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特最早的“四輪車”
亨利·福特生性好奇,尤其對機器頗感興趣。1876年他13歲,有一次父親帶著他乘坐一輛馬車外出旅行,當他看到一輛以蒸汽機產生的蒸汽為動力的車時,驚訝無比。這是他第一回發(fā)現(xiàn)車子可以不用馬拉。
有一次,福特去底特律辦事,有機會見識了一種新內燃機。它是德國人尼古拉斯·奧圖研制的,用汽油作為燃料。他看得很仔細,回家后在一張樂譜紙的背面畫出了它的草圖,并且興致勃勃地向妻子克萊拉講解。在福特眼里,只要將這種機器加以改裝,再安上輪子,完全能夠像他13歲時所見到的蒸汽為動力的車那樣自動行走。
1891年,福特一家人搬到底特律居住。他下班后,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擺弄喜愛的機器等玩藝兒。一天,雜志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福特的注意,文章所講的是怎樣利用零星雜物來制造汽油引擎。他對這種設想十分贊同,覺得很有發(fā)展前途。
于是,福特在家的小木工房里與幾位和他有共同愛好的人開始研制小引擎及其點火系統(tǒng)。福特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
首先,在一臺舊蒸汽機上取下一根長度為56公分的粗鐵管,將它里面的管孔絞大后,切成兩段,作為氣缸安裝在發(fā)動機的心臟里;接著,在發(fā)動機的上面安裝油箱,憑借重力作用,汽油會自動流進發(fā)動機里;車所需要的動力,靠一條長度為3米的鏈子來傳遞;相比較而言,車輪的制作最為費事,是將模樣像自行車輪的4只細瘦輪子與骨架組裝在一起;機器的操作部分用木柜遮蓋起來,并且在車子前部安裝了一塊裝飾性的木板;車子的方向靠艦柄來操縱,柄上裝有和車頭的一個門鈴相連接的按鈕,這個門鈴可以起到喇叭的作用。
1896年6月4日,福特開著自己制作的第一輛汽車前往13公里遠的迪邦鎮(zhèn),去他妹妹瑪格麗特家里做客。消息傳出,引來許多旁觀者。他們難以相信,這輛沒有馬拉的“四輪車”自己會動,認為必定是魔鬼施法的結果,而在車上的那個人十有八九是一個魔術師。
1898年6月,福特推出了第二代“四輪車”。與第一代相比,不論是外形還是功能都有較大的改進。例如,安裝了有襯墊的后座,坐起來格外舒適。銅制的車燈閃閃發(fā)亮,顯得高雅氣派。擋泥板保護車體,十分適用。
1899年,福特出任總監(jiān)的底特律汽車公司掛牌成立。工人們工作賣力,靠精細的手工活,當年就制作出12輛“四輪車”。
第一位汽油汽車司機是女性
1649年,第一輛不用牛或馬牽引的車問世了。它的發(fā)明者為德國一名手藝高超的鐘表匠,依據的是達·芬奇留下來的圖紙。雖然這輛車的速度非常之慢,但還是引起了轟動。
當瓦特研制的蒸汽機在1768年傳到法國時,一個名字叫庫諾的人大膽設計,利用蒸汽機提供的動力驅動車自動行走。他制作的這種車體積龐大,看上去像一個“怪物”,第一次被人們叫著“汽車”。由于帶有一個大鍋爐,臃腫不堪,需要占據很寬的路面,加之必須不停地加水,因此以蒸汽機作為動力的汽車不可取。
1878年,德國工程師奧托研制成功一種用煤氣作引擎的汽車。這種引擎的工作原理是充進到汽缸中的煤氣用電火花引爆之后,產生的力量可以推動活塞運動。煤氣引擎體重小,具有不用燒火和操作方便等優(yōu)點。與蒸汽機相比,大大地前進了一步。可隨之而來的問題不容忽視,那就是每一個引擎都離不開一個大的煤氣口袋。
奔馳是一位德國工程師,致力于汽油引擎的開發(fā)。他在對引擎進行了重大的結構改進之后,于1886年推出了一種高效的小型引擎。奔馳在一個有3個輪子的車架上安裝并啟用了這種引擎,使得第一輛汽油汽車在同年與世人見面。然而,當地政府卻不準奔馳去試車。在政府官員看來,一旦試車成功,將會引起連續(xù)反應。例如,有很多汽車出現(xiàn),耗費掉大量的汽油,公路受到損壞。
這時,奔馳的妻子挺身而出,對政府的禁令根本不予理會。這位膽識過人的女性勇敢地登上第一輛汽油汽車,以16公里的時速在城里兜了一個大圈,成為世界上駕駛汽油汽車的第一人。今天,人們在德國慕尼黑科學技術博物館里,可以目睹到這輛重254公斤汽油汽車的風姿。
富有傳奇色彩的“甲殼蟲”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要求德國汽車行業(yè)研制一種新式轎車:時速最高可以跑100公里,100公里的耗油量不得超過7升,售價低于1000馬克,能夠乘載5口之家(兩個成年人和3名兒童)。波爾舍博士奉命進行研發(fā)工作,于1937年和希特勒的親信維林成立了“德國國民轎車促銷公司”,造出了30輛原型車。
這種轎車為“溜背式”,有著極富動感的魔鬼身材,安裝了一個986毫升的后置氣冷式發(fā)動機,每小時的速度為60英里。它被命名為“國民轎車”,即“大眾汽車”。《紐約時報雜志》在1938年7月3日出版的刊物上,第一次將其稱為“一只可愛的小甲殼蟲”。1939年8月,大眾甲殼蟲(VW Beetle)生產了210輛。
大眾甲殼蟲在1945年戰(zhàn)爭結束后再次投產,至今已連續(xù)生產了2500萬輛。它不但在設計上布局嚴謹,注重細節(jié)和整體的統(tǒng)一性,而且在制作上加工工藝簡單,結實耐用,體現(xiàn)了機器時代的效率和理性,成為戰(zhàn)后德國工業(yè)的一大亮點。它顯示了一種全新的現(xiàn)實主義設計美學觀,被業(yè)界人士推崇為最具個性化的車型之一。隨著國際市場的不斷開拓,“甲殼蟲”作為大眾化的經典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構成了獨特的大眾汽車文化。
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汽車市場,大型車一統(tǒng)天下。承擔大眾甲殼蟲廣告代理的DDB廣告公司以“甲殼蟲”與眾不同的外形作為切入口,提出了“think small”的新理念。卓有成效的廣告宣傳使美國人開始摒棄“大就是好”的傳統(tǒng)觀點,逐漸認識到小型車的優(yōu)點。特別是“甲殼蟲”的設計體現(xiàn)出鮮明的個性價值,使戰(zhàn)后的人們從中看到一種從繃得很緊的社會壓抑中解放出來的希望,體會到一種嬉皮革命的反叛精神,因此備受當時離經叛道的嬉皮士的青睞。就這樣,大眾甲殼車擠進了美國市場,并且多年來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進口車之一。1969年出現(xiàn)的影片《可愛的甲殼蟲》起到了為“甲殼蟲”的流行風潮推波助瀾的作用。加工工藝的精致、各種裝備的極為可靠、售價和維修費用的低廉,使得“甲殼蟲”成為人們的首選。在世界各地,“甲殼蟲”俱樂部紛紛組織起來,光墨西哥就有近百家。
在1998年底舉辦的底特律國際車展上,大眾公司展出了最新款式的“甲殼蟲”,引起了公眾和媒體的密切關注。它在保留了老“甲殼蟲”靚麗色彩和魔鬼身材的基礎上,加入了現(xiàn)代化的設計元素,可謂是錦上添花。精心打造的新“甲殼蟲”堪稱世界一流,全鍍鋅的鋼質車身防銹保質期為兩年,極為細小的車身縫隙使得其與外界噪音甚至風聲的隔離達到了最佳水準。由于裝備了前排雙安全氣囊、側安全氣囊、防抱制動系統(tǒng)(ABS)以及可調節(jié)方向盤等,因此安全性能更加可靠。新牌“甲殼蟲”售價在2-2.5萬美元之間,它不再是原來那種6000美元左右就能買到的老牌“甲殼蟲”了。作為一種經典的車型,它的對象是那些更具有經濟實力、追求時尚的消費人群。
對于“甲殼蟲”來說,2003年7月30日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最后一輛老牌“甲殼蟲”從大眾汽車墨西哥工廠的生產線上緩緩駛下。老“甲殼蟲”盡管功成身退了,然而作為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品牌,它將永遠被人們所記住和懷念,在世界汽車界流下一段佳話。 (連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