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2007年4月,央視的《藝術人生·恰同學少年》特別節目中,主持人朱軍將謙辭“家父”用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媒體與學界引起廣泛討論。
電視媒體的字幕、主持人語言有瑕疵,早已不是新聞。那么,紙媒的情況又如何呢?
2007年年初,中國邏輯學會、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中國編輯學會等8家單位發起了“全國報刊邏輯語言應用病例有獎征集活動”。結果顯示,“以2006年7月14日出版的4份中央級報紙和24份省市級報紙的1至8版正文為例,共挑出邏輯和語言應用方面的病例1289個,平均每份報紙46個,每版5.8個。有一份報紙的差錯竟高達184個,平均每版23個”。①我國《報紙質量管理標準實施細則(試行)》中明確規定:“報紙文字校對要求嚴格準確,無明顯差錯。每期報紙文字差錯率不得高于萬分之三。”
照此規定,被抽查的這些報紙,就其平均錯誤率而言,全部不符合規定。中央級媒體和主要省市級報紙的質量尚且如此,其他報紙的質量如何就可想而知了。難怪中國編輯學會會長桂曉風對此憂心忡忡:“問題的嚴峻性”到了“令人瞠目結舌,不可容忍的程度,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嚴重的階段,恐怕也不為過”。②
媒體語言差錯產生的原因
客觀地說,所有類型的媒體,歷來重視語言糾錯工作,并成立專門機構挑自己的錯。然而,媒體的語言差錯率如此觸目驚心,迫使我們重視對造成這一現象的成因予以探析。
文化素養普遍下降。受個人的認知水平限制,媒體語言要做到零差錯率不大現實。然而,編輯之所以能改記者的稿,至少他(她)的文化知識水平,應當比記者和作者高。換言之,一個合格的編輯所具備的文化素養應當高于常人,這是減少媒體語言差錯的前提。
然而,現在的許多記者、主持人、編輯,文字功底和文學素養整體上呈下滑趨勢,這是造成媒體語言差錯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而媒體對自身錯誤所持的“認錯”態度,著實令人堪憂。“媒體記者對待自己文章里所要表達內容的敷衍、不認真和不注重客觀實地調查的態度,幾乎是媒體記者的一個死穴。”③筆者認為,這不僅是記者的“死穴”,也是整個媒體的致命傷。
編輯社會責任缺失。從根本上說,媒體語言方面的差錯和媒體從業人員,主要是與編輯記者責任心不強有很大關系。記者編輯作為媒介“把關人”,不僅要把握輿論導向的正確,注意報道的真實性,同時,也應注意稿件的字斟句酌,力爭將語言性失誤降到最低限度。
然而,時下的新聞從業人員,不是將本職工作當做一項事業去追求,而是作為一份工作去完成。“事業”和“工作”的區別在于:前者無法應對,甚至需要嘔心瀝血去完成,后者則是可以應付的。媒體語言差錯,與編輯的不盡責干系甚大。以報紙編輯為例,如果發稿之前,編輯能夠細心審稿,對所編排的稿件反復推敲;如果校對人員能夠逐字逐句審核大樣,一份報紙的差錯率,應該可以控制在萬分之三之內。
網絡語言不斷侵襲。至少在現階段,網絡語言還屬于一種特殊的“行業語”,缺乏科學的規范性,也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約定俗成。有些“前衛”的媒體編輯,喜歡以拿來主義的方式,直接將網絡語言照搬到傳統媒體上,不利于媒體語言的規范性。例如,“偶”是“我”、“倫”是“人”、“粉”是“很”、“稀飯”是“喜歡”、“LG”指的是“老公”、“PLMM代表“漂亮美眉”、“KPM”則是指“肯德基、比薩餅、麥當勞”……
網絡,恰似一柄雙刃劍,在繁榮、活躍媒介語言的同時,也使語言在標準化、規范化的行進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作為媒體,一方面有必要吸收生活中鮮活的語言,另一方面當以字典用語為圭臬。一味追趕網絡語言的潮流,容易使媒體的文化品質受到影響。
相關法規落實乏力。時下,媒體語言差錯率居高不下,還與語言文字法規方面的落實乏力有關。《報紙質量管理標準(試行)》第十條規定:“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可依據本質量管理標準對報紙質量進行檢查、評定,并根據查評結果,對不符合質量標準的報紙進行整頓提高,對發現違規行為者可依據《報紙管理暫行規定》,給予警告、罰款、停期、停業整頓、撤銷登記等處罰。”
近年來,由于我國媒體的迅速發展,相應管理部門對媒體質量的監督檢查缺乏常規化、規范化、制度化,缺乏及時研究、發布提高媒體質量的具體措施和指導性意見。
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新聞出版總署以及許多媒體內部對語言文字均作了相應的規定。按說,只要嚴格執行這些法規,嚴格依照語言文字工具書詮釋,從理論上講,媒體語言的差錯是不難控制在法定的范圍之內的。問題是,現在媒體語言差錯率超標,媒體內部有自己的一套處罰措施,主管部門對媒體缺乏有效的監控,以及相應的處罰規定。這樣一來,媒體每天出現的差錯,除極少數媒體公開糾錯外,絕大多數信奉“家丑不可外揚”的古訓,自己消化了事。內部處理,對編輯人員有壓力,對媒體而言,并無壓力可言,進而變相助長了媒體語言“小錯不斷”的風氣。
媒體語言差錯解決對策
多年來,針對編輯差錯,業界和學界一直在關注。論者多從微觀的角度,就事論事,針對編輯應注意的細節問題提出建議。這樣的論述自有其道理,卻因忽略了和“宏觀治理”相結合,收效有限。
在列舉了造成媒體語言差錯頻出的病癥之后,我們認為,當對癥下藥,從下述四個方面提出應對的策略:
加強編輯的社會責任。媒體工作者要端正態度,認識到自身存在的“文化內虛”的情況,主動自覺地“勤學”、“多思”、“善問”、“細校”。細節決定成敗,媒體語言差錯,絕大多數系編輯人員沒有把握好細節所致。2006年召開的全國新聞出版(版權)局長會議上,新聞出版總署署長龍新民對社會反映強烈的報刊、圖書版錯問題進行了嚴肅批評:“一本新編的《世界地圖集》,一處將經度118錯標為18,另一處將經度80錯標為88;一本名為《學生必備工具書——多功能學生字典》,差錯率達到萬分之三十八,不僅誤人子弟,而且按《圖書質量管理規定》,本身就是廢品。”④
社會責任心的樹立,還表現為勇于認錯和承擔責任,而不是逃避甚至狡辯。媒體內部也要認真落實好獎懲制度,通過一系列制度的約束,逐步形成以規避錯誤為恥,以虛心求教為榮的新風尚。
編輯素養的提升。幾乎所有的編輯學教材,都在強調編輯人員文化素養的提高和知識結構的平衡。然而,目前高等教育學科設置的圍墻,不利于學生汲取不同學科的知識。“過分偏科會使兩個腦半球不能平衡發展,嚴重時會產生心態失衡乃至心理畸形。福樓拜預言‘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上會合’,李政道認為本世紀就是兩者會合的頂峰。這是我們現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最根本的理由”。⑤
語言規范成風尚。語言規范風尚的興起,不是由哪家媒體唱獨角戲所能獨自擔當的。換言之,減少媒體語言的差錯,需要全社會重視語言的神圣性,以使用規范的漢字、按照規范的漢語語法著文為榮,以篡改、濫用漢語為恥。這其中,需要以締構文化為天職的媒體扮演主角。一句話,語言規范,人人有責,需要團隊精神。
在無錯不成報(刊)、電視的今天,營造一種為語言規范鼓與呼的社會風尚,最急需的是理論意義上的批評。2006年3月下旬,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和人民網傳媒頻道聯合開辦了“媒介批評網”,其中就有專門為媒體糾錯的欄目。⑥前面提及的拉開咬文嚼字風暴的“全國報刊邏輯語言應用病例有獎征集活動”,也是其中之一。
政府部門的重視。媒體語言差錯率的降低,政府主管部門也應有所作為。真正用法律規范媒體的語言,使媒體在使用語言時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違規必懲”。媒體主管部門要針對我國媒體當前的發展狀況,參照法律法規,制定相應的政策,隨機檢查與定期檢查相結合,使檢查更具規范性與成效。而對網絡語言,正如天津市社會科學研究院輿情研究所所長王來華所說,“網絡語言作為一種靈活變通的表達方式與常規語言相比具有新奇、簡單、有幽默感的特點”,“應當對它報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同時,媒體要加強對網絡語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充分發揮自身的語言示范作用。
新聞出版總署將2007年作為“出版物質量管理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有聲勢、有力度的出版物質量檢查活動,曝光并處理一批質量低劣的出版物和相關的出版單位、印制企業,把報刊、圖書出版差錯降到最低限度。⑦只要這一措施能落到實處,并常抓不懈,相信媒體語言的差錯率就能降到最低限度。
注釋:
①②馬海燕:《專家稱中國報刊語言差錯處于建國后最嚴重階段》,http://news.sina.com.cn/c/2007-02-04/033812221956.shtml
③http://comment4.news.sina.com.cn/comment/skin/default.html?channel=gnnewsid=1-1-122219
56style=0
④陳志新、朱麗萍:《淺議如何降低編輯差錯》,《黑河學刊》,2004(1)。
⑤唐韌:《鄰人的花園》,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⑥媒介批評網,http://www.mediawatch.cn/GB/index.html.
⑦王大慶:《光明日報》,2006年12月28日。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文藝學院)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