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一隅,某廠家贊助的義診臺前人頭攢動,十分熱鬧,上方掛著“腎虛——現代都市癥狀”的紅色橫幅。陳大媽費了好大工夫才擠進去。她是為老伴來咨詢的,說性格外向的老伴情緒常大起大落,會不會有傷身體。那個醫生模樣的人點頭贊許道:“您說得太對了,心情起伏會導致腎虛,您不妨給老伴買點補腎的藥。”旁邊,一位先生聽了若有所悟:“我生慢性腎炎有好幾年了,肯定腎虛,看來也得補補。”最后,他們兩位都買了這家廠生產的補腎藥。“補腎有什么講究呢?”邊上一位女士觀察良久后發問。義診“醫生”解釋道:“中醫認為‘陰’是基礎,腎陰虛者陰陽不平衡,陰虛而陽盛;當腎陰虛癥狀逐漸加重,會導致陰陽兩虛。所以,補腎必須先補腎陰虛。”“你們那種補腎助陽的藥,吃了會上火嗎?”“不會!”“醫生”斬釘截鐵地回答,“這種藥的組成是溫性的,所以吃了也不會上火。”兩個看熱鬧的小伙子發現擠進了中老年的圈子,剛想出去,被“醫生”一把拉住:“看你們一臉的青春痘,這也是腎虛的表現。”
在這則故事中,這位“醫生”說得對嗎?那他錯在哪?
錯誤一:心情起伏大會導致腎虛。喜、怒、憂、思、悲、恐、驚,中醫稱之為“七情”,正常人皆有之。如果當喜不喜,該怒不怒,僅僅為了保持心情的平穩而強行克制,有害情緒得不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反而有害健康。當然,凡事都要有個“度”,情緒的過激反應也可“內傷七情”:一則直接影響或損傷臟腑的功能,導致相應臟腑的陰陽氣血失調;二則主要表現為氣機的逆亂,所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因此,持久或強烈的精神刺激可以造成人體臟腑功能的失調,甚至嚴重影響健康,而情緒起伏的大小與腎虛沒有直接聯系。
錯誤二:腎功能的慢性損傷容易導致腎虛。這是一種常識性錯誤,是把西醫的“腎臟”、“腎功能損傷”與中醫的“腎”、“腎虛”混為一談。西醫所講的“腎臟”是人體最大的泌尿器官,“腎功能損傷”是某些臨床疾病直接影響腎功能而導致的腎損害。在中醫里,“腎”固然有臟器的概念,但它稱之為“腎藏”,其功能主要是“受納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對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和衰老的整個過程起著決定性作用,又對骨骼和腦髓的生化,以及呼吸、聽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顯然與西醫的“腎功能”風馬牛不相及。至于“腎虛”,除了有陰、陽、精、氣之虛的不同辨證要點外,其共性都屬于腎的精氣不足。
從腎臟疾病的角度來看,可以認為腎虛是一切腎臟疾病發生的病理學基礎之一,也是許多現代疾病發生發展到一定階段共同的病理學基礎。因此,上述說法不僅混淆了中西醫學的基本概念,而且因果倒置,是不符合臨床實際的。
錯誤三:陰虛而陽衰,補腎必須先補腎陰虛。中醫歷來強調人體陰陽平衡,這才是健康的基礎。陰虛者陽亢,往往是因為“虛火”造成了人體內物質的過分消耗而導致了陰氣的不足,也就是“陽氣”的偏亢,而不是所謂的“陽衰”。如果陰虛日久,難以支持人體的功能活動,才會發展到“陽衰”的程度,出現“陰陽兩虛”的病變。所以,“陰虛而陽衰”的說法有失偏頗。至于補腎是否必須先補腎陰也當因人而異,如果病人表現為“腎陰虛”,那么先補腎陰是對的。如果病人表現為腰酸怕冷、四肢不溫、夜尿頻頻等腎陽虛癥狀,“先補腎陰”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此時,正確的方法是必須先補腎陽。
錯誤四:溫補腎陽的中藥,吃了也不會上火。以“補腎助陽”為主的中藥養生方,其藥性屬于溫熱性質,吃了這種藥“上不上火”,要看服用者究竟是屬于“陰虛”還是“陽虛”。“陽虛”者吃了自然不會“上火”,”陰虛”者吃了,會導致陰更虛,陽更亢,演變為“陰虛火旺”,結果使病情更加嚴重。所以,有經驗的中醫師是利用藥物的寒熱陰陽之性來糾正人體的陰陽虛實之偏,以達到重建人體陰陽平衡和恢復健康的目的。
錯誤五:生青春痘是腎虛的表現。青春痘屬于青年人好發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一般認為與“濕熱蘊肺”相關,而與腎虛無必然的聯系。
(編輯/張曉蘭)