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金融機構網點最多、種類最全的區縣,非海淀莫屬。
2006年,海淀區各類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總數達768家。這些金融機構主要分布于金融走廊及中關村西區、西直門、上地等地區,北部新區也日漸成為金融機構增設金融網點的熱門地區。
記者從海淀區發改委了解到,依托海淀豐富的金融資源及業已形成的金融機構聚集態勢,海淀區將在未來幾年著力打造四大金融商圈。其中,西直門外金融商圈有望在市、區兩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納入金融街政策輻射區范圍,成為新的金融總部集群。

西外商圈有望納入金融街政策范圍
近年來,隨著金融機構的不斷入駐,金融街的承載力已趨于飽和,難以提供更多的空間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比鄰金融街的西直門外金融商圈提供了機遇。
海淀區發改委副主任王歌紅告訴記者:“西直門外地區南依金融街,北鄰中關村,一方面對金融街金融管理總部功能形成了有益補充,可實現金融交易資源進一步聚集;同時借助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力量,有利于促進金融與高新技術產業充分融合。因此,自2006年以來,一些新的總部金融機構踴躍入駐,商圈規模不斷擴大,多層次的金融聚集區已初步形成。”
目前,金融街延長線上的西直門北大街、中關村南大街、首體南路以及大柳樹路等地區,已聚集金融機構總數多達55家,而且總部型金融機構呈現出相對聚集的態勢,共有中郵創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國華電集團財務有限公司、中國人保壽險有限公司、生命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等8家總部或地區總部機構入駐,占海淀總部型金融機構總數的20%。
此外,海淀西三環地區和中關村西區也聚集了大量金融機構,約160家,其中總部型金融機構6家。
記者了解到,在金融機構不斷聚集的情況下,目前,西直門外地區可供金融機構選址的建筑面積約7.9萬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楓藍國際大廈、金暉總部大廈、主語城和榮盛大廈;此外還有創世紀大廈等17座在施項目,建筑面積達87.2萬平米。中關村西區、西三環地區可選址樓盤5座,建筑面積約22.9萬平米;在施項目7個,建筑面積54.8萬平米。
在功能定位上,將以發展保險、證券、基金、財務公司和其他金融中介機構為重點,以匯聚新建機構總部、中小金融機構總部和金融機構地區總部為目標,形成與金融街產業布局相互補充的金融總部集群。
與此同時,市、區兩級政府將合力提升西直門外商圈的商務環境,鼓勵、支持更多金融機構入駐金融街政策輻射區。
海淀著力打造四大金融商圈
未來兩三年內,除“西直門外商圈”之外,海淀還將著力打造“金融走廊和中關村西區商圈”、“上地商圈”、“稻香湖金融服務商圈”,四大商圈將強有力地支撐起海淀金融產業的整體格局。
金融走廊和中關村西區廣場是海淀區金融機構及其網點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金融走廊”全長4公里,南北各延伸200米,呈現魚骨狀的空間結構,地鐵十號線將貫穿“金融走廊”全線。“中關村西區廣場”總面積51.44公頃,廣場周邊集中了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教育和科研設施完備,高素質人才密集,已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總部、研發中心比較集中的地區,金融需求巨大。

經過幾年的建設,大量金融機構陸續入駐, 輻射中關村西區的“金融走廊”初具規模。目前已進駐金融及其分支機構82家,其中銀行類金融機構59家,證券及基金12家,保險機構8家,擔保機構2家,財務公司1家,其中包括規模總部金融機構3家,外資銀行機構4家。
“中關村廣場”和“金融走廊”在地理上連成一體,在經濟發展中相互呼應,極大地提升了海淀區金融產業的整體形象和聚集效應,為地區金融市場的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及其周邊地區高新技術企業密集,存在著巨大的金融需求,同時擁有較為完備的信息安全保障,云集了大量國內外著名信息安全供應商和提供細分領域信息安全服務的中小型公司,能夠就近為金融科技服務部門提供全面、快捷和持續的服務支持。
目前,上地金融商圈已聚集了18家金融機構,吸引了數家金融后臺服務機構入駐,包括中國銀行銀行卡中心、中國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中鈔信用卡發展有限公司、中國銀聯北京信息中心等,接近已入駐海淀金融后臺服務機構數量的三分之一。
近年來,北部新區逐步成為海淀重點發展區域,稻香湖金融服務區各項建設工作不斷推進,日益成為金融機構的新寵之地。目前已聚集金融機構31家,金融后臺服務機構的聚集之勢非常明顯。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中國農業銀行總行災備中心、中國人壽研發中心已簽訂入駐協議,另有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金融電子化公司、中國建設銀行數據中心、國家開發銀行數據中心、華夏銀行后臺運行中心等數家機構明確了入駐意向,高盛公司等多家金融機構紛紛來此考察。
與此同時,隨著海淀北部新區商機的不斷涌現,繼原北京農村信用社和北京農村商業銀行之后,越來越多的銀行機構也開始在海淀北部新區選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