現在,河南省國有經濟的管理者河南省國資委,第一個提出“千億企業”的目標。
從民間到官方,河南省國資委提出這種“跨越式的發展”,事實上也源自于周邊省份的壓力。僅以鋼鐵業為例,目前河南省最大的企業安鋼銷售收入不及湖北武鋼的一半(2006年,武鋼銷售收入535億,而近期武鋼重組昆鋼規模將進一步擴大),不到湖南華菱鋼鐵集團(2006年銷售收入363億)的2/3,不及山西太原鋼鐵集團(2006年,銷售收入374億)的2/3,比安徽的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少了102億(2005年,馬鋼銷售收入333億)。
這樣的比較似乎令河南泄氣,但卻也激發了河南追尋“千億企業”的氣魄。
僅就中部六省而言,河南的集體、民營企業似乎比省管國有企業更加聲名在外。思念和三全的水餃、白象的方便面、宇通的客車,都是著名的河南品牌。但河南省管國有企業的個頭,比之周邊諸省差了不止一個量級。
“河南省管國有企業前幾年走了些彎路,在費盡心力走上正軌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落后兄弟省份了。”一位企業人士稱,在中部區域經濟格局中,利用大個頭企業爭取自己的話語權,是河南省打造“千億企業”的重要原因。
但從4年前的百億到如今的千億,河南企業要做出選擇的不僅是規模、產品、管理等企業市場行為,更多的是要從產權、產業、體制等更為縱深的方面做出決策。在這一質變過程當中,盡管政府在企業壯大過程中進行了引導,但沖擊規模的失敗例子同樣近在眼前——大肆擴建的華林集團、高速擴張的洛陽春都,都是值得警惕的前車之鑒。
為此,《意見》中強調,“聯合重組要以產業關聯和戰略協同為基礎,大力提升主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原則上將企業的主營業務控制在三大類以內,防止盲目多元化”。
的確,這樣的思辨色彩顯得彌足珍貴。“千億企業”的打造,并不像變形金剛中的“組合金剛”一樣簡單,而是決定未來多年河南經濟框架的宏遠戰略。顯然,這需要持久的熱情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