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參考消息》一則關于典當知識的小消息,引起了成都一位絲網公司老板的重視,他敏銳地意識到:國家是不是對典當的復出有了松動。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他向當時的地方體改委打了一份關于成立典當行的報告,幾經周折,最終得以批復,自此,這一退出歷史舞臺30多年的行業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接下來的1992年,在北京,隨著金保、阜昌兩家老字號典當行的獲準開業,北京典當行業開始了艱難的“破冰之旅”。
復出后的北京典當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從最初的兩家,成長為現在的95家法人企業和20多家分支機構,注冊資本金也由開始的100萬發展到了14億元。數量增加、規模擴大的同時,典當的內涵也發生了質的變化,過去受人詬病的盤剝機構已然不復存在,銀行融資主渠道外的輔助渠道已悄然成形。然而受主管部門三度易主、各界缺乏對典當行業作用的認識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典當的融資作用始終沒有被社會廣泛認識并利用。同時,政策不完善、經營思路太保守、投資人理念不清晰、從業人才的缺乏等因素也制約了典當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金融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典當行業迎來了發展的最好機遇,同時也面臨著銀行作為融資主渠道,逐步推出針對服務中小企業的業務和品種的現實,典當行業又到了重新審視自身的時候,典當企業必須通過創新才能看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