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沒有企業家或者高層管理者會否定“永續經營”的重要性,但是在“永續經營”這場沒有止境的耐力賽中,如何才能勝出?又如何才能保持領先優勢?
本期的《哈佛商業周刊》邀請歐洲學者Christian Stadler以歐洲企業為對象,挖掘歐洲百年企業如何經過歲月的淘汰,不但屹立不倒,更能出類拔萃。
Stadler比較了歐洲百年企業中表現都很優良的“金牌級”和“銀牌級”的企業,以便了解企業如何能好上加好。創立迄今已經有117年歷史的德國保險巨擘Allianz,從創立之初就不斷進行多元化,領先同業涉足不同的保險領域,目前Allianz旗下的保險產品在各自的領域居領先地位,包括壽險與非壽險。Allianz的重要對手,成立已經有183年的A&M保險公司,則一直守著本業,直到公司成立100年之后,才正式跨出多元化的第一步,到目前為止,A&M保險公司保險雖然良好,但遠不如Allianz耀眼,這兩家保險公司超過百年的競爭史說明了一個原則,謹慎地多元化經營,是企業常保繁榮的法則之一。
本期還特別刊登了豐田汽車社長渡邊捷昭的專訪。今年,是豐田成立70周年,也是豐田開始外銷汽車到美國的50周年,以及全球首輛商用油電混合車豐田Prius推出10周年。豐田汽車從不起眼的紡織機器制造商起家,到取代美國通用汽車,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商,最重要的是,豐田也是獲利最佳的汽車公司,市值是通用、福特和克拉斯勒三家汽車市值總和的一倍半以上。但是,一向以品質著稱的豐田,近兩年來召回的車輛數量也比以前多了;向來強調“漸進改善”的豐田,現在也開始強調“激進的革新”。
去年12月,豐田汽車公司正式預估,2007年的汽車銷售將達到934萬輛,超越通用汽車,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商。不過,快速成長與全球化也為公司帶來許多壓力,成功導致的緊張狀況已經開始浮現。在這個關鍵時刻,公司備受稱頌的長期管理模式變得比先前更加重要,也承受了更大的壓力。《哈佛商業周刊》編輯采訪豐田社長渡邊捷昭與幾位最高主管,了解他們要研討什么策略,才能因應未來所需。10多年來,權威汽車研究機構一直把豐田汽車置于最佳汽車之列,認為豐田在質量、穩定性與長期耐用性上表現卓越。
但2006年,豐田的汽車出了一連串問題,使得公司信譽蒙上了陰影。此外,因應需求而快速擴張,以及力求跟上科技的變化的雙重壓力下,豐田旺盛的企圖心,以及著名的“豐田模式”,雙雙受到挑戰。所謂的“豐田模式”(the Toyota Way),就是每件事都要評量,像工人對剛造好的車輛進行最后檢驗時,連車門開關時的雜音也不會放過。如今,不論用任何標準來看,也不管是業界內行人或外界一般的標準來看,豐田汽車都位居舉世最成功的公司之列。
對社長渡邊而言,只要豐田的質量持續改進,銷售量與營收自然會跟著成長。如果問題來自負荷過度,他希望讓公司員工都能看到問題,因為員工會“絞盡腦汁”來解決。就算公司的成長會因而暫停延緩,也在所不惜。
豐田的長期策略是同時開發全球型與地區型車款,用完整的產品線在世界各地競爭。此外,他的一項未來愿景是制造“夢幻車”:能清凈空氣、預防事故、促進健康、振奮精神,而且可以只用一油箱的汽油,就可以遨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