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傳播是指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通過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一系列高度整合的傳播渠道進行的,旨在對內貫徹執行政策與對外塑造政府形象的信息傳播活動。①中央蘇區政府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實行“局部執政”預演的實驗基地,是新中國成立的搖籃之一。因此,從傳播學的視野來考察和反思中央蘇區政府信息傳播活動,這無疑能夠為我們今天在奔向小康社會背景下,建設一個政府信息公開機制更加健全和新聞發布制度更加高效的電子化政府和信息化社會提供一些啟示。
傳播的主要內容
自從1931年11月7日具有國家形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誕生后,中央蘇區成為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蘇區中央局等黨政軍首腦機關以及后來從上海遷到瑞金的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大本營”。②可以說,中央蘇區政府大量治政、治國、治軍和治黨的政府信息傳播活動都是從這里開始發布和貫徹實施的。結合中央蘇區政府政權性質及其基本政治制度特點和當時歷史情況及其所處的具體時代背景來看,其政府信息傳播活動的主要內容表現為黨政信息傳播和紅軍信息傳播兩大類。
黨政信息傳播。中央蘇區政府首先成立了高效嚴密的黨政信息傳播機構,確保政府信息傳播的規范化。蘇區在黨的系統內設置了宣傳委員會、黨報委員會等機構,各級支部都配備了宣傳干事,規定支部的宣傳干事應切實執行支部會議關于宣傳工作之決議,注意每個同志宣傳工作的成績。在蘇維埃政府系統中則建立了社會教育局或科、藝術局或科等機構,配備社會教育干事。其職責主要是組織實施黨的宣傳群眾工作計劃,搞好群眾性的社會宣傳,如發展工農劇社、組建區鄉俱樂部等。
其次,黨和蘇維埃政府還通過做出宣傳工作決議、制定宣傳工作細則、頒布宣傳工作大綱等形式,建立了分工負責、召開聯席會議、督察、考核等制度,對宣傳群眾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如規定支部會議中須就群眾中的每一問題,討論決定支部的宣傳工作方針,分配每個同志的工作,考核其工作成績而指示其應當如何改進之點。規定有關宣傳組每個月要作一個局的宣傳工作計劃,每半月發政治通信一期。遇有紀念日和運動事件時,要于15日以前,發宣傳大綱給各級文委會,各級文委會事前應召集各級政府和各級團體的宣傳工作人員聯席會議討論宣傳的原則和方法,事后要開宣傳委員會檢閱工作,找取經驗,分析影響。
紅軍信息傳播。由于中央蘇區政權當時黨政軍高度合一的特殊情況,紅軍的一些信息傳播活動也是由政府來完成的。中央蘇區政府在工農紅軍系統中組建了宣傳隊,其建制要求以支部為單位,軍隊縱隊直屬隊均各成一單位,每個單位組織一個中隊,隊長隊副各一人,宣傳員16人。其主要任務是擴大政治影響,爭取廣大群眾。中央蘇區政府對紅軍信息傳播工作極為重視,開會次數很頻繁。區蘇召集全區宣傳隊長開會,每月至少2次,有的甚至3次。鄉蘇每星期召集1次隊長小隊長開會,每月4次。鄉的宣傳隊長每月最少要主持或參加6~7次會議,村宣傳小隊長每月也不少于4次例會。
宣傳干部的職責是專門研究宣傳材料與宣傳方法,怎樣才能使宣傳效果最大化,怎樣才能使群眾更了解紅軍?;鷷团まr婦代表會的主題也是“擴大紅軍”、“優待紅屬”、“慰勞紅軍”等。童團委員會的首要工作也是作擴大紅軍與歸隊的宣傳。
主要的傳播媒介
印刷出版媒介。傳播媒介在政府信息傳播過程中起著很大作用,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印刷出版媒介是中央蘇區政府信息傳播活動當時傳播范圍最廣的大眾傳播媒介。蘇區各種出版物的品種主要有布告、宣言、傳單、標語、簡報、文件、壁報、書籍、教材、譯著、報紙、期刊等,內容幾乎覆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的所有領域。蘇區出版業在鼎盛時期僅瑞金就有出版發行單位十幾個,如中央出版局、中共中央局黨報委員會等。
在紙張和印刷設備極度缺乏的困難條件下,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為了發展新型的文化教育事業,千方百計出版圖書,土造紙、石印、油印或木版印刷等一齊派上了用場。瑞金縣就曾用古老的木版印刷方法,印刷了一批《共產黨宣言》。據《紅色中華》報道,到1934年,中央蘇區政府、中央軍委、中央教育部、中央出版局等中央部門出版了圖書200余種。這些書籍包括了馬克思與列寧的經典著作、普及讀物等,從各個角度介紹了革命、軍事、政治、經濟、黨團組織等基本理論,成為廣大蘇區干部、紅軍指戰員、群眾學習理論和政策的重要教材。
除了出版圖書書籍外,中央蘇區還創辦了大量的定期報刊。據目前保留的材料及蘇區報刊統計,中央蘇區創辦了報刊160余種,已發現有實物證據的報刊130余種,這些新聞報刊是中央蘇區政府信息傳播活動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喉舌。當時各報刊的重要社論,大都由蘇區中央局、中央軍委和蘇維埃中央政府的領導人以及各部門負責人親自撰寫。1934年7月21日,《紅色中華》發表臨時中央政府國民經濟部部長吳亮平《急速開展群眾的熬鹽運動,回答敵人的經濟封鎖》的署名文章,引起蘇區軍民的巨大反響,很快掀起了一個群眾性的熬鹽運動。運動開始后,該報又及時報道各地進展情況,尤其是介紹和推廣了于都縣的先進經驗。③在新聞報刊的議題設置和輿論引導之下,中央蘇區政府的信息傳播活動有聲有色,有力地推動了蘇區革命斗爭的開展。
文藝宣傳媒介。印刷出版媒介在當時的情況下確實是很好的政府信息傳播媒介,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當時受眾情況來看,廣大蘇區的農民大部分都是文盲,識字率不高,因此即使書籍報刊印得再好,到了人民群眾手中都成了一堆廢紙。為了使不識字或文化水平不高的蘇區群眾了解政府政策,接受政府信息傳播這個問題,中央蘇區政府在文字印刷媒介以外特別注意運用文藝媒介里傳播政府的政策方針,使群眾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在黨的直接關心下,先后成立了各種文藝機構和組織,使蘇區文藝運動趨于組織化、革命化、群眾化。中央蘇區政府為了讓更多的群眾接受黨的領導,為了盡量地擴大黨在群眾中的政治影響,它要求利用一切形式、手段對群眾進行宣傳,并且一開始就將標語、傳單、宣傳大綱、口頭宣傳、壁板、日報、畫報、演新劇、刊物、化裝宣傳等各種文藝形式用于實踐的宣傳工作中。
傳播活動的主要特點和評價
中央蘇區的大部分政府信息傳播活動都是宣傳行為,帶有很強的政策性和控制性。比如中央政府成立后,從蘇區中央局到省、縣、區、鄉甚至于村都建立了宣傳機構和部門,擁有一支數量可觀的宣傳隊伍。鄉設宣傳中隊,每村一個宣傳小隊。宣傳的方式有三種:一是個別宣傳,此項最多。二是值日代表召集全村群眾討論工作時作宣傳。三是區縣開紀念節大會時向群眾宣傳,也向別區別鄉的隊伍作宣傳。中央蘇區政府還在群眾中廣泛建立了各種類型的群團宣傳組織,如工農俱樂部、工農夜校、工農劇社、讀報小組、問字所、宣傳隊、演講隊、粉筆隊等。這是由于中央蘇區政府從成立伊始就既面臨政權生存的威脅,又面臨艱巨的建設任務,所以政府信息傳播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為革命事業服務,由此可見,中央蘇區政府信息傳播活動的所有信息和話語必然成為戰爭機器的一部分,需要受到嚴格的控制和塑造,因此必然把宣傳放在政府信息傳播的首位。
中央蘇區政府信息傳播活動體現了中央蘇區政府政權的性質。中央蘇區政府由于處在嚴酷的“圍剿”與反“圍剿”的環境中,戰時體制特點非常明顯。從1934年建立的憲法也可以看出這些特點:第一,蘇維埃政權的性質是工農民主政權,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第一個國家形態的工農民主專政的紅色政權,是中共在中國實現民主政治的最初嘗試;第二,中國蘇維埃政權體系的形成在一個時期,表現為蘇俄(聯)蘇維埃政權體制在中國的某種移植,其主要方面,在于政權機構體系和設置、政權組織原則和運行的基本規范,而且連名稱都完全一致。這些基本方面的相同,也判定了二者在基本模式上的一致性;第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立了工農兵專政的執政體制,雖然帶有蘇俄(聯)蘇維埃政權體制的痕跡,但它是中共根據當時中國的實際而建立的,是新中國政權體制的“雛形”。④
因此,中央蘇區政府政權結構的最大特點是黨政軍的高度合一。當時處于革命戰爭時期,需要有黨政軍的高度合一來支持戰爭的勝利。當然,這種黨政軍高度合一的政權模式對于當時中央蘇區政府信息的傳播活動無疑起了決定性作用,也是造成中央蘇區政府信息傳播活動內宣強外宣弱、單向傳播反饋差等缺陷的重要原因。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當時中央蘇區的政府信息傳播活動從理念到制度都還不太完備,還存在其自身不足或者說歷史局限性。但即便如此,中央蘇區政府信息傳播活動仍然為我們今天在新時期建設和諧社會的政府信息傳播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挖掘和借鑒。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規劃項目《江西省新聞發布工作和新聞發言人制度研究》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高菲、白貴:《政府傳播中新聞發布渠道的多元化問題》,《河北學刊》,2006(6),第220頁。
②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34年1月,《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下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7頁。
③周建華:《論中央蘇區的新聞報刊》,《新聞愛好者》,2007(2)(下半月),第37頁。
④劉文斌:《黨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時期執政實踐研究述評》,《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第27頁。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