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年底前本市將全面啟動新城建設,同時重點建設通州、順義和亦莊三個重點新城。重點新城綜合開發建設涉及面廣,持續時間長,大規模開發建設特別是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巨額資金投入。《北京市“十一五”時期重點新城發展實施規劃》中提出,“十一五”期間政府在加大對重點新城建設支持力度的同時,繼續深化建設體制和投融資體制改革,重點創新完善開發建設機制和融資政策,多種渠道融通資金,統籌搞好新城開發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
創新完善開發建設體制與機制
借鑒國外、國內其他大城市新城開發建設的經驗,重點新城開發建設應實行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模式,加強對重點新城開發建設體制及運作機制的深化研究, 創新完善重點新城的統一開發建設體制和機制,協調推進新城的開發建設。
——充分發揮市政府、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鎮政府以及在區單位和企業、駐區居民及社會團體組織、專業協會等各方面的積極性,根據不同重點新城的具體情況,分別采取市級主導和區級主導的方式,組建新城統一開發、建設、管理的組織機構,搭建招商引資和開發建設的運作平臺,協調推進新城開發建設。
——積極探索適于不同地區特點的新城開發建設的市場化運作方式及其途徑(如成立以新城開發建設為目的,隸屬于市或區政府的新城開發公司——即長期項目公司,按照統一規劃,對新城土地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建設等進行整體開發、運營與管理)。具體開發建設逐步實行分區招標,先行試點,積累經驗后推廣。
——優先考慮亦莊新城建設體制和機制創新,充分借鑒蘇州工業園區、廣州科學城等進行體制創新的經驗,對于打破區域行政界線、進行區域聯合與協作以及適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積極穩妥地理順亦莊新城開發建設體制,為更好地推進亦莊新城發展與建設提供條件。同時要積極創作條件,力爭將亦莊申請成為國家綜合體制改革綜合試驗區,為新城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財政支持力度
針對新城經濟發展基礎和自我積累能力相對較弱,短期內不可能集聚大量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現實,市政府應積極調整財政資金結構,加大對新城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大對新城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集中財力建設一批關系新城發展全局、帶動作用較大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充分發揮公共投資的引導作用。
——對于新城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可采取市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擔費用的方式,對于不同回收期及盈利空間的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合理確定市政府和地方政府出資比例。通過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大力扶植,吸引各方投資,改善新城投資環境,增強新城的競爭力和開放度。
——在擴大市政府直接對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力度的同時,應考慮重點新城發展的現狀及特殊要求,對于順義、通州重點新城,實行與市區(中心城)相同的稅收結構及稅收返還制度,適當加大稅收返還力度,支持新城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重點新城的發展環境。
拓寬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渠道
推進重點新城發展建設,要在發揮政府投資、政策導向作用的同時,借鑒國外新城和城市建設的經驗,進一步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優化新城建設的融資政策,完善引資和融資服務,開拓新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方式,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和國際資本參與新城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發展條件與可能,積極研究逐步建立全市性或地區性的“新城建設基金”和“新城產業發展基金”的可行性及實施方案,為促進建設基金和產業基金參與新城重大項目建設提供條件。
——根據新城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的情況,積極探索新城開發建設公司推行股份制及尋求上市融資的可行性及有效途徑。同時,通過銀行貸款、政府補助、土地置換、存量資產調整以及發行建設債券或基礎設施建設債券等多種途徑,籌集建設資金和進行資金市場融資,支持新城建設。
——研究制定和繼續完善鼓勵社會投資的優惠政策及規定,逐步開放道路、橋梁、供水、污水處理等領域的投資限制,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新城基礎設施建設。
——為加快新城和新區發展,政府應積極推行委托招商方式,并完善相應政策措施,鼓勵采用BOT(建設—經營—轉讓)、特許經營、招投標、PPP模式、資產經營、基礎設施建設信托等多種方式建設經營新城基礎設施。市政府應在地方稅費中提取一定的比例,或直接作為新城建設項目投資,進行開發、創業投資的試點工作。
——制定投資優惠政策,保障參與新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的利益。根據基礎設施產業建設規模大、周期長、投資多,以及具有公共產品屬性、服務價格及經營效益較低等特征,在基礎設施建設資本的形成過程中政府應當給予適度的干預和財政政策傾斜,如實施政府擔保和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利用政府投資“粘合”其他社會投資,吸引更多的各類企業及社會和國外資金加大對新城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重點新城應在繼續執行和完善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進入城市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領域,依法實現內資外資、國有民營平等待遇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吸引多方投資進行新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