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我們眾多新聞媒體的評論,總覺得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及至讀到一些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評論,頓覺耳目一新。對比以后才知道,二者評論的觸角以及寫作風格有著很大的差別。
以下面一段文字為例:
像二次大戰以來的每一位國務卿一樣,約翰·福斯特·杜勒斯(艾森豪威爾的昵稱)也做過一些可愛的錯事,但不同于他前任的是,杜勒斯先生在犯外交錯誤的藝術上又有了新的發展。
這是一個計劃好的錯誤。他不是懵懵懂懂地誤入陷阱的,而是事先將陷阱挖一定大小,仔細加以研究,然后跳進去。
普通的外交錯誤往往是以為無知、匆忙,含糊、壞脾氣,或者被迫在艱難中做出選擇而導致的后果。
杜勒斯先生不犯這樣的錯誤。他的錯誤與眾不同,它們通常是可以避免的、幾乎一直是明顯的,且往往出現在精心準備的聲明和演講中。
讀這些文字,你的感覺是一個朋友在和你嘮嗑,而且這位朋友幽默風趣,博識多聞,頗有見解。你絕對想不到這是刊登在報紙上的一篇評論。
然而,這確實是一則社會評論的開頭,接著的正文中則列舉了艾森豪威爾在任國務卿期間所犯的一系列錯誤,如對待中國的問題、芝加哥會議上在法國是否加入歐洲防衛共同體問題、在一些演講中威脅要對共產主義進行“大規模報復”等錯誤觀點和言論。文章的結尾是這樣的:“盡管如此,政客們還必須爭斗,如果沒有大事可爭的話,他們就撿一些小事進行艱難的爭斗。”
這則評論發表在1956年1月15日的《紐約時報》上,題目是《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的怪事》,作者是詹姆斯·賴斯頓。
如果有這樣一個擅長嘮嗑且見識頗高的朋友,你一定喜歡。但是,如果是看到這樣的評論你會更喜歡,因為,這樣的評論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難能可貴的。
詼諧的語言,以事入理的分析,精辟而有力的諷刺,是普利策新聞獎社會評論的一大特色。
融大量的故事情節、機智的人物對話、詼諧的場景描寫、漫畫式的人物素描、黑色幽默般的調侃議論于一體,成為普利策新聞獎社會評論的第二個特色。這與我們一些枯燥無味的說教式議論、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語氣、公文化的語言、口號式的鼓動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952年6月,美國國會推翻了杜魯門總統的否決,通過了麥卡倫—沃爾特法,這個法案強化了有關外國人入境、不許入境以及驅逐威脅國家安全的外國人的現有法律條文。美國的這種移民政策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家報社社論撰稿人抨擊的對象。1986年,美國國會就移民立法的改革正在進行最激烈的辯論。這年4月3日,記者弗里德曼在《圣迭戈論壇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復活節邊境日出》的評論。評論從三個墨西哥伙伴偷越邊境后被邊防巡邏車軋成重傷的慘劇入手,通過敘述人物的遭遇,呼吁“國會,洗掉我們的罪責吧。在邊境上停止讓非法的外國人像耶穌那樣受難”。文章的敘述和描寫都深深地抓住了讀者的心,強化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讀者產生心靈的共鳴,增加了評論的藝術感染力。
直抒胸臆,毫不含糊地亮出自己的觀點是普利策新聞獎社會評論的第三個特色。1970年2月21日,《哈肯薩克星期日紀事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在一些州學校種族隔離仍是現實》的文章,作者威廉·考德威爾列舉了美國南方和北方關于黑人孩子入學問題的一些做法之后,直接擺出自己的觀點:
如果你同意亞伯拉罕·里比科夫的意見,認為黑人就該呆在黑人學校里,他們本該受詛咒,你就是一個白人種族主義者。那就再見了。
如果你的反應是,北方進行的這種隔離事實上與南方依據公民權利、按照法律進行的隔離有所不同,那么你就傻得可愛。
但是,你如果反駁說我們的這種學校隔離比他們那種更高明更溫情,那么你是純真、開明、自以為公正善良的那一類種族主義者。他們實際上都是讓國家陷入分裂的不公正的解決方法。
就寫作風格而言,獲獎評論與普利策創立的傳統一脈相承,強調站在公眾的立場上立論,摒棄黨派色彩和人身攻擊。在這種宗旨的指導下,美國新聞界逐漸形成并制定了社論撰稿人的道德準則,那就是基于客觀的事實評論,勿誤導讀者,不為個人利益撰寫評論等。閱讀這些作品,我們明顯的感覺是,作者往往站在良心和道義的層次上去思考問題、判斷問題,以批判的理性尋求正確的方向并以此來引導輿論,揭露政治腐敗提出改進意見,支持那些給社會、公眾和個人帶來進步的事業。在寫作手法上有的大氣粗獷,有的精巧細致,筆觸細膩,耐人尋味。
關注民生狀態,對丑惡現象進行尖銳而不失苛刻的批判是普利策新聞獎評論的第四個特點。1971年3月2日,《芝加哥每日新聞》發表了記者邁克·羅伊科的一篇評論,題目是《在文明社區也有偷盜和暴力行為》。文章利用對比手法開頭,增強了其戰斗力,也增強了說服力:
在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講中,戴利市長揮舞著雙臂說,布里奇波特是“全世界最好的社區”。
他沒有解釋說是因為他在那里居住才使之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社區呢,還是因為那里是最好的社區他才在那里居住。
但是,無論哪一種情況,他的一位鄰居都不會同意。
這位鄰居是一位25歲的卡車司機,作者引用司機的話“我不知道我會去哪兒,我寧愿下地獄也不想呆在這里。這個社區在發臭”。接著,作者通過寫這位司機的遭遇:光天化日之下在街上走時被流氓毆打、家中被盜、鄰居被搶等等,而恰是這個社區多年來以產生多名芝加哥市長而久負盛名。而且,這里還為市政府縣政府培養了一名稅務官、一名警察局長和許多高級官員,這比芝加哥的其他社區都要多。
文章的結尾是:真無法想象一個盜賊蜂起、流氓成群的社區會有如此煊赫的政治紀錄。當然,反之也是不可想象的。
我們要求新聞要“活”,這個“活”首先在于新聞事件本身,其次是寫作手法。寫作評論同樣需要“活”,從形式到語言都要“活”,也就是講究藝術。選擇大眾關注的問題進行大膽而精辟地評論,再采用受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語言,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就是一篇精彩的評論,也是普利策獎評論的顯著特點,值得我們借鑒。
(作者單位:濮陽日報社)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