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建立和社會轉型的全面展開,社會公正問題已引起中國社會的極大關注。毋庸置疑,一個現代的、健康的社會所應信奉的基本理念是:公正、共享、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陸續出現了一些關于公正方面的研究論著;到了90年代尤其是近幾年,這種研究迅速發展與深入,已逐漸成為國內學術界中跨學科的顯學。
什么是社會公正
公平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個核心問題,但公平不僅涉及到分配的結果,還涉及到基本的價值認識。公平的問題涉及到權利公平(起點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程序公平)、分配公平(結果公平)。
過去我國社會生產采用“一刀切”,政策執行了很長的時間,人們習慣于不管干什么事情都一刀切,講求平均化而現在,財富和收入差距的擴大卻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其實關鍵的問題不是初始差距大不大,而是對初始差距有沒有調節能力,以及這種差距是否符合社會公正的原則。
所謂社會公正,就是公民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合意的標準,換言之,它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和平相處的政治底線。一個關于社會公正的理論,其目的在于為全體公民提供一個關于社會分配好壞的共識,有了這個共識,人們才能進行和平和有序的競爭。
“社會公正”原則的建立,是基于各社會階層利益協調的共同價值認同,它不同于衡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平等”,也不同于市場條件下承認稟賦差別的機會公平,它是市場競爭之上維護共同生活的更高的原則,通過再分配和轉移支付來救助和扶持弱勢群體,是它的題中應有之意。
遵循社會公正的基本規則,可以充分激發各個階層以及絕大多數福分成員的潛能,使社會成員按照各自具體的貢獻得到有所差別的回報,從而在總體上杜絕平均主義出現的可能性。
實現社會公正的公共服務改革
2007年4月初,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完成的《中國公共服務發展報告2006》指出,我國當前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水平偏低、發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趨同”,基本公共服務綜合績效整體處于偏低水平。從目前來看,我國政府對公共支出的績效考評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還未形成政府公共支出講效益的制度環境、監督環境,未建立科學、合理、規范的評價體系,居民的社會不安全感正在逐步上升,從中也折射出我國公共服務的缺失。而以下一些公共服務的改革措施對實現社會公正是非常必要的。
積極轉變政府職能,為實現社會公正提供政府支持。 十六屆六中全會把建立公共型服務政府作為政府轉型的目標,就是要把經濟建設型政府轉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只有這樣,公共的相關利益才能得到保障,為實現社會公正提供政府支持。
加大公共服務財政投入,為實現社會公正提供物質支持。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政府總開支中,行政公務支出近40%,醫療、教育、科技、社保、公交、環保等公共服務支出只占25%。而在發達國家政府總開支中,行政公務支出只占3%~15%,公共服務開支超過70%。財政投入的不足導致了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公共服務保障不足。
提高公共服務質量,為實現社會公正提供服務保障。我國目前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就業、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服務嚴重缺乏。據國內有關學者估算,中國城市實際失業率大約在8%~10%之間,而相關的救助機制遠未到位。由于政府財政投入不夠,服務質量又跟不上,使居民的社會安全感下降,這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全穩定和社會的最終公正。
將社會公正下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改革原則。各地政府應該尊重人民的自由選擇權利,努力實現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方面實現均等化,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方面實現均等化,在公益性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公益基礎性服務”方面實現均等化,在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國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務”方面實現均等化。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