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最近因為中國產品出現安全問題而進行了大量的報道,《商業周刊》在7月23日的封面故事中也對此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中國的行政力量在經濟發展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內地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動員人力與資金完成龐大的任務,30年來中國經濟可以每年平均增長9.5%。中國變成從T恤到電視的出口巨人;成為世界上成長最快的消費者市場。在2008年奧運會舉辦之前,北京完全可以完成所有體育場館、道路和各種設施的建設。這些都依賴中國強大的行政管理力量。
然而,層出不窮的中國產品不安全的頭條新聞,揭露的是一個驚人的事實:深入剖析中國經濟奇跡,就會發現在管理和監管上的失敗比比皆是。產品安全只是中國政府監管執法失敗的冰山一角,環境保護、著作權與資本市場等方面,監管效果也并不理想。
上海的股票市場也許是全球最熱、并擁有最先進的交易系統的市場,但它在1990年開始運作到現在,多年來的規范和管理還是收效甚微。中國政府宣布了各種環保方案,但重度污染的工廠、燃煤的火力電廠仍然一家家興建起來。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中國在投資與研發上比日本的投入還要多,然而在發明和研發上的成果卻微不足道。
中國的專家學者認為,這些問題不過是一個國家從計劃經濟快速變成自由市場的成長陣痛。但現在,各種跡象更清楚地表明,中國政府還需要認真面對這些結構性的問題。發展新的出口工業、投資公共建設計劃,使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快速升高,與此同時,卻也在阻礙中國經濟無法向更高階段發展。在過去那種不計代價地追逐成長的過程中,中國卻忽略了在基本的社會保障系統上的投入。另外,一整套在全國有效執行環保、安全、經濟法規的監管機制也沒有成功建立。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是資源重大的轉移。中國政府想讓經濟降溫卻又不擔心減少投入后所產生的就業問題。
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以及不斷升高的貿易順差,看起來好像中國很強大,其實卻是中國過度依賴出口、內需太弱、以及金融系統太不現代的緣故,但社會服務系統的不健全,會讓城鄉之間的差距更大。
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改變現狀。今年就關閉180家非法食品廠,政府要求各個部委的管理部門必須使用合法的軟件。各地政府都宣布了新的社保方案,對股票市場的監管力度加大,并且通過了嚴格的環境法規。中國正在向一個擁有現代市場經濟、在向著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國際公民的軌道上行進。
中國并不缺乏改善這些問題的資金,它也在制定規范環境保護、醫療社保體系與工人安全的法律架構。那么,中國的關鍵問題在哪里?中國缺乏的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決心,這種改革將對經濟生活的許多層面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中國的行政系統含概中國657個城市、2862個縣、41636個村。因為每一個干部的表現主要是靠GDP成長率來決定,而地方上包括低利率的代款、土地、執照、免于競爭者的保護、免受法規束縛的特別通融等等,都是為了能讓地方企業在經濟發展上更加順暢,與此同時,收取賄賂的機會也蘊涵其中。
中國國有企業所有權的虛位,加劇了利益沖突。中國國營企業只占中國經濟的三分之一,比較起來,20年前這個數字是80%。事實上,許多地方的企業與各個村、縣、省的政府都有金融上的關系,在某些層面,這種關系可以讓中國的行政管理體系與經濟成長形成唇齒相依的關系。在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問題逐漸顯現,雖然中國的軟件工業可以在著作權法的保障下發達起來,但在地方上卻很難執行,因為盜版所產生的利潤更具有誘惑力。中國審計署的報告指出,約有10%的中央政府被稽核的經費中都被轉移給企業的非法貸款、興建美侖美奐的政府大樓、以及其他有問題的投資項目上去了。
中國的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北京有300多名員工,在全國有6萬名工作人員,各省都有環保部門。這個人數比美國的環保署的工作人員還多,美國全國只有一萬七千五百人。然而6萬環保局官員卻是對省府與縣府負責,而這些地方政府對于經濟發展的興趣當然要比環境保護更高,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06年的報告說,雖然污染罰款已經提高了許多,還是比裝置防止污染的設備成本還低。中國環保局的副局長潘岳對《中國日報》的記者說:“為了在政治表現上得到好的考績,有些地方官員跟商人結合起來,尋求巨額的利潤。”
最近中國太湖大規模的藍藻爆發。暴露了政府在環保監管方面的問題。太湖提供無錫市230萬居民的飲用水。在上個世紀90年代,太湖畔開始出現大大小小的工廠,太湖漸漸受到污染,政府要求工廠進行污水處理,工廠都設置了廢水處理廠。但實際上這些設備常常閑置不用,因為工廠不想負擔其運轉費用,未處理過的污水繼續排放到湖里。情況更進一步惡化,今年春天,湖水整個變成藍綠色。
中國的食品制造業也有類似的問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有1700多名員工,但是負責監管中國80%的食品制造商大約是35萬家企業卻只有超過10個人監管,力度可想而知。
經濟發展至上的錯置優先性,導致了社會服務部門的老舊與缺失。中國政府從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縮小國營企業規模、將從搖籃到墳墓的“鐵飯碗”轉向社會保障體系。與經濟成長比較起來,社會服務被忽略了。醫院往往是靠賣藥來賺得收入,并且從藥商那里抽回扣——從而產生過度開藥的普遍現象,成為中國的媒體常常報道的事件。
上海證券交易所擁有世界第一流的設備,股票指數自從2005年開始已經成長了3倍。但是交易仍然很不穩定,監管相當弱,市場的上漲都是靠瘋狂的投機行為往上沖。股市的功能在于將資本有效率地分配給最佳的公司,但在中國這個目標沒有實現。
中國正在向科學與科技強國的目標努力。目前中國已經擁有各種超先進設備的實驗室,從生命科學、納米科技到光纖,每年可以頒發6萬份科學與技術的碩博士畢業證書,還在軍事科技上大有斬獲,甚至發射載人太空船上太空,而且中國科學家每年都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數量眾多的報告。然而撰寫科學報告,并不代表有創意。科研機構與大學實驗室雖然有第一流的設備,大部份的工作卻都不怎么令人印象深刻。這些機構的關注點都是放在把科技轉變成賺錢的產品,而不是發現新的科學突破。“現有的科研機構常常論資排輩,而不是靠實力或研究。他說:“這樣不會創造出一個可以吸引年輕人的環境。”
中國現有的經濟模式中可以羅列出很多問題,但在短短30年內,中國已經進步很多了,它的成長紀錄在歷史上無人能及。而美國與歐洲花了數百年才造就現代的金融系統,及確保食品安全、提供退休金、保護環境的系統。聯合科技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UTX )的執行總裁喬治·大衛說:“美國人希望中國也跟我們今天一樣擁有類似的標準,卻忘記了我們在并不遙遠的過去也有類似的問題。”
如果中國想建構出一套可以成為現代工業國家的金融、法律、行政系統,就必須擁有一套無法讓地方干部枉顧法規的法律系統;依據他們為公眾服務的表現、而不只是GDP成長來評量的考核制度,還有培育、獎勵企業家的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