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開忠教授認為,鎮的發展是鎮域經濟增長的龍頭,培育發展好鎮域經濟,要了解鎮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定位。他認為,鎮主要是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結合點,起到城鄉交流、城鄉合作的樞紐作用。鎮域經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鎮域經濟發展必須首先解決增長的基本動力問題。
《投資北京》:發展鎮域經濟,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什么?
楊開忠:鎮域經濟發展必須首先解決增長的基本動力問題。鎮域經濟是一個小的區域經濟,從鎮域范圍內部來看,它的市場是非常狹小的,要從傳統的經濟形態轉變為現代化的經濟形態,不能把經濟增長動力僅僅建立在為本鎮域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基礎上,而必須隨著經濟的發展,將經濟增長動力轉移到為外部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的軌道上來。
《投資北京》:怎么來尋求鎮域經濟增長的基本經濟動力部門呢?
楊開忠:尋求為外部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基本經濟動力部門,這是發展鎮域經濟要考慮的根本性問題。鎮域經濟從傳統上來講一直以農業為主,因此首先要從農業方面做文章,考慮怎么把農產品做得更加有競爭力,從而最大程度獲取外部市場,這就需要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現代化農業是發展鎮域經濟要考慮的基本方向。不要因為農業相對來講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降低就不再重視,而要看到國外現代經濟仍然是建立在現代農業的基礎之上的,我們要想辦法把鎮域農業經濟搞上去。
當前國內外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上揚,以及越來越廣泛的農產品用途,使得農業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下一步,我們要考慮如何把分散的、一家一戶的農業經營方式,在堅持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轉向規模化經營,這是解決鎮域經濟發展基本動力非常關鍵的問題。
《投資北京》: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怎樣推進鎮域經濟的工業化?
楊開忠:一定要從本鎮特色出發,結合自身的定位來發展工業。如有些生產特色農副產品的鎮,農副產品深加工、物流就是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而有些緊臨大城市的郊區鎮,就要和大城市新的需求結合起來,如旅游的需求、文化的需求,等等。結合特色農業與農產品,在開發當地村落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特色文化旅游項目是大有潛力的。
《投資北京》: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該如何解決鎮域人口相對集中的問題?
楊開忠: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放開鎮的戶口以來,農民從原來的分散居住逐步開始向鎮所在地集中,從傳統的、分散的各家各院的生活方式,轉變為集中居住。隨之而來的,是拆舊居建新居的問題、農民身份轉換的問題、思想觀念轉換的問題。應當說,鎮域人口的適當集中,對于推動城鎮化進程是有利的,其中政府有大量工作要做。政府應當對農民的集中居住實行相應的鼓勵、補貼政策,促進鎮域人口的聚集,使得鎮域經濟社會活動的開展、以及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更加具有規模性,促進鎮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投資北京》:怎樣抓住新農村建設的契機,為鎮域經濟發展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
楊開忠: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在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偏向大中城市的,很難輻射到鎮域范疇。新農村建設對于擴大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范圍是新的機遇,政府要為鎮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基礎性公共產品和服務。在這個過程中,要將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與鎮域人口集中、城鎮化建設密切結合起來,不要到處撒胡椒面。撒胡椒面的結果,一方面是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不充分,另一方面是運用不充分,因此政府必須要有預見性地做這件事。與此同時,還要注意防止重視硬件建設,忽視軟件建設的現象。例如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一定要在完善硬件建設的基礎上,加大對軟件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
《投資北京》:如何建立與鎮域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公共財政體制?
楊開忠:鎮域經濟發展一定要考慮到公共財政體制的問題,也就是公共產品和服務誰來提供的問題。現在看,如果把鎮、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做一個排序的話,我們的公共財政收入越來越呈現出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傾斜的特征,鎮級可支配財政收入越來越少,這與鎮域經濟的發展是不相適應的,既不利于鎮域經濟的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目前鎮級財政要靠上級政府撥款,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而上級政府往往不了解當地實際需求,出現了財政撥款與當地需求相脫節的現象。如何在公共財政體制上下沉,就必須考慮建立與鎮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地方公共財政體制,做到事權與財權相匹配。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使鎮域經濟發展進入到自我造血、自我發展的階段,走上健康、良性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