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播方式使人們的思想言論自由、豐富、活躍起來,為公眾表達民意、參與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輿論平臺。網絡輿論的現實價值在于對話語權的解放,它重新定義了話語權的歸屬,并將其延伸到大眾。①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反映民意,實現輿論監督。綜觀網絡輿論的發展,其內容多是國內外的重大、熱點問題和人們所關心的社會問題。無論是反腐也好,尋求社會公正也好,構建和諧社會也好,它往往代表了底層百姓的意見和呼聲,是民情、民意的體現。同時,網絡輿論還是民眾實現輿論監督的重要手段,體現了現代科技同現代民主的結合,它為改革開放的深化和人民權益的實現,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
與傳統的媒介比起來,網絡在反映民意、實現輿論監督上有突出的優越性。一般來說,作為信息“過濾器”,傳統的媒介對民情、民意有個篩選、加工的過程,往往一些更真實的第一手輿論、呼聲得不到傳達。而網絡取消了這道“工序”,實現了民意直達。同時,網絡輿論還具有更廣泛的代表性。網上,社會各個階層、各行各業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參與國家大事的評價和討論,參與人多、面廣,各種不同的意見和建議、評論都能得到集中反映。而且,在網絡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中,人們可以更真實、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和看法。這些優勢使得網絡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輿論監督。
網絡輿論在形成后馬上會形成巨大的作用力施加于相關者和決策者,特別在一些重大事件、與民休戚相關的決策上更是如此。在火極一時的劉涌案中,劉涌二審改判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其團伙成員宋健飛被核準死刑并被押赴刑場執行死刑,這一消息引起了眾多網民的關注,大家在網上議論紛紛,撰文抨擊司法的黑暗。最終,在強大的網絡輿論壓力下,最高人民法院50年來第一次提審普通刑事案,并推翻沈陽高極人民法院的判決,改判劉涌死刑并立即執行。此外,在伊拉克戰爭、教育亂收費、“三農”問題、學術腐敗等事件與討論活動中,網絡輿論都在反映民意、實現輿論監督方面,發揮出了重大的作用。
加速加大信息傳播。目前,中國互聯網用戶數量已過億,中國主要的門戶網站日訪問量都達到千萬次級別,其中約有47.4%的用戶上網的主要目的是獲取信息,龐大的受眾群無疑加速放大了信息的傳播。另一方面,網絡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模式:在傳統媒體中,傳者和受者是嚴格區分的;網絡則從多方面加強和改進了傳者和受者的雙向交流,受眾除了可以在極大的范圍內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外,還可以參與信息的傳播,形成“輿論場”。任何人都能簡便、快捷地傳遞某一信息,甚至自己作為信息的原始創造者和原始傳播者,從而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參與。這種“滾雪球”式的方式,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面越來越廣,甚至很多時候超過傳統媒體。如故意殺人犯邱興華被執行死刑后,僅僅幾分鐘各大網站就進行了報道,網民反應熱烈,紛紛參與傳播和評論,使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傳遍街頭巷尾。
網絡輿論在信息傳播方面的超強功用,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在物權法的制定過程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就通過網絡公開征求意見;一些專家、學者在網上叫停征收養路費,國務院法制辦等部門對此迅速予以回應。這些都是通過網絡輿論的快速傳播而為人們所知曉。由于網絡輿論所具有的集散、傳播甚至放大效應,網絡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實現思想的平等交流。傳統媒體是單向傳播的模式,傳者和受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即使有交流,反饋也是滯后的。在網絡社會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輿論的主體,可以自由討論、交流意見,從而形成輿論。由于匯集了各種聲音,網絡成為各種思想碰撞的場所,從而出現多種聲音并存的輿論多元化局面。這種多元化意味著人們敢于并有途徑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自己的質疑和建議,從而實現思想的平等交流。
邱興華殺人一案中,是否要對邱興華進行精神病的司法鑒定,這一量刑的關鍵問題最終成為法學專家與網民爭辯的熱點。許多網站開通辯論臺、網上投票等,為不同輿論的交鋒提供了場所。對于劉涌案的二審以“莫須有”的理由將劉涌死刑的一審判決改為死緩,網絡也發出了對政府司法機關和“知名教授”的質疑。這次參與網上討論的人員范圍之廣、人數之多,感情和理性幾乎都達到極致。
推動政治公開化、民主化進程。現代社會的文明,不僅要求經濟、科學技術的發達,而且要求相應的政治、文化的全面文明化,尤其是政治文明。政治公開化、民主化是政治文明的前提,它首先表現為最大程度地發揮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積極性,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人們有足夠的知情權,有充分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網絡的自由開放正是提供了這樣一個絕佳的平臺。它打破了政治的封閉性和神秘色彩,增強了政治生活的透明度和清晰度,通過消除技術上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通過網絡更好地了解政治過程,更好地知政、議政和參政,實現各種民主權利。
目前,中國網民言論之活躍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互動式的網絡評論以其快捷、尖銳的特點,引起高層關注,有力地推動了政治公開化、民主化的進程。2006年元旦,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簡稱中國政府網)正式開通,被認為是推動政府改革的又一重要舉措。國務院強調,搞好政府網建設“對于促進政務公開、改進公共服務、提高行政效能,便于公眾知情、參與和監督,具有重要意義”。在政府網開通前夕,溫總理親自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建設情況匯報,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在政府網試運行期間,中南海的會議室破天荒地設置了直播間,多次直播國務院的專題會議;2000年以來的200多期國務院公報也多次搬上網站。政府網的開通,以實際行動表明了中央推進政府管理方式創新的決心。新華網總裁、中國政府網負責人周錫生認為:“互聯網一小步,政府改革一大步。”海內外輿論則普遍認為,它標志著中國民眾與政府開始真正進入互聯網上“面對面”的時代,政府網將對政府管理方式產生一系列沖擊和深刻影響,從而有可能引發一場政府職能轉變的革命性變化。②
注釋:
①沈劉紅:《網絡輿論的形成與立體化引導》,《新聞前哨》,2004(1)。
②《中央領導高度重視網絡輿論民意匯入中南海》,《半月談》,2006(7)。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