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娃哈哈-達能事件的最終結果如何,對中國商業環境而言,考驗都無法避免。在民族感情與商業規則面前,我們該如何取舍?
“今天本人告別達能,希望明天達能不要告別中國!”宗慶后在公開信中義憤填膺地告誡達能。2007年6月7日,達能宣布接受宗慶后的辭職請求,達能亞太區總裁范易謀成為他的繼任者。宗慶后的這一火藥味十足的舉動再次將矛盾重重的娃哈哈和達能推向風口浪尖。
從今年4月起,達能與宗慶后關于娃哈哈合資企業問題的矛盾在媒體公開化以后,雙方沖突日益激烈。娃哈哈認為達能有惡意收購娃哈哈非合資企業,進而實現壟斷中國飲料行業的企圖。達能集團則認為,根據雙方最初簽署的協議,娃哈哈品牌屬于達能與娃哈哈集團的合資企業所有,而合資企業董事長宗慶后及其妻女成立的非合資企業涉嫌非法生產、銷售娃哈哈產品。
娃哈哈和達能的紛爭引發了兩種思想的交鋒。一種觀點支持娃哈哈,并認為對于民族品牌應該采取保護和支持的態度。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雙方的糾紛應該按照合同和法律來裁決,維護商業規則與契約精神。這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商業環境的思考:民族感情與商業規則孰輕孰重?
民族主義的喧騰
娃哈哈是著名的民族品牌,宗慶后本人是優秀的企業家,無論是在商界、還是政界,學術界亦或傳媒界,企業界乃至社會大眾,宗慶后和娃哈哈都能夠獲得廣泛認同和支持。
但是,兩家企業之間的商業糾紛被形容成跨國企業對于中國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的侵犯,被描繪成了民族品牌的保衛戰。一個企業家對合作方簽署的協議某一部分的不滿陡然間擴大到了國家和民族的高度,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商業糾紛就這樣被無限上綱到了非商業領域,以致影響了中國商業環境的地步,讓人匪夷所思。
雖然中國商業環境有其特殊性,中國也有著特殊的國情,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國家利益、民族情結、愛國主義已經不應該再被狹隘地理解,兩個企業之間的利益紛爭理應由法律途徑不是以民族情緒來仲裁。
正如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蘇勇教授講到的:“宗慶后在1996年已經做出了選擇:把娃哈哈品牌作價1個億,交給合資公司。當時雙方各有所需,合同應該是雙方真實意愿的表述。這意味著,10年前,娃哈哈就不是民族品牌了。我在感情上非常理解民族企業家的心情,但我們必須尊重歷史。隨著全球范圍內的資本運作和流動,越來越難以判斷一個品牌屬于誰。就如同IBM筆記本電腦ThinkPad被收購之后,它已經握在聯想集團手中。”
一個人的企業
在這次事件中,娃哈哈全體員工和經銷商面對媒體的公開聲援和對達能說“不”的吶喊,顯示出宗慶后在娃哈哈不容動搖的權威。
2007年4月10日,娃哈哈全體員工代表向媒體發出了公開信,聲明稱,“堅決擁護宗總(宗慶后)的領導和指揮”,堅信“必將奪回‘娃哈哈’這一中國馳名商標的全部權力”。4月10日晚間,1000余位與娃哈哈有密切往來的經銷商發表“娃哈哈全國經銷商代表聲明”表明了經銷商的三點看法一是呼吁關注經銷商利益:二是告誡達能不要自以為是,經銷商認為達能經營不好娃哈哈,同時也不會跟著達能走;三是支持宗慶后。
在多年的市場征途中,正是得益于宗慶后的強人風格和超人魄力,娃哈哈跨越了一個又一個障礙,成為少數由本土精英團隊領導的行業巨頭之一。也正因為此,宗慶后在與達能合資之后能夠率領其本土化團隊獨攬娃哈哈的經營管理大權,達能只能在董事會行使權力而被迫遠離了日常經營運作。
但是,創業者和職業經理人之間的界限是很難跨越的,創業者和職業經理人之間的矛盾也是不容易平息的。
娃哈哈的員工和經銷商們可能從來沒有把宗慶后當做一位職業經理人。在他們眼中,宗慶后就是娃哈哈的老板,就是娃哈哈。
事實上,自從10年前與達能合資之后,娃哈哈就再也不是一家民營企業,宗慶后的身份也從原來的民營企業家變身為高級職業經理人和企業股東,所代表的利益也發生了變化,不再僅僅是個人利益,而是企業利益、股東利益、員工利益。
在西方企業管理制度和治理架構引進中國20多年后的今天,娃哈哈和宗慶后的表現頗有些耐人尋味。事實上,不僅僅是娃哈哈,很多有著類似創業當老板、又與外國企業合資或者在海外上市而受到海外背景的董事會制約的企業都沒有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
娃哈哈顯然已經不應該再是民營企業結構下的“一人企業”,該事件暴露出的深層次的民營企業家的心結也在全球化背景下顯得蒼白。
追問商業的本質
無論娃哈哈和達能紛爭的最終結局如何,對于中國法律秩序和商業環境來說,考驗都無法避免。拋開愛國主義、民族利益,如何維護法律的尊嚴,保障外國投資者的利益,成為該事件的落腳點。
如果說管理層、職工、經銷商的言行是出于對企業的感情和熱愛的話,那么廣大民眾、社會知名人士甚至地方政府對娃哈哈的聲援則體現了整個社會對于商業規則的漠視。
事實上,中國社會上上下下對規則的漠視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小到闖紅燈,大到商業犯罪,似乎國人都熱衷于“不按常理出牌”。不遵守規則的直接后果是內部效率低下,在外部無法取信于人。在全球化的時代里,信用對于企業的整體發展至關重要。目前娃哈哈一達能事件的影響已擴大到國外,如果中國法律機構不能做出公正、公平的裁決,勢必會影響海外投資者來華投資的信心。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國商務部的立場十分明確,就是一切按規則、按法律辦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中國已出臺了有關外資并購的規定,商務部將嚴格按照規定行事,既要增強外國投資者來華投資的信心,同時也會按照規定保護中國企業的權利。
在中國已經加入WTO數年、越來越多地按照國際化慣例和規則運作的今天,在這個中國與世界緊密相連、世界經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今天,中國只有營造出更開放,更符合國際化的商業法律環境,才能在全球范圍內贏得尊重。也只有在這樣的商業環境中,才能誕生真正的民族品牌。
鏈接:事件背景
法國達能公司最近欲強行以40億元人民幣的低價并購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總資產達56億元、2006年利潤達10.4億元的其他非合資公司51%的股權。宗慶后為此憂心忡忡,因為收購一旦實現,中方將喪失對娃哈哈的絕對控股權。
1996年,娃哈哈與法國達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資建立了5家公司,生產以“娃哈哈”為商標的包括純凈水、八寶粥等在內的產品。當時,娃哈哈持股49%,達能與百富勤所占股份合計為51%。亞洲金融風暴之后,香港百富勤將股權賣給達能,使達能取得51%的控股地位。
雙方隨后改簽了一份商標使用合同,其中一款稱“中方將來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標在其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而這些產品項目已提交給娃哈哈與其合營企業的董事會進行考慮”,即“提交合資公司董事會考慮”是中方使用娃哈哈商標的前提。也正是這一條款,引發了今年的強行收購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