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用汽車發展現狀及區域布局
我國專用汽車產業經過近50年的發展,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目前專用汽車產量占載貨汽車總產量的40%左右,接近5000個產品品種,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產品范圍涉及交通、城建、環衛、市政、石油、化工、衛生醫療、銀行、軍工等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和行業。專用汽車既有汽車的機動靈活,又具備各種專業特性,用途十分廣泛。20多年來,在改革開放尤其是市場經濟的推動下,通過“八五”、“九五”、“十五”規劃的貫徹實施,專用汽車產業得到迅猛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基本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隨著我國專用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專用汽車企業充分參與國際專用汽車市場競爭,專用汽車產品在種類、品種、質量、產量及技術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發展,逐步縮小了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目前,我國半掛運輸類產品在東南亞、歐洲、美國及日本等地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工程作業類產品在中東等地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從而改變了過去進口大于出口和高端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盡管我國專用汽車產品在技術先進性、質量穩定性、產品可靠性、檢測手段等方面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總體上我國專用汽車產業在國際專用汽車產業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已基本具備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目前我國專用汽車生產企業遍布全國多數地區,主要集中在渤海灣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和中部地區,區域性優勢比較突出。許多企業成立了銷售公司并形成了覆蓋全國的營銷網絡。
影響專用汽車區域性發展的因素及環境條件
1、影響因素
從整體看,專用汽車產品結構、技術結構仍不盡合理,調整的力度不夠大,企業生產手段陳舊,“大而全”、“小而全”的狀況普遍存在,多數專用汽車生產企業的專業化程度較低,資產結構不合理,缺乏流動資金,特別是專業底盤的生產開發仍然滯后,這些都制約了產品和市場開發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具體表現為:
(1)組織結構松散。許多專用汽車公司隸屬于不同的集團或企業,分別作為一個個生產經營單元,自成體系且相互獨立,企業間不能夠很好的相互溝通協調,無法共享資源。
(2)同種產品重復生產現象嚴重。各企業相互壟斷、相互封閉,產品重復研發、重復生產,許多企業規模難以擴大,影響了企業的有效運作。
(3)技術手段相對落后。
(4)專業人才缺乏。

2、區域性發展所面臨的市場環境
(1)地域特點。我國屬于大陸型國家,幅員遼闊,內陸深廣,東西跨度5400km,南北相距5200km,而且資源分布和工業布局不均衡,資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區,形成了西部、北部資源向東部、南部流動,東部、南部的工業品向西部、北部輸送的貨運格局。
(2)工業化進程加速。1978-2005年GDP年均增長率達到9.2%,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快速進程中。我國工業化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經歷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階段、80年代體制過渡期的輕工業優先增長階段,進入90年代之后,中國工業化進入了以結構調整為重點的新階段。
(3)公路發展迅速。近10年間我國高等級公路建設發展迅速,“十五”期末,我國公路總里程已達到195萬公里,新增里程28萬公里,年均增長5.6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到4萬公里左右,二級以上公路里程近40萬公里。隨著高等級公路的飛速發展,將極大的推動高等級公路運輸車輛、高等級公路工程車輛及維護車輛的發展。當前我國公路貨運現代化和裝備發展的戰略思路是,采取區域差異化策略,大力發展以高效高速廂式半掛車為主體的干線公路和大區域及城際間的工業制成品和日用消費品的整車和零擔運輸。
(4)能源需求巨大。2006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24.6億噸標準煤,比2005年增長9.61%。單位GDP能耗1.206噸標準煤/萬元,比2005年下降1.33%。預計到2020年石油需求量將達到6億噸。在這些基本戰略物資中如原油、原煤、水泥等大部分靠車輛運輸,因而專用汽車總量需求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5)城市建設水平提高。目前我國城市數量為668個,其中200萬以上人口的超大城市15個,100-2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22個,50-100萬人口的大城市42個,中等城市210個,小城市379個。為了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根據我國城市建設規劃,“十一五”期間我國城市設置數將超過800個,城市非農業人口將達到3.5億人,全國城鎮從1.5萬個發展到2萬個,全國城鎮人口預計達到4.5億人左右,城市化水平將達到35%。隨著城市數量的大大增加,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功能的增強及其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對建筑、環衛、園林、電力、通信、電視、公安、司法、機場、金融以及各類商業運輸等城市建設與服務方面的專用汽車將產生較大的市場需求。
(6)重點工程建設。國家實施重點工程將促進專用汽車車輛需求,如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奧運工程等,這些工程的實施不僅推動專用汽車總量發展,而且將極大地帶動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有效需求。
(7)現代物流運輸要求。經濟全球化和進一步擴大開放會帶來貿易量的增加以及貿易結構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對交通運輸車輛的需求。現代物流是運輸業實現集裝箱化的革命性變革。近年來,我國的交通運輸條件和港口碼頭的設施不斷完善,運力不斷增加,相關的運輸服務及配套行業(如貨代、船代、倉儲、物流中心、中轉站等)不斷發展,也給物流業發展創造了必須的條件。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大量跨國公司的進入,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體系和敏捷的供應鏈會對現代運輸專用汽車提出具體的要求,這就迫使專用汽車的發展必須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專用汽車區域性熱點產品市場分析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運輸業的繁榮,專用汽車的需求量日益增長,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專用汽車產品品種繁多,應用范圍很廣,相對其它產品而言用途比較單一,影響因素主要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容易做出定量預測。在對專用汽車進行定量預測之前,有必要對專用汽車市場進行定性分析。一是對專用汽車整體發展的領域進行分析,二是對主要產品品種的發展前景進行分析,這樣能夠對企業重點發展的產品方向進行更準確的定位。未來專用汽車的主流市場將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設、服務和高等級公路運輸、管理等方面,這些專用汽車品種根據各行業的具體發展情況,隨時間、地域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市場熱點。
(1)油田專用車。是在通用型的重噸位貨車底盤上加裝各種鉆井、修井等作業的專用裝備而成。西部石油資源的開發,將持續需要大型固井車、鉆井車、生活車、修井車等車型。
(2)機場專用車。當前,國家把機場建設確立為西部大開發的重點,機場的建設需要大量舷梯車、行李運送車、食品供應車、大型加油車、飛機牽引車、救援車、專用消防車等。
(3)市政用車。包括各種路面清掃車、可換車廂式垃圾壓縮車、吸糞車、下水道疏通車、各種郵政車、灑水車及清洗高層建筑物的屈臂登高車等。由于城市化建設進程加快,使得適應城市建設需要的各類建筑工程車需求量增大,而且品種需求十分豐富。
(4)高速公路維護車輛。高速公路的發展為重型車輛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隨著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斷增加,增加了大型高速公路清障車、路面養護車、路面清掃車、救援拖車、帶大型起重機的救援車等專用汽車的市場空間。

(5)高端消防車。專業化、特種消防車的數量愈來愈多,但從在用車輛的實際情況看,目前我國消防車在數量和質量上還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尤其是車型結構不合理、特種消防車比例過低,水罐車占總量的69.2%,而特種消防車(除水罐、干粉、泡沫以外的車輛)僅占10%,今后專業化的特種消防車將成為需求的重點。
(6)醫療專用車。由于近年來一些疫情的影響,大大刺激了國內醫療專用車的需求。醫療專用車包括救護車、醫療急救車、采血車、防疫車、化驗車等各種車型。
(7)集裝箱車。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現代物流的加快以及肉類、速凍食品、冷飲、乳制品及鮮果類商品的總產量和運輸量的增加,國家每年對集裝箱車的需求將大大增加,集裝箱運輸將是我國汽車運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8)罐式汽車。包括油罐車、液化氣高壓罐車、吹污液罐車等。西部地區油氣資源的開發,必然會帶動石化煉油業的發展,因此大型油罐車的需求也會增大。房地產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開發等原因導致了對散裝水泥車及混凝土攪拌車的大量需求。隨著天然氣的開發和廣泛應用,以液化天然氣為主導的低溫運輸車將成為未來罐式車市場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雙高的熱點產品。
(9)廂式汽車。如冷藏保溫汽車隨著蔬菜、水果以及冷凍食品的中長途運輸量的增加而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由于國家對公共安全和生產安全的重視,特殊產品如爆破器材運輸車等危險品運輸車的需求量也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研究發展戰略,完成區域性合理布局
預計到2010年,我國專用汽車品種達到6000個,重、中、輕比例達到5:2:3的合理化水平;產量達到90萬輛,占當年載貨車總產量的65%;生產能力達到150萬輛;市場保有量500萬輛。圍繞這一規劃目標的實現,在發展戰略的確定方面應確保實現專用汽車產業規模化、專業化、集團化發展,堅持走強強聯合、資源共享之路,使我國專用汽車產業迅速提升規模,做大做強。
1、發展原則
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規模、速度、質量、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堅持以產品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現有專用汽車產品為基礎,推陳出新,提高優勢產品的專業化、產業化、規模化和系列化水平,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發展方針,大力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提高競爭力。堅持做強、做大、做精的原則,堅持統籌兼顧、綜合治理,建立健全適應形勢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堅持聯手合作,以資產為紐帶,通過整合現有優勢資源,進行聯合和擴張。
2、總體思路
堅持以市場為根本,堅持改革創新,強化生產經營,以流程再造帶動精細化管理與經營,以現有專用汽車產品為立足點,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加大科研開發投入,通過引進、合作等多種途徑開發新產品,占領新市場,掌握具有核心技術及競爭力的絕對地位。圍繞做強做大優勢企業,以市場營銷工作為先導,加速企業規模化的進程,建設面向全國的銷售網絡,努力實現規模、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積極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革,通過合并重組,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加快與民營資本、科技資本的融合,提高專用汽車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3、戰略選項
企業通常運用的三種基本戰略類型,一是差別化戰略,指企業為滿足顧客特殊的需求,形成自身競爭優勢,而提供與眾不同的產品和服務的戰略;二是重點集中戰略,指企業把經營戰略的重點放在一個特定的目標市場上,為特定的地區或特定的購買者提供特殊的產品和服務戰略;三是成本領先戰略,指企業通過內部加強成本控制,在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和廣告等領域把成本降到最低。對于不同的專用汽車企業,由于所處的位置、隸屬關系、擁有資源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選擇適合自己的競爭戰略有很大的差別。不管采取何種戰略,都要堅持樹立市場占有率最大化的觀念,提高企業資源配置效率,提高核心技術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加速專用汽車核心業務跨越式發展。
4、實現區域性合理布局
我國專用汽車產業應按照地區經濟、用戶方向和幅射效應的原則,致力于提高專用汽車的經營品質,增強專用汽車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融資能力,擴大影響力,實現規模化經營,完成專用汽車產業戰略布局。優勢大型集團企業可采取重組、并購、控股、兼并等多種形式,實現低成本擴張。
從區域的角度上講,區域中心城市是經濟區域中的經濟發達、功能完善、能夠滲透和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行政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統一體。具體地講,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幾個方面:一是經濟集中程度高、規模大、勢力強;二是社會分工發達,產業結構優化;三是科研能力強,人口素質高;四是具有較強的綜合服務能力和較完備的基礎設施;五是經濟文化管理和社會文化的中心。
鑒于此,我國專用汽車重點發展地域基本分為東北地區、中原地區、華南地區、華東地區、西北與西南地區等五大板塊,并以中心城市為依托,向周邊幅射發展。東北地區,專用汽車產品可覆蓋黑龍江、吉林、遼寧地區,并重點占領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地區市場;中原地區,專用汽車產品可覆蓋河南、湖北、湖南、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安徽地區;華南地區,專用汽車產品可覆蓋廣東、海南、廣西、云南、江西地區,并占領南亞地區市場;華東地區,專用汽車產品可覆蓋山東、江蘇、浙江、上海地區,并利用港口優勢占領東亞市場和歐美市場;西北與西南地區專用汽車產品可覆蓋陜西、甘肅、四川、重慶、寧夏、新疆、西藏地區,并占有中亞地區市場。結合我國區域性經濟協調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長三角、珠三角、泛珠三角、環勃海灣經濟區等區位的發展優勢,真正把我國專用汽車產品做精做優,把優勢企業做強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