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聞是以社會大眾為視覺,從他們的需求出發,把他們身邊和生活中的事作為報道的支點,把話筒、鏡頭對準他們,把畫面、時間留給他們,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播報形式來報道與大眾生活、工作、學習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以“平民化、主人翁、貼近性、服務性、低視覺、廣參與”的方式走進千家萬戶。
一、民生新聞讓公眾有了話語權
電視傳媒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黨和政府的宣傳機構,起著黨和人民的喉舌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后,“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社會新聞不僅是對“打開電視盡是會議”的一種撥亂反正,逐漸在電視乃至平面媒體上嶄露頭角,而且形式上采用了現場采訪,立刻吸引了眾多觀眾。尤其是記者采訪開始傾聽百姓的說法,老百姓在媒體上有了話語權,使老百姓有了很大的文化認同感。
二、民生新聞為老百姓喜聞樂見
由于民生新聞報道的重點是社會大眾,焦點是關注民生民情,重在講述社會大眾自己的故事,因而成為老百姓最為關注的新聞。例如,中央電視臺《新聞社區》欄目,重在通過對社會大眾身邊的典型小事、典型細節的報道,來倡導社會的和諧。
2006年的中秋節,正趕上十一黃金周這個趟,央視《新聞社區》不僅介紹了全國各地人們的過節方式,同時還制作并播出了服務性新聞。精彩的“國慶即景一組”,《北京公園修葺一新喜迎客》、《上海彩燈綻放夜空》、《武漢近距離親近國旗》、《內蒙古唱響烏力格爾》等地過節的花樣,可謂異彩紛呈。同時《新聞社區》整合各地資源,報道了《自駕游出行別忘帶“寶典”》、《北京:婚紗店里“多送”有陷阱》、《各地旅游交通新動向》等。這類新聞主要是服務信息,旨在給社會大眾提示,整個節假日專題式的策劃編排,在內容上做到了貼近、生動、自然、親切,在畫面的編排上合理地使用了特技,使畫面在視覺上顯得活潑、好看、富有感染力。整個節假日新聞的安排不僅彌補了平面媒體信息量少的缺憾,同時給社會大眾的節日生活增添了一份樂趣,也增長了知識。
民生新聞要深受民眾喜愛,就必須真正為民服務,必須真正了解民眾的真實需求和狀態,而民眾的欣賞水平、辨別判斷能力,事實上已經越來越高。老百姓關心自己身邊的小事,也更加關注對自己生存、生活質量帶來影響的大事,對于那些很容易解決的小問題,老百姓希望媒體能夠促使有關部門迅速解決,但是,對于那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老百姓更希望得到關注,老百姓更加有話要說。民生新聞體現了媒體一種新的觀念和立場,但是,并不是要新聞拋棄專業和深度,而走向低俗、低級趣味的另一個極端。如果這一點得不到認識和重視,那么,所謂的民生新聞最終也會讓廣大觀眾失望和拋棄。
三、民生新聞所面臨的尷尬境地
民生新聞節目多了,不僅競爭越發激烈,在社會上也越發引起爭議。山東電視臺一位記者曾在泉城廣場和舜網上進行調查,發現目前民生新聞的取材是大家非議最多的地方。
在泉城廣場,有一位從事文秘工作的程小姐告訴他,平時很少看這類民生新聞節目,因為感覺它的格調不高。她有一次無意中轉換電視頻道,這個臺在演“5歲女童遭猥褻”,那個臺是“女兒強占母親房屋”,又換了一個臺是“小狗長了5條腿”,看了感覺很不舒服。程小姐說,每天晚上5點半到7點是家家戶戶做飯、吃飯的時間,這個時段自己愿意看些愉悅、輕松的內容,而不是讓心理上產生不適,甚至影響食欲的內容。舜網上有網友也表示,現在的民生新聞節目大量報道溜門撬鎖、火災車禍、父子反目、第三者插足之類的內容,給觀眾的感覺是眼睛太往“下”了,有獵奇和媚俗的傾向。即使老百姓確實愛看這樣的新聞,新聞媒體也應該承擔引導的責任。
有學者認為,造成民生新聞面貌“低俗”的原因有三:一是電視是最普及的大眾傳媒,它不屬于精英文化,它的傳播對象就是老百姓,必須適應老百姓的需求;二是跟地域性格有關:中原人一般比較中庸、平和,相對于“遙遠”的國際國內政治時事,他們更關注身邊的家長里短;三是民生新聞取材于民間,成本低廉,不需要深入的調查研究,是一個安全領域。“低俗化”不是民生新聞的罪過,但這樣的節目數量一多,必須要借助精英欄目來提高自身水準,突出特色。如果沒有適當的提煉、加工、引導,民生新聞長期下去會變成一塊雞肋。
由于民生新聞這塊蛋糕香而大,大家都來搶,各頻道各臺之間相互克隆,惡性競爭,使民生新聞陷入無序競爭的狀態之中。各省臺做了民生新聞,各市縣臺也做,甚至同一個臺的幾個頻道都在搶新聞。這樣做導致的直接后果是,題材雷同、節目形式雷同,同質化競爭日益明顯。同樣一個現場,同樣一條新聞,加上記者編輯把握有差異,有時會出現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解讀,甚至完全相反的報道。這樣一來,媒體的公信力就會大打折扣,而且這樣的市場份額不可能是一個相加的關系,有可能是重疊關系,甚至是相減的關系。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作為以民生為內容、媒介為橋梁、和諧為基調、發展為目的的民生新聞,盡管還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還有那么多是是非非,但是,我們都應該正確理解它、愛護它,讓它逐漸變成主流新聞的一部分。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