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村支部四樓會議室寬大的玻璃窗,密云縣巨各莊鎮蔡家洼村的全貌盡收眼底——

村莊入口處原來的黃土路已經被平坦柏油路所替代,頗有些異國風情的景觀標識正在緊張施工,道路兩旁聳立著新型風光互補的太陽能路燈,積蓄的能量夜晚發光,會把鄉村的夜晚照亮如同白晝。農民回遷樓一期工程已近尾聲,幾百戶村民有望在春節前搬進新居。不遠處蒼翠的山崗下,6萬多棵去年新栽種的櫻桃樹沐浴著盛夏的陽光,抽枝吐葉,盡情生長。還有正在施工的采摘接待大廳、農業觀光走廊……
這是一幅處于“正在進行時”的新農村建設壯美畫卷,僅僅兩年時間,京郊密云的一個偏僻小鄉村已經舊貌換新顏。
農民的新居夢
2005年4月,蔡家洼村作為北京市13個舊村改造試點村之一,邁開了新村建設的步伐。
蔡家洼村2600口人,800多戶,可利用土地7800畝,其中村莊占地2200畝。按照舊村改造的相關政策,村里用300畝土地集中建設多層住宅樓,農民搬遷上樓,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方式,節省出的1900畝土地恰好可以發展二、三產業,在都市農業、高效林果業方面做文章。
那么農民到底愿不愿意上樓呢?需要蓋什么樣的房子呢?對村里發展產業的思路是否支持呢?
定為舊村改造試點村之后,村里請同濟設計院做了村莊的整體規劃,通過村民代表大會、黨員會、以及每戶一封信的形式向村民講解、宣傳,讓村民人人都知道村里準備干什么。又組織了6個黨員小組入戶調查,廣泛征集民意,調查結果顯示,98.5%的村民愿意上樓,而且同意建設多層住宅。村里決定不用老百姓出一分錢,通過置換的方式讓村民搬進新居,而且要比原有的居住條件寬裕。根據相關部門測算,村民舊宅每戶的建筑面積平均在80平米左右,新居每套建筑面積90平米,按一戶兩套置換,每戶村民新居的建筑面積達180平米,以三口之家計算,人均居住面積將達60平米。
記者看到,蔡家洼村一期回遷樓小區掩映在一片綠色之中,已經進入最后的裝修階段,二期工程也將隨之啟動。小區南側,花園式的幼兒園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已經投入使用,農民上樓后,還會有專門的物業公司負責社區服務和衛生保潔。一個生態環境優美的新型居住小區即將落成,農民夢想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也將很快實現。
“腦子活”的新村帶頭人
村支書王大林屬龍,四十出頭,人看上去精瘦干練。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從剛剛走馬上任的沙場村趕回來。一人分飾兩角,同時擔任蔡家洼和沙場兩村的一把手,著實有些吃不消。
蔡家洼村處于密云縣潮河經濟產業帶上,離去年9月建成通車的京承高速二期出口只有500米,這里有山、有地、有水,可以說資源十分豐富。曾以種糧為主的蔡家洼村歷史上幾乎沒有其他產業,發展緩慢。2001、2002、2003連續三年干旱,農民只能種玉米,但到頭來三畝地也只能收獲一小推車糧食,澆不上水的土地甚至顆粒無收。沒有收成和產業,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或是做點小本買賣,或是在建筑隊干點零活。
看到別的村發展起種植、養殖產業,一步步富裕起來,蔡家洼村人急啊!
2003年村干部換屆選舉,廣大村民和黨員干部同時想到了一個人——王大林。憑借5萬元銀行貸款白手起家,做磚廠、建材生意的王大林當時已成為小有名氣的私營企業家,個人帳面資產上億元。村民認為王大林“腦子活”,他能憑個人的本事致富,也一定能帶領全村人致富。就這樣,在父老鄉親的重托下,王大林在2003年8月走馬上任,開始擔任蔡家洼的村支書。
上任伊始,在王大林的帶領下,蔡家洼村就開始著手做村莊規劃,一方面以特色農業、觀光農業為主,打造產業,另一方面以建設優美整潔的村莊環境為主,便于招商引資。目前,蔡家洼村“一大功能區”、“三大產業區”的新村雛形已經開始顯現。
“沒有產業支撐,新農村建設就是空談,不能讓農民變成住在別墅區里的貧民。”王大林把企業管理的經驗移植到新村建設上來,也把全部精力投入進去,自己原有的企業因此每年損失幾百萬元,換來的卻是蔡家洼村今非昔比的變化。
今年換屆,王大林再次以90%以上的高票當選。嘗到了甜頭的村里人生怕他撂挑子不干了,又怕他干得太好高升了,與他素不相識的沙場村人甚至不選本村人,聯名找到鎮里請求這位“腦子活”的能人做起了他們的當家人。
一產:建國內最大的櫻桃采摘園

下午三點多鐘,盛夏毒辣的日頭剛剛有些收斂,就有幾個村民騎車上了半山腰的櫻桃園,開始了下午的勞作。6萬多株去年新栽種的櫻桃樹一望無際,直通到山底下。蔡家洼村的張書記告訴記者,村民是來櫻桃園上班的,農民個人的土地已經全部流轉到村集體,村里把這些土地集中起來搞精品林果業,要建成5000畝的生態農業產業化基地和國內最大的櫻桃采摘園。
“農村土地統一由村集體經營管理,避免了一家一戶生產的盲目性,有利于發揮土地的規模化效益,也便于招商引資。”當村集體與村民在土地利用方面達成一致意見后,蔡家洼村專門成立了北京聚隴山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600多名農民搖身一變成為上崗工人,每人每月有650元的工資收入。
公司的成立使一產規模化經營的思路迅速實現。
2004年,蔡家洼村一期600畝的巨龍觀光采摘園建成,栽植了進入盛果期的大櫻桃樹,冬棗樹、加州大李子等,還建起了8棟高標準的溫室大棚,栽植了木瓜、蕃石榴、芒果等9種熱帶果樹,這里已儼然成為熱帶蔬果的觀賞基地,從2005年開始,觀光采摘游客便絡繹不絕。
2006年栽種的6萬多株櫻桃樹今年已經開始結果,明年每棵樹至少可以結20斤左右的櫻桃。張書記指著遠處的山路告訴記者,圍繞整個櫻桃園的環形路已經修完了12公里,山坡上的路剛剛鋪完土,在那里可以俯瞰整座櫻桃園。櫻桃的種植數量最終要達到15萬棵,幾十個品種,可以同時容納幾千人采摘,全部建成后這里將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櫻桃采摘園。
緊挨著櫻桃園,一座三層、6000多平米的采摘大廳正在建設當中,張書記介紹說,5000畝的生態園建成后將分成10個區,種植不同種類的花果,各具特色,可滿足游客不同的采摘觀賞需求。10個區域分別配備一個服務區,每個服務區都有這樣的采摘接待大廳,集餐飲、休憩于一體,能同時接待上千人。
“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經過兩年建設,蔡家洼村5000畝生態農業產業化基地已經不再只是一個設想。
二產:打造觀光工業走廊
日本三得利茶飲料、臺灣大磬素食品、正林瓜子……你不但可以親眼看到各種食品是怎樣從原料經過加工變為成品的,還可以在食品下線的第一時間投幣品嘗,或是帶些真正新鮮的食品作為禮物贈送親朋好友。
引入意大利、英國、美國、臺灣等國內外知名食品加工企業,投資額3.8億元,占地400畝的觀光工業走廊是蔡家洼村發展第二產業的一大亮點。
觀光產業被譽為無煙工業,近年來國內熱衷工業觀光旅游的游客也開始逐步增多。蔡家洼村的工業觀光園將以農產品深加工為主,利用當地蔬菜、菌類、玉米、黃豆等干鮮果品進行深加工,并開放全部生產過程,設置觀光走廊,供游客參觀。

記者看到,在工業觀光園的施工現場,3個24米寬的標準廠房正在緊張施工,目前已有10家企業簽約入駐,將建設14個標準化廠房,其中5個工廠計劃在年底前建成投產。全部建成后,工業觀光園可吸納2000人就業。
蔡家洼的鹵水豆腐是出了名的。村里有200多個豆腐作坊,密云縣城居民吃的豆腐90%是蔡家洼村豆腐加工戶制作的,2006年蔡家洼村的豆腐加工已被北京市鄉鎮企業局和工業促進局定為“一村一品”。
為了把豆腐加工這一手工技術延續下去,同時保障這部分村民的就業,村里決定把一家一戶的豆腐作坊請進工業區,每戶設置30平米左右的操作間,無償提供給豆腐加工戶,同時統一衛生標準、統一著裝。今后村里還計劃成立豆腐加工合作社,做豆制品的深加工,統一注冊商標,投向市場。這樣不但使 “一村一品”的豆腐加工技術得以延續,解決了當地村民的就業,同時可帶動周邊農村地區種植黃豆,通過定向收購、訂單農業的方式,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三產:瞄準綠色商務旅游高端市場
農村也可以發展總部經濟嗎?也可以發展第三產業嗎?
聽說蔡家洼村引入了中石油、中石化、杜邦這樣的大牌企業,要蓄意發展總部經濟,搞綠色商務旅游,記者不禁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在一進村不遠處,民航總局一座五星級的接待中心正在建設當中,附屬設施已經基本建成,主體工程將在月底破土動工。王書記向記者透露,杜邦公司將在這里建設3萬多平米的會所,中石油、中石化、海關總署、國家工商總局等近20家企事業單位已經和村里簽署了用地協議,今后將發展大型企業總部、建設各種會所、會展中心、會議中心,發展高端商務旅游。
“我們計劃世界500強企業引進10家、中國100強企業引進10家,投資總額將在15億元左右,向總部經濟方向發展。” 王書記介紹說,“發展第三產業是考慮到服務業利潤率比較高,用工多、見效快,另外結合舊村改造的相關政策,結合蔡家洼村的一些現有優勢,我們在招商引資方面著重突出了總部經濟、文化產業等概念。”
隨著農民逐步搬遷上樓,蔡家洼村新的產業規劃將逐步落實。到2008年,新村建設項目將完成70%,到整個舊村改造完成后,王大林計劃讓村民人均收入邁上2萬元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