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設想,關鍵在于新城建設。新城建設的關鍵在于高標準、有特色。高標準建設在新城規劃里已有體現,但如何建設特色新城還沒有破題。本文以通州新城為例,試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對如何建設通州特色新城進行思考,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特色城市的內涵
特色即為個性,是任何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基礎。城市是一個場所,城市的特色就是其內容和形式明顯區別于其他城市的個性特征。關于城市特色的討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場所物質空間,即只論建筑形式;第二階段為非物質特色,如文化、民俗、精神、歷史等;第三階段為現今城市非場所“特色”,即全球經濟體系中國際地域勞動分工使得城市或者地區形成了獨具優勢的城市產業特色,當然,這種產業特色是建立在各種地方場所特色的基礎之上的。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塑造城市特色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和集聚外部相關的資金流、人才流、技術流、信息流等流動要素,同時也為了最大程度地向外部擴散和輻射個性化的產品服務,使城市實現獨特的經濟發展之路。
綜合起來,城市特色的內涵集中在三個方面,即自然歷史特色、城市景觀特色、產業功能特色。其中,經濟活動是城市其他社會活動的基石,以經濟作為城市特色中軸的認識成為主流,建設特色城市必須體現“經濟中軸”,發展特色產業。
建設特色城市不僅能提高城市知名度,發展城市基礎產業,帶動就業,而且還能讓城市居民充滿自信,發揮潛能,有利于人民安居樂業和城市的再開發,同時還能與周邊地區的經濟互為補充,起到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突出名勝古跡,建設旅游城市;法國的巴黎,突出文化發展氛圍,建設化藝術中心;美國的紐約,突出金融市場發達,建設金融中心。這些城市的發展都突出了重點,通過找準重點促進城市建設,形成既經濟又實惠、發展速度快、經濟回報也快的良性循環。
通州的獨特資源和新城定位
通州因運河而名,取“漕運通濟之義”,歷來有京東明珠的美譽。古通州,因運河而鼎盛一時,是漕運、倉儲重地,也是萬國朝拜、四方貢獻、商賈行旅、水陸進京必經此地, “漕艇賈舶如云集,萬國鵜航滿潞川”是繁華通州的寫照, 享有“一京(北京)、二衛(天津)、三通州”之稱。如今的通州仍有大小河流13條,每年出境的水量達5億立方米之多。
運河的流淌,使得文學名匠輩出,造就了各種豐富的文化資源,給通州帶來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運河為通州魂,通州因運河文化而厚重,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歷史也為今天的通州經濟社會發展積蓄了綿長的后勁。如自發形成的通州宋莊文化聚集區,目前已有1600位畫家聚集于此,2007年三辰卡通集團的落戶,使得宋莊原創聚集區擴大至12平方公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新一版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十一五”規劃對通州新城的定位在三個方面:一是區域服務中心,構建立足北京,面向環渤海區域的綜合性服務新城;二是文化產業基地,打造為首都文化中心服務、現代文化資源聚集、運河文化彰顯的文化產業基地;三是濱水宜居新城,建設具有多樣化高端服務設施和良好人居環境的濱水宜居新城。
建設通州特色新城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州新城占地155平方公里,沃土一馬平川,運河橫貫全境,文化底蘊深厚,有建設特色新城的良好基礎。但沒有形成特色產業,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建設特色新城的難度相當大,需要引起重視。
經濟發展仍以二產為主,發展的思路有待轉變
2006年,通州經濟的三次產業結構為7.8:47:45.2,第二產業仍是經濟發展支柱。目前通州仍有3699家工業企業,平均每平方公里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08家,平均每1.5平方公里1家,是當年鄉鎮企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發展的結果。目前,通州保留了光機電、環保產業、永樂、張家灣、西集五個工業開發區(加上物流基地通州共有六個園區),占地 27平方公里,區委、區政府仍以“二三產業并重”、“扎實推進都市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發展思路,盡管目前也提出了“推進二三產業融合”、“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思路,但“無工不富”的發展思路仍然是實際工作的主流。
發展仍以自身為主,沒有融入首都經濟之中
通州區有中央企事業單位資產 30.5億元,市屬企事業單位資產83.5億元,中央及市屬資產僅占全區資產的10%,與中央企事業單位占北京市資產70 %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說明通州的發展仍然以自身發展為主,沒有很好地融入首都經濟的發展之中,另一方面,說明通州疏解中心城的功能還大有潛力可為。
現代服務業發展基礎薄弱,產業布局比較分散
通州目前缺少競爭力較強的優勢產業和大型企業,缺乏重大公建設施,商務服務能力較弱,特別是能夠起到凝聚作用、有較大影響力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還沒有形成。產業布局相對比較零亂。如有三個較大印刷包裝企業(包裝產業園、中國出版城、圖書出版發行中心)分別建設在通州新城的東、西、南三個角上,沒有形成集聚優勢。又如,通州近期宣傳建設的九個高端商務園區,也散落在通州新城的各個部分。
生態環境狀況低于北京市平均水平,發展任重道遠
通州地處北京城的下風下水,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好天率為59.5%,低于全市66%的平均水平;河流的水質基本上為劣V類,水源基本上為城市污水,潮白河通州下游段現已常年干涸,離濱水宜居新城的建設目標差距較大;通州的城市綠化率為35.9%,低于全市42.5%的平均水平,林業建設用地資源不足,與其他建設用地沖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建設特色新城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是新城凝聚人氣的必要條件。盡管通州離中心城較近,交通比較便利,但生態環境已成為新城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
城市建筑特色性不強,城市建設標準低
目前通州新城只有核心區15平方公里規劃以體現通州特色,其余的地方建筑雷同,城市面貌千篇一律,舊城傳統風貌所剩無幾,新建項目缺少地區特色,大運河、燃燈塔等重要文物保護地區尚未帶動地方特色,城市發展缺乏動力,沒有形成整體的城市特色。此外,城市市政建設基礎薄弱,地下管網缺乏日常維修,大部分區域尚為雨污合流體制。城市污水處理能力不足,垃圾處理能力低下。總體上,通州新城的城市建設缺乏有特色的內容,長此以往建設,新城最多達到中心城的水平,無法彰顯其自身特色。
通州特色新城建設的思考
現今建設特色城市首先強調的是產業特色,其次是城市景觀特色和自然歷史特色,自然歷史特色是長期形成的,產業特色、城市景觀特色需要與之相適應。對于新城建設來說,生態環境建設也是城市景觀特色的重要方面。
產業定位:文化創意、科研教育、印刷出版、中介咨詢行業,以金融后臺、總部經濟為特征的高端商務
通州新城的產業定位為面向環渤海區域的綜合性服務新城,打造文化產業基地。這是建設特色新城的重點,這種定位要更深入一個層次,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一是重點新城應成為承擔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的疏散的主要區域,順義和亦莊新城功能定位比較明確,主要承擔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功能,都屬產業新城,業強城弱,通州新城位于順義新城和亦莊新城之間,客觀上需要通州新城發揮服務中心的功能。
二是國家稅收體制將有重大改革。目前的稅收體制不利于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將會發生重大變化。據專家分析,生產型的增值稅變為消費型的增值稅不久將在全國試行,地方將會享有的一些完全的稅種,稅制改革將會越來越有利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通州新城“無工為富”的思路應該及時轉變,早作準備。
上述因素結合通州新城自身的文化底蘊和基礎,通州新城細化的產業定位應該緊緊圍繞運河文化,抓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方面的機遇,在通州已有基礎、北京全局發展有可能的條件下,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科研教育、印刷出版、中介咨詢行業。瞄準現代服務業的制高點,超前發展以金融后臺、總部經濟為特征的高端商務,壯大通州地方經濟實力,打造北京未來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使通州新城成為與運河文化相適應、分散北京核心區城市功能的重要區域。
自然歷史特色:以運河文化為根本,注重人文風貌的傳承與開發
通州因運河文化而厚重,河為通州魂,通州因河而生,因河而興,運河已成為通州的身份和通州市民的文化歸宿,成為新城整體發展中最根本的因素,是未來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通州新城不僅應當十分注重老城區的保護和更新,體現運河文化的固有魅力和內涵,還應當對有歷史意義或特殊風貌的街道景觀進行保護和更新,豐富空間形態和內容以符合時代要求。
城市景觀特色:做好自然風貌的保護與更新,塑造標志空間,提升城市品位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根本保證,是特色新城建設的必經之路。通州新城要建設濱水宜居新城,首先要使污水變為清水,形成水系廊道,建設真正的濱水新城。其次要建成多個面積可觀的公園綠地以及街道社區綠地,形成頗具特色的城中綠島景觀。第三要沿街道和河流加以綠化,形成“點、線、面”多層次的綠化格局。在“順應自然”和“調適自我”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建立一個階段性、可望可及的生態建設目標。
特色新城一方面要利用自身深厚的文化創造特色空間,另一方面還要塑造新的標志性空間反映時代特色,形成新舊交融充滿律動的城市形象。因此,必須抓住重點,在城市的“窗口地帶”,建設具有特色的街道、廣場和有代表性的建筑群形成城市的亮點,反映城市的風貌,提升城市的品位,讓人記憶深刻。
建設通州特色新城的政策措施
針對通州特色新城建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思考,提出以下政策措施:
轉變發展思路,走文化產業之路
降低工業發展總量,加強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通州新城原則上不再新上工業項目,逐步收縮騰退現有工業企業。清理騰退出來的建設用地依據細化的產業定位加強文化藝人集聚創業區、運河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包裝印刷出版業、咨詢業、大學園區建設,形成以文化產業為主體的現代綜合服務產業集聚發展優勢。
加強政府統籌協調力度,市、區兩級政府共同建設特色新城。加強同中央單位的溝通與聯絡,按照細化的產業定位加大中央單位落戶通州工作力度。凡是符合通州新城產業定位的項目,從資金支持力度、政策配套方面,都要向其重點傾斜,舉全市之力打造全市文化創意新城,舉全市之力發展以金融后臺、總部經濟為特征的高端商務,為壯大通州經濟總量、服務環渤海區域打下堅實的基礎。
落實新理念,建設生態城市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升城市形象。以公路、鐵路、河渠、堤壩沿線為重點,實施綠化美化工程。推進溫榆河、北運河整治、郊野公園等重大生態項目。爭取用5年時間完成通州新城與中心城和其他新城之間的綠化任務。形成整體與運河文化相適應的生態城市。提高壁富路建設標準、改造京通路,使這兩條道路成為與中心城相連的景觀大道,提升新城形象。
提高建設標準,走節約發展之路
加強節水、節能、節地工作,打造節約型城市。改造現有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標準,全部改建成中水廠。實施通州段引溫濟潮工程,修建若干橡膠壩,留住寶貴的水資源。在新城區基礎設施建設中,政府出資統籌考慮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避免二次建設;政府出資強制推行雨污分流,建設雨水收集系統;政府補貼強制實行節水器具和設備,使新城成為使用中水和節水示范區,在全市水資源循環利用方面走在前頭。大力推廣新建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節能,鼓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2010年,通州新城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力爭達到10%左右,使通州新城成為節能和使用新能源的示范區。在通州新城啟動集約利用城市建設用地試點,統籌利用好城市地上地下空間。
功能定位和城市景觀設計并舉
展現運河文化,凸顯建筑風貌。充分挖掘運河文化內涵,重點做好重要文物保護地區的恢復與建設工作,整體形成城市文化與功能特點、產業特色相協調的特色文化新城。城市規劃要實現由控制性規劃到景觀設計的轉變,搞好城市功能分區和空間協調,進一步加強城市景觀設計,建設各具景觀特色的新城。新城二級開發實施單元推進,改變以往的單一項目開發模式,在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基礎上,實行單元推進,從建設項目入手,統籌考慮建筑風格和環保標準,穩步推進新城建設,打造特色功能組團。
組建機構,推介新城
完善建設機制,加強宣傳工作。成立高規格、強有力的新城建設委員會和新城開發公司,負責重點新城的開發建設以及相關協調工作。綜合協調新城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檢查監督新城實施進展和標準執行情況,確保新城建設順利進行。積極舉辦全國性乃至世界級的經濟、文化活動或會展等品牌活動,充分利用奧運會在北京召開的契機,宣傳通州、推介通州,把通州新城推向世界,激發市民對城市的關懷與熱愛,提高通州新城在國內和國際社會上的知名度。
(作者單位: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