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擴容正逐步成為中國股市的主旋律。新股發行提速,上市公司再融資劇增,紅籌股回歸,“大非”“小非”解禁以及首發、增發配售解禁等都可能在今年下半年迎來“洪峰”,股市擴容成為監管層緩解流動性過剩和穩定市場的重要手段。
新股發行驟然提速
7月2日,證監會發審委今年第70次發審委會議,河南輝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西部金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兩家首發申請上會,兩家公司由此拉開了下半年新股發行的大幕。據中國證監會網站公開信息,7月份共上會企業達36家,月審核項目刷新2004年6月的歷史紀錄。
伴隨著證監會發審節奏加快,新股發行也快馬加鞭。此前,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從過會到上市僅用了一個月,而在7月的最后兩周,則是創紀錄的每周發行7只新股。
同時融資額也保持了上升趨勢。初步統計,7月已經完成發行的首發新股融資額已經達到230億元。上半年A股市場共有43家公司完成IPO、籌資額1354億元,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考慮到增發和可轉債,上半年籌資額已超過2000億元。
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吳念魯表示,中國股市如何走好,要徹底調整股市的結構,關鍵在于擴容,也就是加快推動企業上市的步伐。市場容量大了,不僅上市公司獲取了資金,而且由于市場容量的增加能夠減緩當股市需求量劇增時,股市發生的不正常波動。
監管部門相關人士表示,在當前資本市場總體形勢較好、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采取積極措施增加市場有效供應,是一個好的時機,市場完全有能力吸納股市新增容量。今年上半年中國平安、交通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中國遠洋等大盤藍籌股的上市,就檢驗了股改后新市場的潛力。
下半年新股發行中盤子較大的,應該是城市商業銀行。在南京商行和寧波銀行的示范效應下,北京銀行、上海銀行、重慶商行、杭州商銀的上市準備也已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并將掀起新一輪銀行上市浪潮。與此同時,西安、濟南、南充、天津等幾家引進了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城商行也在積極準備之中。
紅籌回歸再掀波濤
在未上市新股IPO數量增多的同時,H股也為A股的上市潮添薪加火。繼中國石油、建設銀行在6月份分別宣布發行不超過40億和90億股A股后,7月3日,中國神華董事會也正式宣布將發行不超過18億股A股。7月15日,中煤能源宣布,已申請發行不超過15億股A股。其中,中國神華的計劃募資額堪稱天量,高達523.8億元,如果一旦成行,將超過工商銀行的466億元募資額創A股IPO之最。
初步估算,僅這4家公司的籌資規模就將接近2000億元。此外,首都機場、上海復地、富力地產、中海油田、紫金礦業等回歸方案已經股東大會通過,只等“上會”。 而中移動、網通等亦計劃歸來,這些個股IPO規模個個堪稱重量級。
6月12日,中國證監會向部分券商下發了《境外中資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點辦法草案》(簡稱“試點辦法”),為紅籌股回歸A股初步確定了門檻和規范。早些年揚帆海外,同時在紐約、香港等地上市的紅籌概念股,回歸A股市場的法律障礙已經掃除。
根據試點辦法規定,紅籌公司申請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應滿足四個必要條件:一是股票已在香港證交所上市交易一年以上;二是股票市值不低于200億港元;三是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凈利潤不低于20億港元;四是50%以上的經營性資產在境內,或者50%以上的利潤來源于境內業務。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香港市場上的91家紅籌公司,中移動、中海油、中銀香港等25家公司已經滿足回歸的條件。
其市值占紅籌股總市值的八成以上。綜合目前證監會已經受理、股東大會討論通過和發行方案處于董事會議案階段的所有擬發行A股海外上市公司,簡單計算其發行A股的融資額度約為4000億元。
6月,普華永道調高了年初對A股市場IPO規模的預測,從2000億元調高到4000億元,這個規模不僅大大超過去年的1300億元,也超過香港、倫敦、紐約去年各自的IPO融資額。而普華永道之所以調高A股IPO規模預測,主要來自于對紅籌股回歸的預期。
市場關注的焦點已經移向可能高達4000億元規模的紅籌股的回歸速度和節奏,因為這將直接考驗A股市場的承受能力。
一些投資者更認為,在A股市場處于高位的時候紅籌回歸,是一場“圈錢”運動的開始。6月上市的中國遠洋,發行價為8.48元,發行市盈率高達98倍,此前上市的中國人壽的發行市盈率則達到了94倍。
但在機構投資者看來,紅籌回歸股是不可多得的優質股票。“對于一些規模較大的基金來說,優質的紅籌股是價值投資的首選,基金非常需要這類股票來穩定投資組合的收益。”
“這終將給中國帶來一個更加健康、有序、優質、合理的證券市場,但同時也是一個監管層、上市公司、投資者各自尋找利益平衡點、達成共贏的博弈過程,天平如若失衡,也將引來市場的波段震蕩。”泰信荷銀基金公司總經理高清海評論說。
“大小非”解禁力度迅猛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市公司股改完成后的限售股解禁迎來了高峰。
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上市公司大、小非總解禁股數266.53億股,市值約4018.98億元,解禁股份數量占這些公司年初流通A股股份的22.11%,其中,195家上市公司的股東有減持行為,減持股數高達28.43億股,占這些公司年初流通A股股份的8.9%;進一步的數據分析顯示,2007年初以來,大非股東不僅在解禁數量的增速上高于小非股東,在減持的力度上更是增長迅猛。
根據上市公司股改數據推算,今年上、下半年的大小非解禁規模總體上基本持平,從7月開始的下半年里,兩市有454家上市公司的2986家大小非股東的309.56億股將獲得解禁,兩市市值約為3895.97億元。盡管公司家數,大小非股東家數與市值相比上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但總解禁股數卻是增加了43.03億股,這意味著下半年解禁的大小非股東平均每家持有的解禁股份將更多。
2006年底上市公司總市值為8.94萬億元,但流通市值僅為2.5萬億元。2007年7月底總市值上升至18萬億元,流通市值約為6萬億元。按每日交易量與流通市值的比例看,流通市值也仍然偏低。而限售股解禁將會增加流通股的數量,這當然也是股市擴容的一種形式。
業內人士提醒,在資金推動型的市場中,市場對大股東減持明顯重視不夠,大、小非股東減持也似乎并未對市場造成明顯沖擊,但是,一旦資金面發生變化,減持將嚴重影響市場做多心理,限售股減持所帶來的壓力仍然不容小覷。
擴容化解流動性過剩
在很大程度上,股市大擴容是為了化解流動性過剩。在中國,流動性過剩并沒有引起物價的大幅度上漲,也沒有引起資金價格即利率的大幅度波動,更沒有引起人力資源價格上漲。流動性過剩主要是推動了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尤其是推動了股價的快速上漲。
股價只有在股票供求關系嚴重失調時候,才會大起或大落。由此可見,當股價因為流動性過剩而快速上漲時,股市擴容,也就是增加股票供給,會有效抑制股價的快速上漲。從這一點分析,似乎我國目前因為流動性過剩而引發的股價快速上漲有其積極作用的一面:為中國資本市場擴容和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場基礎。
A股市場的供給迅速放大,意味著將有更多的場所吸納流動性泛濫的資金,有利于遏制市場的投機氣氛,沖淡此前高漲的泡沫,市場短期走向也將相對趨于平穩。
從長期來看,股市擴容特別是紅籌股回歸對我國內地A股市場是一個重大利好。因為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比較完善,運作比較規范,它們的回歸有助于帶給我國內地上市公司先進的管理經驗,從而提高我國證券市場總體質量。
同時,回歸的紅籌主要集中在通信運營、石化、房地產和公用設施等行業,與美國和日本兩個成熟市場相比,目前中國A股市場銀行股權重過大,紅籌回歸使石化能源、通訊運營的權重增加,稀釋銀行的權重,使A股市場的股本結構更加合理。
那么,大擴容會不會使股市由牛變熊?“能否支撐大規模供給增加的根本,在于居民儲蓄分流進入股市的趨勢是不是長期的,而儲蓄分流的意愿則取決于綜合考慮了風險之后投資品種的收益是不是更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巴曙松認為,紅籌回歸對市場的影響程度有多大,主要取決于紅籌股本身的質量,優質股票肯定是會吸引投資者,而資質不好的股票,必然會使投資者選擇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