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大眾傳媒的影響與家庭、學校的影響一樣,已經成為影響未成年人社會化的重要因素。未成年人接觸大眾傳媒的頻度和時間正迅速增長,有對學校教育形成挑戰之勢。電視媒體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知發展,一是人格發展。電視對未成年人形成健康的道德觀念和符合時代潮流的思想意識,都有著重要影響。
傳統社會里,未成年人的學習和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和學校,而如今,這一社會化過程則交由媒體來完成。孩子們多數是在電視機前度過童年的。大眾傳媒對孩子們的不良影響使社會各界憂心忡忡,輿論普遍認為電視媒體造成孩子的早熟、消費主義、暴力、價值觀混亂等不良影響,傳媒在少兒的身心不健康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電視傳媒有種種負面影響,但是只要合理利用,正確引導,就可以成為未成年人社會學習、發展認知和人格的有效工具,其積極意義是不可忽視的。
電視改變了我們對于現實的認識,從而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電視媒體最核心的社會影響是從根本上消除了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的阻隔。電視中的內容,遠遠超出少年兒童平時接觸的生活經驗,超出他們所接觸的時間、空間。因此,電視能使孩子開闊視野、增長見聞。
從電視本身的特點來說,除了文化要求低、直觀易懂之外,電視還比其他媒體更能讓觀眾產生參與感,因此更接近面對面的傳播;同時它能提供具體的圖像,使觀眾不易遺忘。所以,電視比任何媒體更能影響兒童。有專家認為兒童的心智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一為感官期,二為分析期,三為反省期。有些家長因為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就用電視給孩子做伴,以減少孩子的干擾。電視的多元信息帶來價值判斷標準的多元化,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混淆了“正確”與“錯誤”之間的界限,正在失去道德感、羞恥感。
就未成年受眾的接受特點來分析,兒童從1歲以前就會對電視發生興趣,到3歲時大致已經能看懂兒童節目。到了青少年時期,孩子的認識、判斷開始具有獨立性,同時又以實際經驗為主,表現出片面、武斷,情緒變化大,易沖動;自我意識隨著第二性征的發育成熟、社會地位的變化、活動交往范圍的擴大,他們在探求實現自我的過程中又常常會發生矛盾。青少年時期是人的身心急劇變化的時期。兒童很少預存立場,“自我防御功能”弱,容易相信媒體信息,常常對電視里的事深信不移。
大眾傳媒會對未成年人產生長久的影響。傳播效果呈現的狀態有兩類:一是顯性效果,一是潛在效果。顯性效果是從受眾情緒、態度、行為中可以明顯感覺到、觀察到的效果。前些年有兒童的家長狀告某廣告使孩子受驚嚇,若情況屬實,那就是電視的顯性傳播效果。我們不僅要看到電視傳播的顯性效果,更要考慮到其長期的、隱性的效果。電視對兒童的認知發展、人格發展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電視暴力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不可忽視。暴力、商業化、性已經成為電視媒體對少兒危害最深的內容。暴力就是指身體力量的公開行使導致違背他人意愿的行動。暴力鏡頭包括電視上常見的斗毆、謀害、武力,以及使用各類武器強加于他人的行動。據了解,美國的孩子在18歲前,從媒體上目睹的暴力行為有20萬樁。所以,他們也回報社會各種自殺、殺人、弒親。中國也發生了五花八門的青少年暴力現象,孿生女孩毒殺對她們關愛備至的雙親,兩少年藍極速網吧縱火……
關于暴力對未成年人影響的研究,結論不一。電視上的暴力鏡頭具有示范作用,少兒若經常觀看,極易去模仿。有些看過暴力電視節目的兒童行為上未受影響,是因為電視節目中的暴力常會遭到報復或懲罰,因而在表現攻擊行為時有較高的焦慮,會抑制其攻擊性的沖動。有的學者認為電視節目暴力有助于宣泄少兒暴力行為,減低暴力傾向,也有極少數研究認為沒有影響。但普遍的結論認為電視暴力確實有負面影響,觀看暴力鏡頭的電視節目,與實際生活情境中表現攻擊性行為有很大的關聯,只是電視暴力的影響也要視兒童本身的情況而定。少兒看多了暴力電視鏡頭,常常會誤以為暴力情況反映社會現實,以為暴力是解決沖突或達到一般手段不易獲得的目的的直接方式,當成問題的唯一解決方式。暴力鏡頭對少兒有暗示作用,少兒長期耳濡目染后,比較容易在類似的生活情境中表現攻擊行為。
家長和社會人士特別擔心電視的負面影響。其實,適當利用電視會有較好的社會學意義。電視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知識和觀念,即具有社會教育的功能。因為電視有轉瞬即逝的特點,受眾接受電視也屬于“非專心型”,所以在傳播知識方面電視的功效不大,電視側重于灌輸觀念,如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等美德,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團結友愛等觀念。
在學習社會或群體習慣的過程中,電視等大眾媒介參與了對個體思想和行為的塑造。電視等傳媒為孩子提供了一幅現實生活的圖畫,幫助孩子構筑起一個“現實”和“完整”的世界。電視等媒體還為孩子提供社會規范或規則,孩子從中觀察、感受和學習到共同信仰、傳統生活方式、語言和生活規則等等,從而明確社會規范、角色和等級的利害關系,理解自己的地位和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在大眾媒介的影響下,青少年逐漸建立起關于現實世界的概念和信仰。
隨著電視的普及,電視與少年兒童問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過去,人們主要關注的是電視對少年兒童成長帶來的不利影響,是從“保護少年兒童免予受電視危害”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如今,社會更多地開始從“小公民”的權利角度,來審視電視的功能和影響。
單純的保護主義觀點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重要的是必須確立“兒童的權利”意識。少年兒童作為社會的“小公民”,同樣擁有從電視媒體上學習有益的知識和文化、享受健康的娛樂的權利。只有普及了這種意識,并通過國家行政手段和社會手段建立保障這種權利得以實現的制度,才能變害為利,使電視成為少年兒童的良師益友。
媒體素養教育把運用媒體的權利交給少年兒童,幫助他們理性地辨別信息的意義,辨別媒體真實與社會真實,形成對媒體性質和功能的正確認識,提高對負面信息的辨別能力,并學習如何使用傳媒、如何利用傳媒發展自我。值得高興的是,傳媒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已經引起了高度重視,但手法上還需要進一步專業化,同時媒體素養教育也亟待進行。
(作者單位:新鄉電視臺)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